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王大珩先生是令人敬仰的我國光學界泰斗,是中國現(xiàn)代光學及光學工程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鍥而不舍;他言傳身教,為人師表,誨人不倦;他胸懷坦蕩,顧全大局,獻身新中國科技事業(yè)。回顧他倡導和推動“863高技術”、關心和指導863激光事業(yè)發(fā)展的事跡,令人感動不已。

“863計劃”四位倡議者合影(左起:陳芳允、王淦昌、楊嘉墀、王大珩)。
20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tǒng)里根拋出SDI(星球大戰(zhàn))計劃,緊接著歐洲提出“尤里卡”計劃。面對國際上的高技術競爭與挑戰(zhàn),王大珩先生感到憂心忡忡,心急如焚,認為我國也應當采取適當?shù)膶Σ摺K屯蹁撇㈥惙荚省罴诬恢茖W家于1986年3月3日聯(lián)名上書黨中央,提出了“關于跟蹤研究外國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重要建議。
1986年3月5日,鄧小平同志指示:“這個建議十分重要,……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黨中央進一步考慮到今后高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結合我國國情及當時的國際形勢,確定了“有限目標,軍民結合,以民為主”的指導思想。此后國務院組織了全國2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的專題研究,制訂出我國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建議。
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1986]24號文件正式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綱要》(簡稱863計劃),我國宏大的國家高技術863計劃開始組織實施。
863計劃的形成是科學家眼光和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25年的實踐充分表明了863計劃在軍民戰(zhàn)略高技術發(fā)展中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多年來,863計劃各領域和主題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果,這些成果充分說明863計劃的執(zhí)行對我國高新技術發(fā)展的巨大促進作用。現(xiàn)在,863計劃已經成為國家持續(xù)發(fā)展的計劃,它正以強勁的勢頭大跨度前進。看到今天863計劃的進展,學界同仁無不欽佩王大珩先生倡導863計劃時的遠見卓識!
王大珩先生作為該計劃的倡導者,親自參與組織指導了專家論證工作,對中國發(fā)展高技術的具體項目的設立、研究內容與發(fā)展方向等進行了嚴密的論證。他特別重視航天領域和激光技術領域的論證,對這兩個領域的組織構建和框架的形成,以及任務目標的確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本文作者杜祥琬與王大珩先生及夫人。

杜祥琬與王大珩先生。
激光主題成立之初,如何緊密結合國家戰(zhàn)略需求,確定主題的發(fā)展目標?如何確定一個既符合國家需求又能夠實現(xiàn)的目標?這是新成立的主題專家組面臨的頂層。
王大珩先生十分關心激光技術主題的工作。在關鍵時刻,年過古稀的他多次出席了激光技術主題的工作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強有力地支持了激光技術主題的確立,為激光技術主題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1990年3月,在激光技術主題工作會議上,王大珩先生指出,“激光技術主題要有個總的目標,不能跟在人家后面跑。我們要以此形成凝聚力,吸引中年人特別是青年人參加,形成一支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要提倡創(chuàng)新的思想,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
1990年7月底,王大珩先生在主題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
“激光主題工作在‘863計劃’中是講起來最費口舌的。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所研究對象的‘存在定理’還未證明;另一方面也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一般人們總有急功近利的情緒,而激光主題是高難度,長周期的項目,我們要有信心,要把眼光放遠一點。”
他在激光技術主題召開的征求組外專家領導意見的會議上大聲疾呼,仗義執(zhí)言,爭取各方面對激光技術主題工作的支持。
“七五”末,對激光主題下一步發(fā)展思路,王大珩先生指出:“不光要跟蹤人家現(xiàn)在正在搞的,對技術的儲備也應研究,選一個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很重要,其目的是為了理清科學技術問題。跟蹤不能亦步亦趨,要有自己的判斷辨別能力。‘八五’期間,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裝置開展關鍵技術和物理問題研究,幾項核心關鍵技術研究不能只搞軟的,不搞硬的,動手太晚了要吃虧。”
在王大珩先生等科學家的大力支持下,激光技術主題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科研隊伍迅速成長壯大,突破了許多重要的關鍵技術,成功地完成了四輪先期技術集成試驗,研制成了初級試驗樣機,開始進行系統(tǒng)演示驗證試驗。
作為一個造詣高深的光學專家,王大珩先生十分重視言傳身教,把自己的親身體會和經驗傳達給后輩。在歷次主題會議上,他諄諄教誨,要求大家高度重視激光的光束質量問題。1991年3月,他指出光束質量是遠距離傳能效應的核心問題。光束質量不只要求亮度好,而且要求相干性好。
1993年3月,王大珩先生就光束質量與能量、功率的關系問題指出:“過去有過教訓,只追求能量不講質量,一點用途都沒有。必須在追求能量的同時,提高光束質量;寧可輸出能量小一點,也要解決光束質量問題。對改善光束質量的課題,技術路線一定要認真論證,逐項落實,以取得預期效果。”
直到現(xiàn)在,隨著激光功率的提升、能量的增加,工程化研制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對光束質量控制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光束質量仍然是需要不斷改進的核心問題之一。
1999年5月,在一次重大試驗的現(xiàn)場,他說:“沒有光束質量,本身的亮度不夠,作用效果就有限。現(xiàn)在更要注意光束質量問題。當質量、口徑、功率等指標提高了,材料、光學系統(tǒng)都需要進一步提高,如現(xiàn)在激光器里用的材料耐熱已達到工作極限了。究竟怎樣提高呢?大家要好好動腦筋。但別忘了一個條件,那就是光束質量只準提高,不準降低。”
這些話不僅是對大家的鼓勵,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王大珩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主題在發(fā)展高功率激光器時,特別強調重視光束質量的提高。主題專家組還召開了光束質量研討會,為提高光束質量獻計獻策,使得光束質量不斷得到提高。
技術集成實驗系列是激光主題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的創(chuàng)新技術發(fā)展思路,是激光技術由單元技術攻關向系統(tǒng)集成、工程化研制邁進的重要戰(zhàn)略步驟。

陳佳洱、王大珩、陳能寬(左起)等在實驗現(xiàn)場。
王大珩先生非常關心激光技術集成實驗,多次親臨現(xiàn)場,以他多年從事光學工程的豐富經驗,參加指導了激光技術主題多次重大試驗,鼓舞了大家。他主持了四次主題重大試驗項目的成果鑒定會,對各次試驗堅持科學態(tài)度,實事求是,客觀評價,字斟句酌,做出了恰如其分的鑒定意見。
1995年10月,年屆80的王大珩先生親臨合肥,觀看、指導了主題組織的一次重大試驗。并在試驗總結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參加這個總結大會,心情很不平靜。首先我并代表王淦昌同志對試驗的巨大成功表示熱烈的祝賀。試驗的成功是兩個勝利,一個是物質勝利,一個是精神勝利。物質勝利是指試驗非常過硬。過硬的成果來之不易,表明整個試驗過程堅持科學性,扎扎實實,步步為營。在技術上,取得了很多突破。采取了有效措施,解決了光束不穩(wěn)定性問題,提高了光束質量;不僅激光器本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這次試驗使激光主題整體工作上了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臺階。二是精神上的勝利。體現(xiàn)了你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這也是許多成功試驗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方針。”
王大珩還對研究團隊提出了殷切的期望:“通過這次試驗,鍛煉了隊伍,培養(yǎng)了人才。年輕人以參加這樣大的綜合試驗而引以為豪,老年人感到特別高興。這支隊伍是高技術攻關的主力。‘863計劃’的宗旨之一也是為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祝這支高技術隊伍更好地前進,為增強國力做出更大的貢獻。”
1999年5月,王大珩先生已85歲高齡,又來到試驗現(xiàn)場,參觀指導試驗。
到1999年,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回想激光主題發(fā)展歷程時,王大珩先生說:“這個項目遇到很多周折。曾有人提出懷疑,這個項目該不該繼續(xù)搞下去,經過全國范圍的論證,肯定了這個項目在激光領域的前沿地位,堅定了信念。經過不斷努力,取得了現(xiàn)在的成果,這是很大的創(chuàng)新。今天能達到這樣的水平,確實不容易。”
歷史表明:全國大協(xié)作的科技團隊沒有辜負老一輩科學家的期望。
作為中國光學工程領域的開拓者,王大珩先生十分重視基礎創(chuàng)新和先進元器件制造技術研究。當他看到我們的激光玻璃質量不穩(wěn)定、KDP晶體生產和加工不能滿足需要、紅外CCD相機和大尺寸光學玻璃等還依靠進口時,感到十分焦急,及時寫報告向上級領導反映,希望重視和解決。
1998年4月,王大珩先生指出:“激光技術主題的工作對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實力具有重要意義,已經取得很大成績,今后要持續(xù)發(fā)展。應該看到,在光學學科方面,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還是較大的。所以我們應該抓緊這方面的工作,這對提高國力和實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抓好科學基礎性研究工作,加強科研基礎設施建設。”
2000年3月,王大珩先生指出:“技術關鍵是元器件,光靠進口不行,人家是會卡我們的,要自己解決。基礎材料與元器件要有自主產權。”
2001年4月,王大珩先生指出:“有些技術是買不來的,所以一定要創(chuàng)新,靠自己的智慧開發(fā),通過自主創(chuàng)新才能掌握這些關鍵技術。特別是高技術上,人家在卡我們的脖子。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智慧來突破和攻關。有些設備只有當我們自己有了,人家才肯賣給你。高新技術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與產業(yè)化等同。在國防科技方面,許多不能產業(yè)化,但必須得搞,這也是真正的自主創(chuàng)新。特殊的元器件,要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攻關。”
在激光系統(tǒng)的重大基礎性、系統(tǒng)性問題得到驗證后,如何做好工程化、實用化的工作是主題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決策。如何搞工程化、特別是如何處理好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工程研制的關系等問題的決策,對863激光技術發(fā)展路線和戰(zhàn)略步驟的確定具有重大的影響,大家的想法是有分歧的。

杜祥琬看望王大珩先生。
經深入研討,激光主題提出了“863框架下的工程管理模式”的思想,隨后形成了“樣機戰(zhàn)略思想”在我國高技術裝備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王大珩先生十分重視“863高技術”向工程化、實用化方向發(fā)展,多次強調這是研究性工作,要把科學——技術——工程結合好,不斷走上新臺階,又做成實際有用的東西。
2001年1月11日,在國家863計劃領域與主題驗收會上,王大珩先生說:“激光技術主題在整個863計劃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該主題有設想、有前途,在具體操作中,要注意實際效果。工程化問題上要有一個長遠目標,步步為營,以適應戰(zhàn)略上的需要。”
2001年8月,王大珩先生說:“今天看到這些成果,大家都非常高興,我們已經要進入到工程試驗的階段。在開始的時候,投點資很容易,等到進入工程化的時候,也就是開始由開發(fā)性、探索性到中間試驗時,這時所花的錢會有數(shù)量級的差別。現(xiàn)在的投資聽起來數(shù)字很大,但考慮到GDP的增長,投資強度實際并沒有提高,反而下滑了。現(xiàn)在我們的隊伍壯大了,工作效率也比以前高了,但是從整個投資比例上來說還遠遠不夠。我們要總結過去經驗,進行適當調整,促使我們以后更好地進行工作。”

在工程化樣機研制成功的基礎上,“十五”期間的大型試驗取得圓滿成功,王大珩先生非常開心地向大家祝賀。
回顧王大珩先生發(fā)起“863計劃”的功績,特別是他對激光主題的一貫支持和精心指導,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他學術思想的戰(zhàn)略高度,對我們把握正確的發(fā)展方向,堅持探索中國特色的激光技術發(fā)展道路,不斷攻克科學技術難關至關重要。同時也鼓舞著我們不斷繼續(xù)前進,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