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青少年教育問題倍受關注。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青少年該如何面對現實、面對社會、面對人生,扎扎實實、踏平坎坷,為國家和人民而學習,勵志成人成才?最重要的,一是要勤奮,二是要有志氣。勤奮是基礎,志向是靈魂。“人生在勤”有五點:一要勤學,二要深思,三要篤行,四要專心,五要有恒。也就是說,“勤”包括勤學、深思、篤行、專心和有恒。“貴在勵志”是要有志氣。以上五點談的是勤奮。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有理想,要立志,要不斷磨礪、激勵所立之志,立志是靈魂。貴在勵志。我最喜歡的名言是:“世界是‘傻瓜’建成的,不是‘聰明人’建成的。”希望青年人能夠這樣為國家而奮斗,希望青年人知識更豐富,思維更敏捷,能力更出色,身體更健康,人格更高尚。人格高就要有堅定的信仰和志向。現在正處于我們國家迅速發展的時期,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排除一切干擾,克服一切困難,堅定地向著我們的目標前進。毛澤東同志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也可以說,俱往矣,數風流人物,更看明朝。未來是青少年一代的,未來中華民族是更加光輝燦爛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 楊叔子
智慧地球時代需要更加豐富和完善的空間信息采集、處理和服務機制,這就賦予測繪地理信息學新的使命,具體包括位置云、遙感云、空天地一體化的傳感網與實時GIS、視頻與GIS的融合,智能手機作為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室內與地下空間定位及導航、空間數據挖掘等7個主要方面。位置云:在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進入民用領域以來,GPS、GNSS、中國的北斗、伽利略系統等已經或計劃向用戶提供衛星定位服務。為了提高定位精度產生了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CORS)。現在用戶將衛星定位信息傳送到位置云服務中心,位置云服務在1秒內即可將定位精度解算到亞米級并反饋。遙感云:各類復雜的遙感解譯方法在云計算平臺的支撐下,將極大地釋放計算資源的潛力,充分共享各種復雜分析和處理算法以及相關經驗,極大地提高解決復雜空間信息分析和處理的能力,以自然的語言解譯遙感圖像,使得更廣泛的各行業用戶能夠充分利用遙感資源獲取需要的數據。空天地一體化的傳感網與實時GIS:以數據為中心,轉化為以用戶為中心,將被動地接收數據、分析數據、使用數據,變為采集用戶需求、分析數據所需觀測平臺及參數、主動觀測獲取數據。空天地一體化的傳感網將具有動態監測各種分辨率的空間信息的能力。一體化傳感網可以按照用戶需求制定衛星軌道及觀測角度等,從而快速響應用戶需求。GIS從傳統的使用歷史數據變為可以獲取實時數據甚至預約未來的數據。視頻與GIS的融合:現在,越來越多的視頻傳感器獲取了海量的實時動態影像,但大量的傳感器按照編碼進行檢索和監控,難以發揮其巨大作用,而隨著大規模的視頻傳感器資源接入GIS平臺后,將能極大地發揮視頻傳感器實時影響數據采集與GIS數據管理的優點,提供智慧的基礎服務。智能手機作為無處不在的傳感器:智能手機作為廣泛接入網絡的傳感器,可以使得人人都是移動傳感器,在人們最需要的地點和路徑上移動地、多方位地采集并發布實時數據,包括位置、影像、聲音、視頻、移動方向及速度、重力加速度等數據。人們在分享數據時就是一個數據采集和提供者,同時也享用其他人提供的各種信息。室內與地下空間定位及導航:在衛星信號無法覆蓋的室內和地下空間,可以采用傳感器和地面無線信號方式進行定位。基于衛星信號的定位導航,基于傳感器的定位導航,基于地面無線信號的定位導航,以及混合定位導航方法。空間數據挖掘,海量的、各類型的靜態和動態數據的采集系統已經逐步建立,對海量數據尤其是對空間相關的數據的分析和挖掘才能發揮數據的巨大作用,為各種管理和服務提供支撐。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 李德仁
過去中國錯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當前,中國科技投入越來越高,發表的SCI論文等與國外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是改革開放、全球化、勞動力成本優勢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隨著研發力量的投入,科技的進步,現在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當中,已經非常適應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快速流動的這個時代。各級政府對新能源產業非常重視,科學制定規劃;企業展現出發展新興產業的活力與激情。我堅信,無論哪里萌發出下一代工業革命的機會,中國一定會抓住機會,不會再被世界甩開好幾十年。在由多個國家共同推動的變革中,中國能不能成為新能源革命的領頭羊呢?我想,這取決于新能源革命是否與老百姓的需求結合在一起。蒸汽機推動英國紡織業發展,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二戰后美國科技及工業的發展也為半導體革命奠定了產業基礎。只有老百姓的價值觀認識到這個問題時,產業才能被培育出來。也就是說,一個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同時受到價格驅動和價值驅動的作用。歐洲已經走過了工業化階段,他們對環境、能源的危機感要比我們強烈得多。因此,在即將來臨的新能源革命中,歐洲比我們,甚至比美國都推行得早。那么,中國最早的用戶在哪里?我們在研究光伏產業時發現,在德國、意大利的市場帶動下,中國很快融入光伏產業。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產業鏈的培育、市場的啟動,還是融資、銷售,都是非常全球化的。這種現象深刻地表明,未來的產業革命將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生。中國要抓住新能源革命的龍頭,需要有一大批很偉大的科學家,有一系列重大發現成果。就這一點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是我認為,對于即將來臨的新能源革命,中國不會袖手旁觀,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者。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 柳卸林
我國老年健康服務正朝著生物醫學、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的學科交叉、技術融合方向發展,但老年健康信息服務中的重大問題還尚未形成整體的科學研究體系和技術解決方案。需要廣大科研人員和產業技術人員形成合力,共同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完善的健康信息服務。然而,在生物醫學領域的信息化方面,我國目前研究和實踐的重點還主要集中在電子病歷、各類診療儀器和對疾病數據的統計分析等方面,對于滿足老年健康全方位服務的實現,還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在慢性病的非醫療機構治療信息化服務方面,缺乏完善的機制和模式;二是在當前社區、家庭養老環境下,還缺乏全面的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和支撐。我國老年健康信息服務發展極不平衡,城鄉差距明顯,并與國外有著較為明顯的差距。當前我國老年健康服務內容過于單一,老年人普遍存在對科技新產品的認知和使用能力較弱的特點,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老年人健康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服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激光與非線性光學專家 姚建銓
我國以包頭礦(氟碳鈰礦與獨居石混合礦)、四川礦(氟碳鈰礦)和南方離子吸附型礦為代表的稀土資源量為3600萬噸(以稀土氧化物REO計,下同),約占全世界的36%。雖然我國的稀土資源位居世界第一,但資源消耗過快、生產過程污染嚴重,資源高效和可持續利用已經成為必須解決的嚴峻問題。包頭礦是世界最大的稀土礦藏,屬于典型的含鐵、稀土、釷等資源的共生復雜礦,其中鐵、稀土和釷含量分別約為34%、5%—6%和0.02%。該礦自開采以來,始終以鐵礦需求量定產,原礦石年開采量已達1200萬噸,作為稀土主礦區的“主東礦”已開采過半;按目前開采量預計,其開采年限小于20年,稀土資源利用率不到10%,絕大部分稀土被排入尾礦庫,形成了一個規模與主東礦儲量相當、且賦存狀態和成分更為復雜的“人造稀土礦”。冶煉過程所產生的含氟、硫廢氣和高氨氮及高鹽堿廢水以末端治理方式加以處理,成本較高,難以徹底治理。更為嚴峻的是,廢渣中的放射性釷未加回收和有效利用,形成了重大污染隱患。南方離子吸附型稀土礦的中重稀土(釤、镥及釔)配分高達30%—80%,其中的銪、鋱、鏑等中重稀土元素配分遠高于氟碳鈰礦和獨居石礦,是具有絕對競爭優勢的戰略資源。目前該礦主要采用先進的原地浸礦技術加以提取和富集。然而,地質條件對稀土回收率影響明顯,導致稀土資源流失和環境污染嚴重。稀土分離主要采用溶劑萃取工藝,隨著國家環保要求的逐步提高,現有流程存在的酸堿消耗大、氨氮及放射性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開發可達到國家《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新型萃取體系及高效清潔分離工藝勢在必行。自1988年以來,我國取代美、法等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和供應國,滿足了全世界對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的需求,導致國外企業在競爭中逐步退出了稀土分離冶煉行業。近年來,隨著國內稀土應用和需求量的迅速增加,以及環保要求提高和出口政策調整,稀土原材料價格提高、出口量有所降低。西方發達國家一方面通過外交和政治手段向我國政府施壓,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對我國稀土功能材料及器件制造的技術封鎖,試圖繼續壟斷高端稀土產品和應用市場。同時,國外新建和重啟稀土生產項目的勢頭強勁,近年內有可能形成與中國競爭的局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無機化學家 嚴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