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遺產是人類共同擁有的財富,遺產地的合理保護與正確開發已成為國內外遺產地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文章通過對目前中國遺產旅游的發展現狀分析,認為遺產旅游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在總結了發展旅游對世界遺產地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基礎上,提出了中國的世界遺產旅游走向可持續發展所應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遺產旅游 可持續發展 影響 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226-02
截止到2011年6月,中國先后被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已達41處,位居世界第三位。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地方都是世界級的名勝,這意味著聲名遠播和為當地旅游事業帶來豐厚的收入。因此,中國各級地方政府更是掀起了一股申遺的熱潮。然而,在世界遺產成功申報后,許多地方政府往往只看到旅游開發所能帶來的巨大利益,卻忽略了對其的保護,或者是保護不到位,導致一系列問題出現。如:過渡開發造成環境容量壓力、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遺產地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痕跡不斷顯現,不斷增大。由于世界遺產大多具有獨一無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因此,保持世界遺產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遺產地有效開發的首要任務。發展遺產旅游也必須以遺產地的保護和保存為前提,遺產旅游面臨著越來越迫切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一、中國的世界遺產旅游與可持續發展
1.中國遺產旅游現狀分析。1985年12月12日,中國加入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并于1986年開始申報世界遺產,到2011年6月,中國已有41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文化遺產26項,自然遺產8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文化景觀3項,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的世界遺產存在著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分布廣泛,且文化遺產占較大比例的特點,其發展現狀如下:(1)遺產旅游成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最初時期以接待入境旅游為主,其所依賴資源主要是首批獲得認定的6處世界文化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由此,也形成了以北京、西安等地為主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旅游景點也以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享譽海內外。當前以這些景點為代表的世界遺產地仍然是中國的主要旅游目的地。隨著世界遺產數量的不斷增加,全國各地的旅游業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均衡發展,云南、四川、安徽、湖南等地每年也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客和國內游客,中國的遺產旅游正在如火如荼地發展,成為中國旅游業的主要組成部分。(2)遺產旅游的崛起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隨著世界遺產地申報的不斷成功,遺產旅游的迅猛發展,游客人數的不斷增加、旅游地知名度的增加以及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以麗江為例,199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迅速發展成為享譽中外的旅游勝地,旅游業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10年麗江共接待海內外游客909.97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1.14萬人次,國內游客848.8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12.46億元,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0222.47萬美元,國內旅游收入98.71億元。因此遺產旅游成為了許多地方創造經濟效益的重要途徑,地方交通條件大大改善,也充分帶動了遺產地文化和社會效益的顯著提高,同時也使得平遙、張家界、九寨溝等一批中西部遺產型旅游目的地在國內外聲名大噪。(3)部分遺產旅游目的地超負荷運營,商業開發過度。隨著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遺產旅游不斷發展,旅游者數量迅速上升,游客容量在部分遺產旅游目的地過度飽和,使得目的地超負荷運營,嚴重降低了旅游質量,阻礙了遺產地的保護。同時,為了進一步吸引游客,少數遺產旅游目的地建設過多的人工旅游設施,存在過度開發現象。遺產旅游目的地這種急功近利的商業化運營,很有可能使得當地旅游發展開始下滑,逐漸失去其本身的資源吸引力,失去市場號召力,從而呈現出典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衰竭的非可持續發展模式。
2.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提出。經過多年的討論和研究,被廣泛接受的定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而可持續旅游來源于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領域的延伸與運用。在社會經濟各個領域都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可持續旅游理念應運而生,它強調人們發展旅游經濟不得以破壞旅游地的資源環境及當地文化為前提,通過科學的旅游開發、資源利用與景區管理,在獲得令人滿意旅游經濟利益的同時確保旅游資源得以長期有效使用,保證當代或未來社會的旅游業發展能有充足的自然與文化資源。
二、旅游對世界遺產地的正負面影響
隨著遺產旅游的不斷發展,旅游開發對世界遺產地的各種影響也逐漸顯現,總得說來,包括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兩個部分。遺產旅游的開發應該正視這些影響,并從中找到相應的平衡點,從而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旅游對世界遺產地的正面影響。(1)發展旅游是對世界遺產資源最好的利用方式之一。適度的旅游活動并不會造成對遺產資源的直接破壞,將世界遺產地開辟為旅游景區,往往需要規定明確的范圍,實施進行封閉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為遺產資源保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提高中國世界遺產的知名度,促進遺產地文化的傳播。中國世界遺產地發展旅游,能通過景區的宣傳與旅游者的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了解、欣賞世界遺產,進一步提高遺產地的世界知名度。同時,旅游活動的開展,使得關于遺產地的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增加交換量、增快交換速度,促進相關遺產地的文化在更大范圍和更廣深度上得到宣傳。(3)為遺產地保護提供持續的物質保障。發展旅游往往能夠為世界遺產地帶來較為豐厚的經濟收入,尤其是部分遺產旅游目的地僅門票收入就極為可觀。這樣一來,在利益分配機制合理的情況下,能給予遺產保護比較穩定的經濟支持。因此,通過發展旅游,實現以“遺產養遺產”的良性發展目標,達到遺產保護和旅游發展雙贏的有效途徑。(4)促進對遺產地的深入研究,進一步挖掘其內涵。世界遺產,尤其是世界文化遺產,都充分反映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遺產旅游廣泛開展后,大量中外游客參與到對世界遺產地的文化探尋當中,研究線索得以發掘,研究思路得到拓展,文化內涵得到傳播,促進了遺產資源的循環利用。(5)增加經濟效益,遺產地居民收入結構發生有益變化。遺產旅游的開發無疑會給世界遺產地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甚至改變許多地區的經濟結構,使得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成為當地主要經濟來源。當地家庭收入將全面增加,其收入結構也因旅游服務業份額的擴大而必然發生有益變化。
2.旅游對世界遺產地的負面影響。(1)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破壞遺產地原有的真實性、完整性。許多世界遺產旅游地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只看到發展旅游業所帶來的一大經濟效益,而忽視了遺產地的生態環境。不能對遺產地做出詳盡合理的規劃,旅游開發過度,使得其核心地段被大量的賓館、飯店、娛樂場所充斥,人工開鑿痕跡越來越多,“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趨勢明顯,破壞了世界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2)過量游人的涌入,加速了世界遺產的損毀。世界遺產旅游目的地如同任何一個旅游景區一樣,其旅游承載力是有限的。但由于其世界級的標志往往具有較強的旅游吸引力,尤其在旅游旺季,常常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大大超過了其本身的承載力,從而加速了遺產地的損毀。(3)外來文化的大量進入,對遺產地的特色文化造成沖擊。隨著旅游活動的大力開展,旅游者的不斷進入,許多新思想、新文化也將隨之進入世界遺產地,加上旅游活動本身包含的商業文化,這勢必對遺產地本身的文化帶來一定的沖擊,甚至改變當地人們的價值觀,造成文化替換現象。從而使當地文化失去原真性,甚至導致特色文化傳承中斷。(4)促使世界遺產申報工作盲目升溫,脫離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許多地方都看到了世界遺產地申報成功后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尤其是開展旅游活動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都盲目地加入到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列當中,而忽視當地資源價值和經濟能力的實際情況,反而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沉重負擔,這完全背離了申報世界遺產其本身的意義。
三、中國世界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1.建立健全世界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把對世界遺產保護和遺產旅游開發的相關規定納入法制軌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國現階段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文物保護法、有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在此基礎上,應該出臺更有針對性和專業性的《中國世界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法》,確保世界遺產資源得到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立法的內容應該包括:對遺產地商業開發容量的明確評估和制約;遺產地門票價格的制定、上漲等變動的制約;遺產地“危機管理”機制的確立和實施;遺產地管理中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懲罰措施;遺產地旅游設施用地的相關規定;遺產地旅游收益的分配原則等。同時,各地方政府也應針對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更加有規范指導性的地方性政策法規,確保世界遺產得到應有的保護,遺產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
2.建立遺產地管理合作平臺,為遺產旅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全國或一定區域范圍內共建世界遺產管理的交流合作平臺,定期舉辦交流活動。可以采取信息共享、經驗共通、人員互遣等方式,共同學習并提高對世界遺產地的管理水平和對其進行旅游開發的利用效益。同時,保持與國內外相關的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聯系,進行廣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交流,積極引進適應于各自的先進技術、成果和理念,為遺產地保護和遺產地旅游開發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推進旅游的國際化和可持續發展。
3.對世界遺產旅游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對世界遺產旅游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即要做到“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明確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受力,以遵循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為基礎,以體現遺產資源及其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為前提,以盡可能滿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為目標,對世界遺產地進行合理的旅游規劃。這就要求做到:適度使用遺產旅游資源,減少對已開發遺產資源的消耗;避免在世界遺產地添加過多的人工痕跡;適度進行遺產地商業規劃等。
4.引導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遺產旅游發展。社區居民是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主體之一,在遺產旅游的開發與管理當中,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利益,將社區居民引入參與到遺產旅游發展的全過程,使其具有決策權力和公平獲得旅游收益的機會。社區居民通過參與當地遺產旅游的可行性論證、規劃制定、景區建設、旅游經營、安全管理和環境檢測與監督等過程,從而對遺產旅游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自覺產生和提高對遺產資源的保護意識,達到保護與發展共同進步的雙贏局面。
5.成立獨立的“遺產型旅游目的地開發與保護”監督委員會。實現遺產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還應建立獨立完善的監督機構,對遺產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開發過程、日常經營管理等行為進行監督。可以建立由旅游者、社區居民、自愿者、旅游專家、媒體等組成的“遺產型旅游目的地開發與保護”監督委員會,審核旅游目的地的開發建設項目、監督經營管理行為、明確旅游地收費標準,對世界遺產地負責、對地方經濟發展負責,成為遺產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
參考文獻:
1.魏小安,竇群,彭德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可持續旅游經營[EB/OL].http:/blog.163.com/wei_xiaoan/blog.2009-01-23
2.劉云,甘開鵬.國際公約與可持續旅游發展研究——兼論我國可持續旅游發展之路徑[J].經濟問題探索,2010(1)
3.顏麗麗.我國世界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武當山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5
4.方淳.旅游對中國世界遺產地的影響[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
5.章小平,任嘯.世界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九寨溝為例[M].西南財大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旅游學院 云南昆明 650221)
(責編: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