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史波濤
忻州:易地扶貧出新招
□ 本刊記者 史波濤
“自然條件實在不好的情況下,整村搬遷的扶貧方式是最有效的。”一位在基層工作多年的鄉鎮干部曾對記者說。關于扶貧,山西忻州易地扶貧的經驗或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岢嵐扶貧現場會外,扶貧成果展吸引了當地的市民。圖/史波濤
2012年2月14日,山區的早春,零下18攝氏度的氣溫讓人覺得寒意逼人。
山西忻州市扶貧辦副主任續晉一早早來到辦公室,催促文印室復印會議資料。他等著資料印裝完后帶去岢嵐縣的會場。山西易地扶貧工作現場會在該縣舉行,記者隨即搭車一起趕往位于山西忻州西部的岢嵐縣進行采訪。
汽車走在剛剛通車的忻保高速上,速度很快。據了解,高速路未開通之前,從忻州市區到岢嵐縣城大約需要三到五個小時車程,這還要看是否堵車的狀況下。而現在,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要想富,先修路”,看來這句話仍不過時。
據介紹,忻州,是山西的版圖大市,也是全國十八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忻州市下轄14個縣(市、區),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1個,6個縣分別屬于呂梁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貧困面較大,扶貧開發難度也比較大。因此,扶貧歷來是忻州各級政府工作的重點。
記者在去忻州的火車上結識了一位在北京干廚師的小伙子王壯。他的家就在忻州的山村。王壯沒有告訴記者他所在村子的名字,只是講他的那個小村莊坐落在半山腰,三年前他還居住在破舊的土窯洞里。整個村子只有50多戶人家,耕種的是純旱地,而且能種的莊稼有限,多是些土豆、莜麥等。很多年來,人們只能靠天吃飯。
王壯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平時用水,因為水要從五里外的地方挑回,所以用得極儉省,先洗菜,然后用來洗臉洗腳,最后還要澆樹。村前的一眼機井建于十年前,因為缺少人維護已經壞了好長時間。
王壯告訴記者,以前市里縣里時不時會來人扶貧,養過羊、養過兔子、養過牛,但有時候人都沒有啥吃的,遇到荒年就將牲畜或吃或賣掉了。
在去岢嵐的路上,記者提及此事,續晉一介紹,過去在實施移民扶貧之前基本上就是這樣,政府拿出資金,年年投入,年年未見大的成效,這種投入大、效果小,究其緣故就是不離開缺乏生存條件的山莊窩鋪,資金投入只是“撒了胡椒面”,不能改變當地村民的根本生活現狀。
基本生存條件的先天劣勢衍生的后果接二連三:教育資源嚴重缺失,基本沒有知識改變命運的可能;抗風險能力差,一人生病拖垮全家等等;由于受地理、氣候、經濟基礎等因素制約,消除貧困的難度很大,返貧問題也比較突出。說到這里,續晉一有些憂心忡忡。
經過10年的摸索,1996年,山西下定決心在全國率先開展移民扶貧,幫助百人以下村子的貧困百姓告別惡劣的生存環境,從根本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
吳家莊移民新村整齊漂亮的民居。圖/史波濤
曾經的岢嵐縣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由于惡劣環境等自然條件的制約,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是忻州有名的貧困縣。
一路走,記者來到岢嵐縣縣城,一排排的新房異常奪目。在城東的宋家溝移民新村,64歲的尉二女,獨居于村服務中心旁邊的新家。房子大約有25平米,一盤大炕,簡單的家具,一臺17寸的彩色電視機正播放著節目。對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她告訴記者:“很滿意了,比以前在土窯里好多了!”憑著每季度360元錢的低保,在這個消費水平不高的地方,老人的生活得以保障。
同村村民張貴云說,“我們早就想搬出來,但是一沒錢、二沒地。要不是政府扶持移民,我現在還是過著為吃飯發愁的日子。”現在老張不僅住上了亮堂堂的磚瓦房,而且還擁有日光溫室大棚,購置了農用三輪車,生活越來越好。老張家建的是生態型庭院:緊挨住房是一個大棚,大棚的前面就是羊圈,利用羊糞的沼氣池,一個循環下來都不出大院落。據老張介紹,一年可以種兩茬蔬菜,這個大棚一年可以為他帶來近兩萬元的收入。
位于岢嵐縣城南部的吳家莊移民新村是不同的景象。岢嵐縣民營企業家張春生為改變家鄉農民的居住條件,投資1700多萬元,按照山西省新農村建設住宅標準,無償新建了72套統一規劃,外觀漂亮,戶均建筑面積120平方米、配套地暖、有防震功能的民居,實現了整村易地搬遷。
走進這些新居,眼前為之一亮。從馬各臺村搬遷而來的邸阿姨正在打掃衛生,見到記者后熱情地招呼著坐下聊。邸阿姨介紹,原來就住著一所三間平房,現在住著四室兩廳的套間,感覺和城里人一樣了。邸阿姨家還承包了一個日光大棚,一年能有近兩萬的收入。
站在廣惠園和嵐漪苑的工地上,記者體會著城鎮發展的脈動。廣惠園是岢嵐縣將城市發展與移民搬遷結合在一起興建的新社區,“廣惠”取其廣廈萬間,惠澤百姓之意。而嵐漪苑則是城郊嵐漪鎮正在嘗試的,把移民搬遷與城鄉一體化結合在一起,借嵐漪鎮管家莊村的區位優勢,新建的移民小區。
探索一條合適的扶貧路徑是曲折的,有了方向真正行動也是困難不少。據續晉一介紹,扶貧搬遷的首個困難就是資金投入方面。2011年,岢嵐縣籌措資金9250萬元,保證了市委、市政府增加的1.85萬搬遷群眾享受到與省定標準同樣的補助。忻州市財政還拿出3800萬元,對3.8萬人搬遷群眾每人再補1000元,縣財政人均增補1000元。市縣兩級用于扶貧搬遷的投入達1.77億元,其中市級超過1.3億元。
第二個困難就是在建房占地。忻州市一方面簡化用地審批環節,對搬遷建房用地優先審批;另一方面,通過無償劃撥國有荒山、荒灘、荒地,遷出村和遷入村互相調劑集體土地,減半收取土地費用,集中利用農村宅基地指標,舊址復墾,荒山荒坡開發,移民戶依法有序流轉承包地等多種方式,積極盤活土地資源,有效緩解建房占地難題。
代縣、靜樂縣利用困難國企閑置土地,建起了移民新區,政府出資安置國企職工,做到群眾、職工“兩滿意”。寧武縣、偏關縣開發荒山荒灘、填溝造地,用于移民工程建設。
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環境惡劣地方的農村來說,實施異地搬遷成為“拔掉窮根”的有效路徑。據忻州市扶貧辦主任梁曉東介紹,忻州市近年來積極實施扶貧移民工程,使3.86萬農民“跳出了窮窩”。關于下一步的扶貧目標,忻州計劃用3年到5年的時間,把200人以下山村的16.97萬人集中搬遷,根本解決他們的發展環境,為他們脫貧致富創造條件。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
Local Report 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