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茶員
(杭州市蕭山區益農鎮初級中學,浙江 杭州 310000)
語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通過教學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素質,是當前中學語文界的重要課題,現在的中學生接觸面廣、信息量大、求知欲強,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那種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做的被動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他們的學習愿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既是“教”的客體,又是“學”的主體,“學”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如果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了,就能促進語文學習,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我們從充分尊重和發揚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出發,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創新,學會合作,增長智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參與”就是通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展示學生的主體人格,體現學生主體價值,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合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主體參與”的特征主要有如下幾點。
1.獨立性。
學習語文時有獨立意識,不依賴老師、家長或同學獨立完成學習任務,通過獨立思考認識和判斷問題,不受別人的影響而輕易放棄自己正確的看法,對自己的學習結果和方法能作出適當的評價。
2.主動性。
對學習有興趣,學習積極性高漲,會主動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能為自己確定較恰當的學習目標,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主動提出問題,主動和同學就感興趣的問題交換自己的看法,主動利用已學的知識和方法解釋或解答一些實際問題,會用較合理的論點看待一些社會現象。
3.創造性。
樂于并善于發現問題,不滿足于常規的思維方法,能從不同方面,多角度地用較新穎的思維考慮問題,具有一定創新意識。
(二)實踐的假設
本課題試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實施 “主體參與”的策略,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動機,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實施“主體參與”的基本思路

(示意圖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體參與的,由情感參與到行為參與,再深入到思維參與。)
1.情感參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應尋找調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最佳途徑,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動腦思考,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外部活動逐漸內化為自身內部的智力活動,從而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而是應該給學生提供 “多功能”的橋梁,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起點,以不同的速度和方法通過一座橋梁的機會,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為了保證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提供讓全體學生參與的時間,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要給不同學生自由選擇的余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
2.行為參與。
在語文課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的提高,主體發展離不開自學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理解其中的內涵,學生行為參與方式,參與目的,參與者具備的條件及教師在行為參與中的主導作用。
3.思維參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首先,要加強思維引導,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其次,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指導學生能根據材料,概括材料揭示的觀點是語文作文教學訓練的重點,是發展學生思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最后,要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逐步學會正確的思考方法和習慣,要使學生思維參與,教師的啟發式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思維有很大的作用。教學設計既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參與者、服務者的新思路,又要使學生的思維積極投入分析問題中。
(二)具體做法
1.創設主體參與情境。
課堂教學中參與情境的創設對主體參與過程起到了引發,導出和定向的作用,教師根據教學目的的需要,依據一定的教學內容創設某種認知情境和情感氣氛用以調整學生的心理,形成參與欲望,從而進行生動活潑的教學。
(1)創設民主情境,使學生有參與的機會。
教師用現代教育觀審視課堂教學,調整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在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情境中展開。
(2)創設樂學情境,使學生有樂于參與的心情。
課堂教學中可以引進貼切的材料,聯系時政熱點創設樂學情境。
(3)創設懸念情境,使學生產生急于參與心理。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需要,創設懸念情境,可以在學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掛念使學生產生企盼心理狀態,由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求。
(4)創設成功情境,使學生再次參與。
“在學習中取得成功是學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使學生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是主體參與不斷深化和參與步驟,不斷升級的重要保障。成功既是參與的結果,又是參與的起點。成功情境的創設是引發主體參與,促進主體參與,鞏固主體參與的最佳手段,在語文課教學中,可更多地創設成功情境,讓學生體驗語文課,給他們帶來樂趣。
2.實施主體參與策略。
(1)以激發興趣為先導,引導學生參與分析問題理解問題。
興趣僅僅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學習就會有成效,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興趣,培養興趣,絕不是架空地強調語文的重要,而是在于抓住學生的心理,利用知識本身的力量,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讓他們由于認識以前未知的東西而感到高興與滿足。在語文課教學中可抓住“新”、“趣”、“情”、“思”四個字進行。
①以“新”激情。中學生具有好奇好勝的特點,新異的刺激物能引起他們的定向探究活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與變化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進行新的探求活動,保持與發展旺盛的求知欲,這里所指的“新”包括新的內容,新的知識,新的能力,還要注重新的角度的選擇和時代活水的充盈。例如在上《致女兒的信》一文時,采用有關愛情的古詩詞和《泰坦尼克號》等有關愛情的影視片段導入,或讓學生談談父母的愛情,只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情感,學習的氣氛就會活躍,學生的精神就會振奮,思維就能興奮。
②以“趣”激情。課要有趣味性,使學生迷戀,教學的趣味性,是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的重要因素。在上《致女兒的信》時我這樣導入:19世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莎士比亞在一首詩當中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告訴我,愛情生長在何方?是在腦海,還是在心房?它是怎樣發生?它又怎樣成長?”這是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可能也是同學想知道的。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疑惑時,我們卻不一定敢向我們的父母發問,而有一個14歲的小姑娘向她的父親提出了這個問題,她的父親也在一封信中給了她一個詩意的回答。你們想知道他是怎樣回答的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封《致女兒的信》。學生果然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等待我講下去。
③以“情”激情,語文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學科,主要是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從而達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如上《送孟浩然之廣陵》詩歌鑒賞課時,為讓學生了解李白的灑脫及他與友人的深厚情誼,我引導學生背誦有關送別的詩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比較一下這幾句詩中表達的感情,與李白的詩中的感情有什么不同,表達的形式有什么不同。這種導入的方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為學生體味李白詩的以景寫情的方法、李白與友人的深厚情誼起到了搭橋鋪路的作用。
④以“思”激情。學習內容能激發學習興趣,而學生智力活動本身能激發學生更濃的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感人贊嘆、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事物,它們的關系和相互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語文課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使學生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分析問題中,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小說《孔乙己》這篇課文時,老師在板書課題以后問學生:“孔乙己叫什么?”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叫孔乙己。”老師又問:“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嗎?”學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綽號。”老師緊問一句:“孔乙己讀了一輩子書,為什么連名字都沒有?”學生沉思起來,渴望讀小說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2)以思維訓練為核心,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①激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沒有思維的參與,任何訓練、活動都無從談起,“疑”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激發學習的動力,參與分析問題的關鍵所在。為此,在語文課教學中,要激發學生在求知過程中產生疑問,有所發現,教學中具體把握以下幾點:第一,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我讓同學們對文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本意是讓學生理解課文中所用魯莊公反襯曹劌這種表現手法。可是有一個學生竟然說:“老師,我覺得魯莊公也有優點值得我們學習。”當時大家都一愣,因為都在說魯莊公“鄙”,曹劌“遠謀”。但我沒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讓他說說為什么。他說:“從魯莊公能夠接見曹劌并‘與之乘’,可見魯莊公禮賢下士;從戰時指揮,可見魯莊公能夠接受采納他人正確的建議;從‘既克,公問其故’,可見魯莊公虛心好學,不恥下問。這些優點都值得我們學習的。”我聽后,帶頭為他精彩而富有創意的發言鼓掌,讓其他學生即興發言展開對話,同時因勢利導指出對文學作品中人物進行點評賞析時,要一分為二,用辯證的觀點。于是“魯莊公軍事上才疏學淺,但他能夠揚長避短,不能完全說他是個昏君”“魯莊公善于啟用人才”等觀點紛呈。這樣的對話,不僅體現了對課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學生在平等民主的精神氛圍中共同成長。
如教學《唐雎不辱使命》進入質疑環節,學生提出了許多老師始料未及的問題:唐雎可能帶劍見秦王嗎?唐雎的行為是恐怖行為嗎?秦王圖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安陵君用對話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具有現實意義嗎?學生鮮活的體驗大量涌現,開放目標不期而至。此時,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能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能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應該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老師不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給足學生讀書和探究思考的時間,由于充分保證了學生自主讀書探究的時間,在交流匯報時,很多學生有話可說,連平時不常發言的學生都提出了一些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自主、探究性學習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信心,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要在“開放”“自主”與“秩序”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樣才有利于我們的“教”和“學”。
第二,在學生不易產生疑問處設疑,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比如,我在教學《名著推薦與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專題學習時,讓學生將閱讀作品內容與閱讀課本附錄中有關作品時代背景的資料結合起來,要求學生聯系作品歷史背景深入思考探究保爾形象的意義,在蘇聯時期,為什么會產生保爾精神,保爾精神在21世紀的今天對我們做人有什么意義。這樣的問題會讓學生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語文學習也變得趣味盎然,學生對答案求解由淺入深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領域變得十分開闊,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利于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
第三,抓住矛盾加以展示,激發學生思考,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們碰到這種情況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如此,抓住語文課本身的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教學講讀課文《愚公移山》時,學生會好奇地問,愚公帶領全家人移擋在自己屋前的兩座大山,為什么不選擇更好的方法——搬家呢?這時,學生都感到很新奇,疑問促使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愛動腦筋,然后請同學們共同探討原因,再予以點撥。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又使學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果一開始教師采取的是批評的態度,批評學生上課打岔,以后學生就不愛提問題了,自然也不會思考更多的問題。這樣,創造性思維便受到抑制。
許多事實強有力地說明,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于“為什么”生活的智慧常常在于逢事就問個“為什么”,教學也是如此,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能極大提高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②辯疑、析疑。在教師激疑學生質疑之后,要注意設置辯疑、析疑的條件與氣氛,對學生進行體驗性參與。角色體驗,主體探究。進入角色,是藝術創造的一個術語,也是一種境界。藝術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此十分強調,他對莫斯科大劇院的藝術家們從事藝術創造活動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當你一腳踏進劇院大門,就必須把家里的種種煩惱和不快統統拋至腦后。”然后才能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中。這給教學帶來某種啟示:讓學生理解課文,理解教材蘊含的思想情感,方法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教材情景、人物的角色中,體驗,遐想,把自己的生活與人物的生活相比照,豐富學生的角色體驗,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會激發探究角色的熱情,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要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就必須把角色體驗的培養和學習目的、動機教育結合起來。初中學生的覺悟基礎一般,他們也容易體會自己應用什么角色完成思想語文的學習任務。
把角色體驗培養和目標意識結合起來。學生的主體角色,要有目標激勵。一章、一堂課,學什么要達到要求,教師公開演示,并如期予以檢測,學生才能有達到目的的欣慰和成功的愉悅,也才能覺得這個角色“表演”得過癮。
把角色體驗和情感教育、情感創設教育結合起來。學生進入角色,教師是引導者,要創造學生易于進入角色的情境,善于調動情感因素,促使學生思緒萬千。比如上《楊修之死》一文時,可以讓學生學寫小作文片段,在楊修臨死前和曹操的對話,以“主公,吾何罪之有啊!”開頭,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都寫得不錯。
要加強角色轉換的訓練,讓學生更直接地進行角色體驗。以課文《故鄉》的中年閏土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個木偶人。假如你是閏土,在現在的社會里,怎樣能擺脫貧困?有的叫閏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材高大,有的是力氣,可以帶上孩子一起去。有的讓閏土干個體戶,從小本生意做起,發展成一家公司,借魯迅小說的“名望”,打出“閏土”的品牌。有的主張生產綠色產品或搞立體農業,等等。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積極思考、踴躍發言、主意多多,既喚起了學生的想象,又教育學生在不同社會里像閏土的結局會截然不同,引起學生對生活的思考。我們的教學應喚起學生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③探疑。探疑不是指探索疑問,而是一種創造性參與——舉一反三,鞏固提高。“舉一反三”是拓寬思路,培養學生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原則和方法。孔子云:“不憤不起,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學習鞏固“一隅”的基礎上,能通過此“一隅”知識加以提高,并能遷移至“三隅”知識,進一步掌握知識的本質聯系和內在規律,達到知識、能力的創新。在思想語文的教學實踐中,要實施學生舉一反三的創造參與方式,必須開發開放學生的嘴、手、腦等各種感官。
第一,讓學生動口。創新人才不僅能說,而且會說。教學中,堵住學生的嘴,就堵住了學生一條參與課堂教學的渠道,無疑就會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學生小聲說,同桌練習說,四人小組互相說等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口頭表達、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①表達感受:結合自學閱讀教學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每學習一篇課文,在布置自學以后,教師提供以下問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那些地方不懂?讓學生“實話實說”,充分抒說自己自學的感受,有多少說多少。②表達見解: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或學生自己質疑以后,可讓學生以學習小組或前后桌同學進行討論,為每個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第二,讓學生動手。一位教育家說:“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讓學生動手的過程,其實是學生手、眼、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多種感官參與的學習過程。①劃出重點:在自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邊看邊劃,邊歸納問題。②寫眉批:在自學聽課過程中,將所思所想隨時記錄下來。③記筆記:既可以記錄老師的講課思路,便于課后復習,又能提高聽課注意力。④做練習:聽課以后的練習,是及時進行教學反饋,復習鞏固的必要環節。
第三,讓學生動筆。陶行知說:“處處是創造之時,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不僅體現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而且落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如就某個社會熱點問題寫評論,寫語文隨筆、讀后感等。
(一)研究效果
在學習大量有關理論資料和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所教班的實際,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進行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所教班級學生語文學科的成績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平均分、及格率均處于全年級前列,第二學期畢業考試及格率達到100%,中考成績非常不錯,名列前茅。在學校組織的教學調查中,班級大部分學生表示喜歡上語文課,對教師滿意率達到90%以上,概括地講,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得到培養,習慣得到養成,能力得到提高,整體加強了語文學科素質,因此,從效果可以反映出該策略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行之有效的良策。
(二)體會
1.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應該是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
素質教育培養的是現代人,關注的是學生一生的發展,現代人必須具備良好的主人意識,創新參與的意識與能力。學生學校生活的主要時間在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參與不僅是學生的義務,更是一種權利,本質上說是教育和教師對學生權利的一種尊重,培養下一代良好的主體參與意識習慣,能力需要從小開始從課堂入手。
2.成功地實施素質教育,必須以學科教育為主渠道,以課堂教學的主體真正讓學生成為素質教育的主人,沒有學生積極參與是不可能的,現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學生的主體論,它認為學生是自己活動的主人。
學生認知結構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都不是他人傳授給予的,是自己主動積極構建培育的,學生的知識缺陷和能力缺損的改善是不能替代的,只有靠自己學習參與實踐才能得到提高,學生主體論是把學生當做課堂學習的主人,面向全體,絕不是一刀切的。只有根據學生有差異的客觀實際,實施素質教育,盡一切可能讓全體學生根據各自的基礎習慣方法速度,積極主動地實現成功的差異參與,提高課堂參與效率達到優勢的有個性特點的差異發展,從該意義上說,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水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才算實現學科素質教學目的。
3.重視和強調學生積極主動的課堂參與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需要。
心理學告訴我們,好動是學生的天性,活動是學生的本性,學生本質上活潑好動,希望表現自己與別人交流情感認識,讓別人承認自己尊重自己。學生課堂學習不但是要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學會學習,還要過健康愉快的情感生活,他們健康的情感也是在情緒體驗與他人的情感交往中獲得的。因此,他們必須在課堂學習中通過參與在和別人的交往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豐富情感樹立自信,目前有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似乎沒有參與的要求,這只能是暫時的,表面的,這些缺乏參與的心理和能力儲備,常常是學校家庭的教育行為失誤扭曲了學生的心理,老師更有責任幫助這些學生恢復自信,投入課堂教學。
在實施提高學習的主體參與策略的實踐中,尚需提出討論的如下。
(一)策略針對語文課堂教學、師生合作方式的研究,因為存在教和學兩方面為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的發揮也存在不足,如何協調尚需研究。
(二)對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率的把握,應該是量的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如何提高學生參與的有效性,減少為追求表面效應而設置無效參與的現象,如何提高參與的質,應在理論的指導下,作進一步學習研究和探索。
[1] 主體教學論初探.教育學,1999.3.
[2] 浙江省教委教研室主辦.浙江教育研究.
[3] 江蘇教育,2001.5.
[4] 語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 語文課程標準.
[6] 肖川.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成長.北京師范大學,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