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還原真實的醫德醫風

吳帥醫生,媒體觀察員
前不久,廣東中山二院副院長宋爾衛表示,有統計機構曾對涉及醫療機構的報道進行了統計,在47篇涉及醫院的報道中,45篇是負面報道。很多醫療從業者時常會有“醫德醫風被人為的扭曲”這樣的抱怨,它恐怕也是有某些現實根源的。
一種傾向是,某些媒體只對醫生們的“壞消息”特別感興趣。有時候,為了在第一時間提供聳人聽聞的壞消息,有記者甚至在還未真正弄清楚事實真相的基礎上,就冒險性的草率發稿。從去年深圳的“縫肛門”事件,再到不久前的“八毛錢”事件,無不體現了少數媒體的這種趨向性。
如果本來只是個別害群之馬在行敗壞醫德之舉,卻被媒體當成了整體的、普遍性的現象。壞消息越多,越會讓人們以為,醫德醫風在不斷滑坡,醫生越來越不可靠、不值得信任。醫患關系往往因此而變得越來越敏感脆弱。
醫生們很苦惱,卻有苦難言,他們很難主動為自己洗刷這種冤屈。每個行業總是一樣,只要愿意挖,都能源源不斷的挖出各種各樣的“壞消息”,醫療行業同樣不例外。在這種挖丑與審丑的疲勞中,醫德醫風很難得到真實的還原,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
雖然也時有媒體想贊美醫生這個職業群體。但這種“贊美”通常又存在著誤區,比如將之臉譜化,一味將醫生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實際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醫生也是人,沒有一絲瑕疵的道德形象固然美好,但離現實卻很遠。還有媒體將開出一毛錢一分錢處方的醫生評為醫德的楷模,這也時常會令醫者們感到困惑。難道處方開得越小越稱職,越等于醫德高尚嗎?如何判斷一張處方的價值?合理、有效、安全、價格是基本元素,如果只看錢不看其它的客觀因素,很容易得出錯誤的印象與判斷。
難道處方開得越小越稱職,越等于醫德高尚嗎?得明白,如何判斷一張處方的價值?合理、有效、安全、價格是基本元素。
曝光害群之馬,對行業進行監督,協助管理部門整頓醫療亂象,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但它應該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如何站在公正客觀的立場,如實地還原醫德醫風,將真實的全貌展現給公眾,它也同樣應該是媒體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值得慶幸的是,這種媒體意識正在逐漸覺醒。前幾天,臺灣眼科名醫蔡瑞芳宣布不再做激光近視眼手術后,絕大多數媒體都保持了克制與客觀,邀請很多醫生在媒體上發表意見,通過充分的專業討論,讓公眾得到了更多的重要信息。而不再是像以往一樣,選擇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報道。
還原真實的醫德醫風,更要借力于專業的力量。在對一種醫療行為定性時,不妨多聽聽專家們的意見與忠告,多方了解事情的本來面目,才不至于鬧笑話、乃至假新聞。判斷一家醫院,一位醫生醫德醫風如何,還得多參考一些客觀因素,比如誤診誤治率、手術成功率及并發癥、感染風險、處方質量,來作為評價醫德好壞的標準,告別以往那種記者只停留在“聽患者一面之詞”與“一次打交道”得到的壞印象,就草率行事的不良取向。
還原真實的醫德醫風,也需要醫方的共同協助。醫院應向媒體坦誠開放,讓記者們可以獲得足夠多的信息;醫療專家多和記者打交道,讓醫院的大門不再難進。從而才能讓記者們得到更全面準確的信息,減少錯判與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