唐曉燕
摘 要: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的對立所致,生態道德的不理性是產生危機的首要原因,生態文明建設實質上是生態道德的完善過程。高職學生生態道德的提升事關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因而高職生態道德認同教育勢在必行,這種生態價值教育重在認知,貴在認同。文章從疏通生態認知障礙,構建深化認知的生態德育模式;強化價值觀認同效果,營造情感薰陶的生態文化氛圍;培養生態實踐主體,拓展知行結合的實踐教育模式三個方面探討了高職生態道德認同教育的路徑及策略。
關鍵詞:高職生 生態道德 認同教育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18-03
高職學生是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社會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應把生態倫理道德納入道德教育之中,并且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使學生深化生態認知,內化價值認同并踐行生態道德。本文旨在構建知行結合的生態道德認同教育模式。
一、生態危機是生態道德的危機
生態危機是人與自然的對立所致。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地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P167)。在這里馬克思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人,人的生命都是在自然中產生、受制于自然,要尊重自然規律;另一方面,人又是社會的人,人具有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性。當人們能正確認識并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時人與自然是和諧的,而當人夸大其主觀能動性時,人容易處于與自然對立的地位。
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追述人與自然環境關系的歷史演變,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原始社會的依附崇拜,那時的自然是自然的自然,人和自然是自然的統一。到了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對自然是一種利用和改造的關系,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但能力受限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在環境自身的恢復、自凈、包容能力之內,人與自然是和諧的。工業文明時期,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加大了對自然征服改造的力度,當人們把自然當作可以無窮索取的原料庫和無限容納廢棄物的垃圾箱時,人與自然的這種對立或者說人對自然的敵對的結局只能是生態危機。
生態道德的不理性是產生危機的首要原因。生態危機是人發揮了社會人的主觀能動性,忘卻了人是自然人的被動受限制性所致。當人類因進化,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強時,人類就被勝利的成果即豐厚的物質財富沖昏頭腦,真的把自身當成是可以主宰整個世界萬物之靈,可以滿足自身無限的欲望而不受自然的任何限制,科技手段的無所不能更助長了人類自身的驕傲和狂妄。人類在驕傲自大的心態下從一己私利和膨脹的物欲出發為所欲為,當人類不合理的實踐活動超出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非規范的污染排放突破環境的自我凈化閾值,超常規的資源利用阻塞資源的自我循環路徑,導致生態系統結構紊亂,環境有序功能下降,資源利用難以為繼,從而才有了這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的生態危機。可見,生態危機是人的生態文化的危機,是人這一倫理道德主體沒有承認自然的價值和遵循自然的規律破壞環境所致。這種文化危機的核心是人的生態倫理道德的失當或者說缺失,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行為的價值取向時價值觀出了問題所致。
生態文明建設實質上是生態道德的完善過程。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它也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可持續性發展的文化倫理形態。生態文明建設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通過人的自覺自律,采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完整、平衡、良性循環的種種行為和措施。要創建生態文明不僅要依靠科技與法治,還得倡導完善監管體制和建立長效機制,但最為關鍵的是人們生態道德的提升,這是一切生態文明建設措施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當人們真正認識到人與自然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處、共同促進的關系,生態文明建設才有了思想基礎和主觀愿望。也只有當人們真正內化了生態倫理道德,并用生態道德作為其生產、生活行為的價值取向的倫理規范,才能使科技及法律手段導向有利于環保的成效,才能促進人們自覺自愿、并富有成效地去創建生態文明的社會。
二、高職生態道德認同教育勢在必行
高職學生生態道德的提升事關社會生態文明建設。聯合國《21世紀議程》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的能力的關鍵。教育對于改變人們的態度是不可缺少的,對于培養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對于培養復合可持續發展和公共參與決策的價值觀與態度、技術和行為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態道德認同教育是為了使人們能夠自覺踐行生態道德義務,具備符合生態道德要求的道德品質而進行的教育,它是現代德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高職生雖說主要是要接受各種專業技術特長的培訓,將來要承擔各行各業的專業技術的開發和生產力的轉化工作。但隨著社會從工業文明要推進到生態文明社會,任何專業領域的人才也都需要有生態道德的素養,社會要求他們在生態道德素養下去從事專業技術的開發運用,要求科技手段要服從和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因此,高職生今天的生態道德素養對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推進產生極大的影響。高職生目前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逐漸形成和日趨成熟的重要時期,如果高職院校只過于強調高職專業技術教育,不注重德育素質含生態道德素質的培養提升,將是缺乏遠見的急功近利之舉。高職院校不僅要高度重視道德教育的生態德育的拓展,還要設法解決目前面臨的缺乏生態學的統編教材,沒有規范性的教育內容與形式,師資力量等都還十分薄弱的現狀。可見高職院校對高職生實施生態道德認同教育不僅必要而且迫切,真可謂任重道遠。
高職生生態道德認同教育是一種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道德就是為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生態價值作為評價人們生產生活行為善惡的標準,并依靠社會輿論、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現在的全球生態危機,是由于人類的貪婪、過度的利己主義以及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一切的盲目自滿造成的,換一句話,是我們的價值體系導致了這一場危機。基于這種認識,為了協調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關系,人們才意識到要把道德行為的領域擴大到人與自然之間,將善惡、良心、正義、義務等觀點應用到處理自然和生態的關系中去,倡導作為道德主體的人應承認自然的價值和權利,為了人類長遠利益和后代的生存發展空間,人類應自覺養成愛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平衡的文明習慣。提升生態道德實質上是為了提升人們對未來、對人類整體、對自己及子孫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最高利益的責任心和義務感,是為了用一種全新的生態人格履行自己的生態道德義務,形成一種崇尚自然、愛護自然的社會風尚,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
高職生生態道德認同教育重在認知,貴在認同。強調生態道德認同教育是依據人們認知的過程和規律提出的,它強調生態道德教育要解決知、情、意、信、行的統一的問題。因為環境是公共資源,是一個與利益有距離的概念,是一個與道德有隔膜的實體。對于那些對自己沒有切膚之痛的環境破壞,人們在缺乏生態意識下不會自覺治理,相反,對那些治理時有損于自身利益的措施人們會極力抵觸,唯沒有被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內的生態道德教育,才會自主自覺地外化在自身的行動上。故此,筆者認為生態道德的教育只有解決了教育對象在深刻認知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產生了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強烈的情感需要或情感認可,才能轉化為內在生態道德意識和自省自覺堅持的意志力,并產生保護生態環境的理想信仰,自主地、自覺自愿地外化在約束自身的生態行為上,這才真正解決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提升。正是因為此,本文提出要提升高職生的生態道德水準就要強調進行生態道德認同教育。生態道德認同教育就是從教育的最終成效出發,反過來強調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環節,生態道德認同教育一定要包括知、情、意、信、行這五個環節,完成了這五個環節的生態道德教育才稱得上是生態道德認同教育,也才能真正達成了生態道德教育要解決人們在生產、生活行為選擇時以正確的生態價值作為行為取向的目的。
三、高職生態道德認同教育的路徑及策略
疏通生態認知障礙,構建深化認知的生態德育模式。深化生態認知是進行生態道德認同教育的基礎,唯有沿著如何深化生態認知這一路徑,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生態德育模式才能達成深化生態認知的目的。要深化生態認知,首先,要確保課程設置并提供教學資源。克服現存的教育上的失誤,如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專業設置功利,就業壓倒一切,不注重培養具有生態道德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等等。取而代之的是能開設環保專業的高職院校要重視此專業的開設,能開設公共選修課的盡量開出此課程,否則至少要開設專題講座課。其次,要充分利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德育的前沿陣地,德育老師要自覺地擔負起生態道德認同教育的重任,充分發揮高職思政教育中“兩課”來達成深入講解提升生態認知的目的。當老師具有正確的生態道德觀念和強烈的生態道德教育的責任時,在把教材體系轉化講學體系時,就可以找到多處可進行直接宣講和間接滲透教育的知識點。再次,要靈活地運用生態德育模式,如環境專題的教育模式,以環境問題為對象,以專題式的深刻講解為引導,并以學生網上查詢及社會調研獲取大量環境信息為手段,深刻探詢環境問題的認識論根源,達成深化生態認知目標的教學模式。又如探索式生態道德教育,強調讓探究者親自參與有關生態問題的調查、實驗、分析及解決方案的設計等實際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事實真象,加深對生態倫理道德的認知。還有許多參與式、互動式的教育教學模式都可運用。誠然,無論在哪種教學模式里都要堅持老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互動,共同研討,以此達成深刻認知的目的。只有當學生對生態危機的現狀有清醒的認知并產生強烈的危機感,對危機的文化根源有深刻的認知內生重建生態倫理道德的認同感,對如何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深刻認知,產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這樣才為生態道德認同教育奠定了堅實的認知基礎。
強化價值觀認同效果,營造情感薰陶的生態文化氛圍。高職院校要把高職生培養成理性生態人,必須以生態道德認同教育作為前提,而這種生態道德認同教育強調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知、信、行統一的理性生態人。生態道德情感是在對事物的真、善、美與假、丑、惡的價值判斷的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喜歡支持或厭惡反對。這種生態道德情感的培育是在理性認知基礎上親身感受現實的生態環境,在生態文化的薰陶下自然而然產生的情感,它有著清晰的愛憎分明。生態道德意識指在認識人與自然關系基礎上人對自然應負起保護自然的生態責任意識,人與生物相處時的生態平等意識,以及人具有約束自身行為的生態法律意識等。生態道德信念就是人們通過對生態道德認知,在自身強烈的生態道德情感的驅動下,在生態道德意識和意志的支持下,把履行生態道德義務當作自己的信仰并為之努力,而產生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生態道德情感、意識、信仰的培養是生態道德價值觀的內化,這種內化與理性的深刻認知有關,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生態環境和良好的生態文化氛圍的薰陶。作為在校的高職生除了受到來自社會和家庭的生態環境影響之外,最為重要的便是受校園生態文化氛圍的影響有關。校園生態文化是由全體校園人共同努力創造出的一種綠化、美化、凈化的校園生態環境,寬容、關懷、和諧的“綠色”生態人際。具體來說大到整體格局,精神文化,制度建設,小到花草樹木,路燈標識、垃圾桶處處彰顯“生態”意蘊,體現出人與自然與社會關系的和諧,表達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生態行為及它所帶來的自然美的享受及心靈的寧靜祥和。這種校園生態文化氛圍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生態示范效應,加上教職員工的率先垂范,更是加大了生態的影響力和滲透力,這些都能以潤物細無聲的生態道德力量,增強對學生生態道德情感、意識、信仰的培養。培養生態實踐主體,拓展知行結合的實踐教育模式。生態道德認同教育不是培養理論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脫離實際行動不付諸于實踐的理論再高深也只是空談。只有把知情意信行和諧地融合在大學生身上,陶冶大學生的性情涵養,啟發生態良知善德,提升大學生生態道德素養并外化在行動上,實現了知信行的結合才算是對生態道德的真正認同,也才算是真正達成了生態認同教育的目的,即把教育對象培養成理性生態人,生態道德的踐行者,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高職院校可開展的實踐教育方式有多種。有校內實踐含課內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也還有校外社會實踐教學。課內實踐教學可采取的方式有專題講座、情景模擬、角色扮演、景觀欣賞、環境主題的時事點評等,這些有助于增強感性認識和情感體認的教育教學方式。校內的課外實踐如主題座談、主題書畫、攝影、主題宣傳自報、廢品回收、舊物利用、以物換物、節能節水周、世界多種環保節日主題宣傳活動等。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有充分利用節假期進行主題調查研究,并寫出調研報告或論文,參觀工廠,深入農村,景點觀光,走向田園,植樹造林,種花護草等。此外,還要重視培養大學生文明消費、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的理性消費行為。因而要倡導并采取措施推動高職生節約資源減少浪費;環保購物,減少污染;垃圾分類,循環回收;救助物種,維護生態;有所節制,科學消費。倡導高職生生態環保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只有把高職生培養成生態理性人時,生態文明建設才解決了后繼有人的大問題。
參考文獻:
1.姜樹萍,趙宇燕,苗建峰,陳芊羽.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4)
2.張恩仁,鄭珍珍.發揮高等教育作用,促進生態環境道德培養[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4)
3.劉振亞.生態道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4.李永興,魏延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及其實現途徑[J].中國商界,2008(3)
5.李湘萍.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與提高[J].高教論壇,2003(5)
(作者單位: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 廣東廣州 511450)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