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劍鋒
(內蒙古科技大學 國際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試析三本學生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以內蒙古科技大學國際學院為例
杜劍鋒
(內蒙古科技大學 國際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國際學院作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特殊教育形式,因為管理模式獨特,學生特征鮮明,使得國際學院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不同于其他學院的自身特點。面對當今社會競爭的壓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非常重要。國際學院應以市場需求進行定位,培養應用型的人才。本文通過分析國際學院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出現的問題,結合學院的定位和學生的特點,提出適合學生培養目標的對策。
國際學院 問題 社會實踐 應用型人才 對策
國際學院作為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順應了當前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和辦學模式多樣化的要求,但與此同時由于辦學規模的逐年擴大,家長和社會對于這種辦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質量及就業前景給予的關注也逐漸增多。在國際學院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找準定位,分析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現有條件下突出國際學院人才培養的特色,全面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使國際學院學生在四年的大學教育后成為真正適應社會,面向國際的應用型人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內容。
1.1 學生對社會實踐的認識有偏差。
部分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認識不夠。學生將社會實習這一環節僅僅視為教學環節一部分,只是簡單地完成任務,完全沒有在這一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在參加學校和學院組織的活動中也是為了綜合測評時加分,沒有理解組織活動的初衷和活動的意義所在。實踐動機和目的都不明確,沒有把社會實踐提高到理論和實踐結合的目標上,沒有把社會實踐作為認識社會的手段和自己今后成長的臺階,所以在實踐時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
1.2 學生自身特點在實踐中有影響。
我院學生善于溝通交際,對新事物接受比較快,能夠適應各種內容和形式的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體現出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但是也存在浮躁的現象,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很多學生對能發揮其特長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積極,對于一些知識性較強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相關知識的欠缺而在實踐過程中受到挫折,或者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自信心不足,自身表現也不夠積極。另外,因為家庭環境、成長背景及學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優越感強,群體合作意識薄弱,學生的吃苦性和自律性較差,在一些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實踐不是很積極。
1.3 學生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單一。
學校的社會實踐分為專業實習和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兩方面,專業實習是由相關學院在制定培養方案和課程時安排,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根據學校學工處和團委的要求進行。目前的高校大多都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實習內容單一,學生提不起興趣,很多學生利用實習時間回家休息或是在宿舍玩游戲,浪費了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這種實習使學校教學環節和社會實踐活動出現脫節。而學校或學院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領域不寬,內容不豐富,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個性學生的實踐需要,使得很多一開始想大展宏圖的學生到最后心灰意冷。
1.4 學校對社會實踐的考評體系不健全。
雖然在培養方案中也體現出了素質拓展模塊的學分,但目前學校仍未將社會實踐分數加入學生的總學分,也就是說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情況不影響學生最后的成績和畢業。專業實習僅僅交一篇實習報告即可,社會活動只是體現在社會活動獎學金的評比上,而假期的社會實踐更是交一張社會實踐表就了事。這樣的評價體系只能是少數學生的實踐,無法讓全體投入進去。很多實踐活動因為缺乏長期的跟蹤評價,使社會實踐難以持續長久地進行。而且評選優秀時沒有綜合的考評制度,影響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容易助長不良學風,違背社會實踐的初衷。
1.5 社會對學生社會實踐支持系統不完善。
由于國家目前在大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還不成熟,社會也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包括很多企業單位和學生家長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持既不反對但又不是很支持的態度。許多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缺乏應有的社會參與機會和平臺,無論從信息還是崗位上都沒有充分向大學生敞開。部分家長出于安全考慮或其他原因,不支持子女獨立參加社會實踐。此外,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課外實踐活動的系統組織和安排,使學校組織的少量假期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局限于部分學生干部,而大部分學生則需要自己花精力和成本尋找社會實踐場所,這對部分經濟困難的學生無疑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2.1 完善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在培養方案中應突出基礎理論教學的應用部分,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核心課程應努力拓寬學生的專業面,增強學生畢業后的適應能力。在培養方案的制訂上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在傳統的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平臺的基礎上,深化社會實踐教育教學改革,增加素質拓展平臺,強化實踐教育教學模塊。構建由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模塊組成的、課堂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加大實踐和應用的比例,強化動手能力,應用能力,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和鍛煉。增加除畢業論文和畢業實習外的實踐性環節。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注重基礎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實施個性化培養。[1]
2.2 健全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參與實踐。
建立適合實際、真正對學生有激勵作用的活動考核評價機制,學院首先要將教學中的社會實踐學分建立起來,凡是實習課程或是實踐課程都要重視并且給予一定專門學分。針對各門課程的特點,側重對學生知識運用和綜合素質的考查,在考核方式上針對不同課程的特點采用多種方式。通過教學、考核方式的改變,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2]學校學工處通過建立一整套社會實踐考評系統,不斷跟蹤學生實踐的進展和成績,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成績按學期錄入,畢業時發放素質拓展證書,作為對學生進行考評、評定獎學金、評選先進、確定入黨積極分子、推薦研究生和擇業就業的依據之一,以多種方式督促和激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
2.3 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基地,形成長效培養機制。
進一步加強暑期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這一實踐基地既可以作為暑期學生三下鄉的基地,又可以在平常的短假中安排學生實習。[3]所以要本著就近就便的原則,依托我市的社區、農村鄉鎮、企事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考慮實踐基地的人員對社會實踐認識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學生實踐需要,是否具備較強接待能力,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可以根據不同實踐需求找準相應的單位作為基地,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學實習基地、公益服務基地、創業創新基地、勤工助學基地等類型。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從地方建設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大學生鍛煉成長的需要出發,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既使學生受鍛煉,又能讓實踐基地受益。
2.4 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樹立實踐和創新的院風。
學院的輔導員要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教育手段。通過加強學生對社會實踐重要性的認識,鼓勵他們從一入學就積極并有思考地參加活動和實踐,爭取讓每一名學生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實踐內容。通過素質拓展項目的豐富和社會實踐基地的進一步鞏固,學生將擺脫固有的封閉思想,開闊眼界,鍛煉膽識和能力,能夠使其更好、更快地融入社會,適應國際社會對人才專業化、復合性的需求。國際學院應樹立一種“勤于實踐,勇于創新”的院風,并將其作為學院的院訓,讓全院的師生以此為指引進行工作和學習。通過實踐完成對理論知識的檢驗,通過創新促進實踐的進一步飛躍。在實踐和創新的引領下,結合必要的教育和指導,學院定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2.5 堅持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并重,突出國際學院的國際化特色。
為使素質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綜合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國際學院通過積極構建以社團這一“第二課堂”方式為主的文化素質培養模式,促進學生參加自身感興趣的社團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之中。此外,在綜合素質的培養過程中引入自我管理機制,從著重提高學生的是非辨別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著手,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及良好的行為習慣。
為了真正體現國際學院學生面向國際的特色,使學生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多元化的發展前景,學院要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培養的資源,成立與英語語言、國際文化、國際交流有關的社團組織,組織開展中外學生交流項目和夏令營活動,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除此之外,學院將積極建立外資企業社會實踐基地,以培養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能力,尤其是具備國際化需求的綜合素質。
2.6 借鑒成熟經驗,構建社會支撐平臺。
目前,學院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同時有很多的顧慮和阻礙。最大的顧慮就是在管理人員有限而學生人數眾多的前提下,讓學生廣泛地參加社會實踐帶來的安全問題。這一點國內其他高校都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可以減少很多試探和摸索的時間。學院應完善管理制度,對學生社會實踐要實行目標、質量、全員安全和信息化等全面管理,可以在學生、指導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前與他們簽訂項目合同書和實踐責任書,為其購買保險,明確權利和義務,解除后顧之憂。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改變固有的認識,與之一起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指導。[4]
學院需要吸引更多的關注,集學校和社會整體的資源完成我們的培養目標。通過對學生社會實踐的研究希望真正在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技能的鍛煉成熟,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方面發揮作用,促使國際學院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呈現質的飛躍。
[1]顏忠誠,王德勝.做好人才培養方案修(制)訂工作[J].北京教育(高教),2008,(10).
[2]廖志丹.試論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4).
[3]周敏.獨立學院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高教所,2006,(5).
[4]何全旭,張小東.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