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生 王 苓
(1慶云縣單屯小學,山東 慶云 253705;2樂陵市大韓小學,山東 樂陵 253600)
留守兒童是在我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由于城鄉經濟的差距,在我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出現大量的流動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因為生活和工作不在一個城市,有的則是因為生計所迫到另外的地方,而孩子不能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尋找工作,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截止到2010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達到2.21億人[1],數量龐大的流動人口,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老家,這樣就形成了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的數量龐大,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怎樣,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留守兒童的幸福感影響因素,全面了解現在的留守兒童的問題。首先看幸福感的含義,所謂幸福感,就是人們對自己生活質量根據內化的生活標準進行的整體性、肯定性的評估,是人們對生活各個方面的全面評價,并由此而產生的積極性情感占優勢的心理狀態。
由于幸福感是人們的自我感受,因此有主觀性、整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等特點。留守兒童的幸福感,就是留守兒童根據自我體驗,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形成的認識,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感受。
為了弄清留守兒童在我校的具體數量,我專門進行了調查,我校共有8個教學班,242名學生,調查發現,72名學生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34名的學生的父母一方出去打工,因此本文所指的留守兒童是父母雙方或其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在家里的兒童。從我校的調查中就可以發現,留守兒童占我校學生的比例很大,從全國范圍來看,留守兒童的數量是巨大的。根據全國婦聯的統計,截止到2009年,我國的留守兒童已經達到5800萬人[2]。
影響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人格、健康因素、文化因素、社會因素等。由于留守兒童的主要生活范圍在學校和家庭,故本文從環境因素、人格和社會因素分析留守兒童的幸福感。本文以我在學校做的調查數據為基礎,利用統計學的知識進行分析,探求影響留守兒童幸福感的因素。
留守兒童的主要活動范圍是家庭和學校,因此在分析環境因素時,重點考察父母和老師對學生幸福感的影響。首先看父母對留守兒童幸福感的影響,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孩子一年就見父母幾次,有的甚至一年見不了一面,這就使孩子有孤獨和自卑感,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的生活,當自己遇到心理問題時,不愿意向別人訴說,也不能問父母,長期這樣,就會在孩子的幼小心靈留下創傷,嚴重的會形成仇視社會的心理。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父母和留守兒童的幸福感的關系,我在慶云縣一農村小學進行了專門的問卷調查,旨在調查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在外打工的時間與留守兒童的幸福的相關度,這次調查共選擇了42個留守兒童,回收有效問卷37份,問卷調查結束后,利用spss軟件分析數據,得出兩者的關系是正相關。具體的情況如下表所示。
相關性分析

**.在.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除了父母以外,老師對留守兒童幸福感的影響也很大,因為對孩子來說,父母不在家,老師對其的影響相當大。在部分老師眼里留守兒童就是問題兒童,他們平時不認真學習,經常惹是生非,有心理疾病。既然老師有這種觀點,他就不會對留守兒童傾注全部精力,相應的這些受冷落的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比正常孩子低。總體來說,在我國農村絕大多數的老師都能夠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留守兒童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
留守兒童的人格對其幸福感也有很重要的影響,簡單來說,性格外向的孩子并不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而感到自卑,他們能夠很快適應各種各樣的生活。在家里,他會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向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述說,并且得到他們的幫助,通過這一過程,他的心理問題得到解決,自己的能力也得到鍛煉。在學校里,他們能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很樂觀地面對生活,而并不因為有部分老師對他們有偏見而感到自卑,他們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性格內向的留守兒童則與此相反,他們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空間,不和家里人和老師同學打交道,經常埋怨社會,喪失了進取心,從而感到自己不幸福。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他們除了受學校和家庭的影響外,社會也往往對他們行為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感受,社會因素對小學高年級和初中的孩子影響更大。現代社會各種思想互相激蕩,良莠不齊,比如,社會上存在的富二代、官二代,就會對普通孩子產生深刻的影響,使他們認為金錢第一,權利至上,有權有錢就能擺平一切。這樣就使他們認為幸福就是有錢有權,從而扭曲了正確的幸福觀,背離了社會的主流價值。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復雜的社會關系對留守兒童的幸福觀有極大的影響,也影響著他們的幸福感,在我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32%的孩子認為,有錢有權就是幸福的。
留守兒童作為我們這個時代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數量龐大,我們不能忽視留守兒童問題,因為他們長大后也會成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年少時的經歷會對他們以后的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社會各界要關愛留守兒童,采取各種措施使他們健康成長。若社會各界不關心留守兒童,他們感受到的就是社會的冷漠,等長大后,就可能對國家的發展漠不關心,甚至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本文結合對影響留守兒童幸福感因素的分析,提出應進一步關愛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具體來說,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政府應采取各種措施發展當地的經濟,讓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本地解決就業問題。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造成的,貧困地區的人們為了生計,迫不得已把孩子留在家里,離開家鄉到發達地區打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就要求國家對欠發達地區進行政策傾斜,積極引導當地的人結合實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現在,中西部地區要緊緊抓住東部地區進行結構調整的機遇,引進適合自己的企業,讓人們在家門口就業,這樣,大人就有機會照顧自己的孩子,從而也不會產生這么大規模的留守兒童。
其次,取消城鄉兩元的社會體制。聯系我國的實際情況,短時間內不能消除地區間的經濟差異,現在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取消城鄉兩元的社會體制,讓流動人口同當地的常住人口一樣,享有相同的各種社會福利。現在農村之所以有這么多留守兒童,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留守兒童不能在父母的工作地點參加高考,只能回到戶籍所在地參加考試,而孩子若在父母工作的地點上小學初中,等上高中回家上學,因為教材版本不同,就會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很多不適應。基于此,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高考,不得不讓孩子在老家上學,以便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教育部已經決定在2012年年內制定異地高考的方案,山東省已經宣布,自2014年起,學生參加高考不再受戶籍的限制,可以在父母工作的地點參加高考。[3]這樣的消息令人振奮,父母不用再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除了高考改革外,社會醫療、養老保險等也要積極推進,當父母和孩子不再分離時,留守兒童的數量相應會大量減少。
最后,老師應該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能因為學生是留守兒童,就歧視他們。在部分老師眼里,留守兒童就是壞孩子、差學生、問題兒童,對其另眼相看。對每個學生負責,這是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原則。老師對留守兒童多一些關心,他們就能多得到一些溫暖,從而健康成長。
[1] 國家人口計生委.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0[N].人民日報,2011-10-10.
[2] 李菲.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J/OL].新華網,2009-5-26.
[3] 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J/OL].中國教育在線,201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