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李宏軒
關于商譽,業界已有許多論述,較為公認的觀點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為企業帶來超額經濟利益卻無法具體辨認的無形資源。其本質是能為企業帶來超額經濟利益。
商譽本質決定著商譽的計價方法,同時,商譽的計價方法也必須反映商譽的本質。也就是說,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商譽,唯一標準應該看其是否擁有實現超額收益的能力和實現的超額收益數額的多少。假如一個企業被主觀上認為它擁有實現商譽的能力,但是,實際上它實現的收益額則是連年低于同行業的平均收益額,甚至是連年虧損,誰能相信這樣的企業擁有商譽呢?所以,檢驗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商譽,唯一的標準應該只看它實現的收益是否高于同行業的平均收益水平。
但是,長期以來,各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澳大利亞會計準則委員會AASB,中國財政部MOF等)規定:只確認合并過程中產生的外購商譽,而不確認企業內部形成的自創商譽,這顯然有失公允。
(1)外購商譽:目前大多數國家采用的都是以外購企業價格超過被購企業自身凈資產的價值,作為其入賬價值。此法簡單直觀,便于操作。但此法確認的外購商譽價值是否符合被購企業商譽的實際價值,值得商榷。因為商譽的交易價值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可能高于商譽本身的價值,也可能低于商譽本身的價值。因此,購入企業有必要對被購企業的商譽采用一定的方法進行重新計價后再進行核算。
(2)自創商譽:根據商譽的本質特征,對自創商譽計價,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企業的超額經濟利益”。本文認為,有同行業的企業,其“超額經濟利益”,應該是該企業實現的經濟利益超過同行業的平均經濟收益的部分;無同行業的企業,其“超額經濟利益”,應為超過社會平均收益的部分。但為了客觀地反映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能力,在實際計算企業超額經濟利益時應該采用同行業或者社會平均凈資產利潤率。而這兩個指標在國家公布的有關統計資料中均不難找到。
為什么要采用凈資產利潤率?因為凈資產利潤率更能夠反映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假如有A、B兩個企業,A企業的凈資產只有550萬元,但舉債450萬元,總資產為1 000萬元;B企業凈資產是1 000萬元,無負債;本年度A、B兩個企業均實現了凈利潤200萬元。而前者為了實現收益最大化,企業領導實行負責經營,將負債總額控制在企業償還能力內,雖然凈資產只有550萬元,但是通過舉債將資產總額提升到1 000萬元。因此,雖然該企業的資產利潤率為20%(200萬÷1 000萬),但凈資產利潤率則是36.36%[200萬÷(1 000萬-450萬)〕。而B企業的領導按部就班,保守經營,資產利潤率和凈資產利潤率均是20%。前者利用550萬元凈資產,實現了200萬元利潤,而后者是用1 000萬元凈資產才實現200萬元利潤。 這就是管理能力差距的具體體現,而管理能力是商譽的核心內容之一。因此,凈資產利潤率更能客觀地反映企業自創商譽的價值。
根據商譽的本質特征和會計實務的具體情況,本文認為商譽的計價和核算方法應分為以下兩個階段進行。
(1)外購商譽的初始計價:我國現行制度規定的計價核算方法,是按照外購企業的價格超過其凈資產的價值作為外購商譽的入賬價值。即將購入企業實際支付的買價大于被購企業凈資產價值的部分借記“無形資產——商譽等資產”賬戶,貸記“銀行存款”等賬戶;并按一定時期將購入商譽的價值進行攤銷。但是,本文認為這樣處理不能準確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因為實際支付的交易價值受市場因素的影響,因而導致購入企業實際支付的買價大于被購企業凈資產價值的部分并不能準確地反映被購企業商譽的實際價值。因此,對企業并購時外購的商譽價值應采用被購企業的同行業平均凈資產利潤率,對其重新計算確認,并將重新確認的商譽價值與購買商譽價值進行比較,只有當購買商譽價值大于重新確認的商譽實際價值的部分(具體計算方法見自創商譽價值的計算)作為外購價差才能按期進行攤銷,而將重新確認的商譽實際價值永久保留在賬戶里,作為企業資產的組成內容,才符合企業資產的實際情況。
例如:ABC公司收購H公司,該公司凈資產2 000萬元,購買價3 000萬元;ABC公司購入H公司后,假設根據H公司同行業的凈資產利潤率計算出商譽實際價值為700萬元,則外購價差就為300萬元。
ABC公司的賬務處理為:
借:無形資產 —— 商譽 700萬
無形資產 —— 商譽攤銷 300萬
有關資產賬戶 2000萬
貸:銀行存款等 3000萬
該案例中,H公司的賣價超過其凈資產的價值是1000萬元,按照現行會計制度規定,ABC公司應將其全部計入“無形資產”賬戶,并分期攤銷。這樣顯然不符合商譽的實際情況,因為商譽的實際價值只有700萬元。因此,只有對超過商譽實際價值的價差 300萬元進行分期攤銷,才符合實際情況。對商譽實際價值700萬元,在今后的生產經營活動中原則上只要企業商譽客觀存在就應該保留在資產賬戶上。當然,因商譽的存在條件發生了變化而引起商譽價值變化后則應進行定期調整。這樣處理才符合資產核算的原則。
(2)自創商譽初始計價核算:我國會計制度到現在還沒有規定對自創商譽進行確認計價和核算。這樣,客觀上已經影響到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和較好地實現會計目標和任務。因此,研究出自創商譽的確認計價核算方法已經刻不容緩了。
根據自創商譽的本質特征,自創商譽價值計算方法應采用超額利潤還原法進行確認計價。即:
自創商譽的價值=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同行業或者社會平均凈資產利潤率
根據謹慎性原則,在初始計價時應采用計價企業5年以上的平均凈資產利潤率進行計算較為合適。因為一家企業在某一年實現的凈資產利潤率高于同行業或者社會的平均凈資產利潤率,這可能帶有偶然性;但如果這家企業在5年或者5年以上每年實現的凈資產利潤率都超過同行業或者社會的平均凈資產利潤率,這個企業存在著自創商譽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可按下列步驟計算企業自創商譽的初始價值:
第一步:計算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
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企業實現的凈利潤額–同行業平均利潤額=企業實現的凈利潤額–企業當年年末平均凈資產總額×同行業平均凈資產利潤率或者社會平均凈資產利潤率
〔或者 = 企業當年年末平均凈資產總額×企業超額凈資產利潤率 =企業當年年末平均凈資產總額×(企業的凈資產利潤率–同行業或社會平均凈資產利潤率)〕
企業當年年末平均凈資產總額可采用簡單平均法進行計算。即:
企業當年年末平均凈資產總額=(企業當年年初凈資產總額+企業當年年末凈資產總額)÷2
第二步:將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還原成企業資產總額,即自創商譽價值。
企業自創商譽價值=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額÷同行業或社會平均凈資產利潤率
為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企業超額利潤數額應采用扣除該企業年末利潤表中營業外支出凈額后的差額。
【案例】 續前例, A企業的凈資產550萬元,實現凈利潤200萬元,凈資產利潤率是36.36%,假設同行業的平均凈資產利潤率為20%.則:
A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550萬×(36.364%-20%)= 90萬
A企業自創商譽價值= 90萬÷20% = 450萬
根據計算結果,A企業會計處理為:
借:無形資產—— 商譽 450萬
貸:資本公積—— 商譽 450萬
通過上述計算和核算后,A企業年末的凈資產總額達到1 000萬元,凈資產利潤率與同行業的凈資產利潤率持平。
經過初始計價后,商譽價值計入了企業的資產總額。但是,由于決定商譽存在的因素很多,而且很不穩定,因此,商譽的后續計價也非常重要。企業應貫徹商譽存在的原則在每年末對其繼續進行計價和核算。即:每年末只要證明企業有商譽的存在,就應該對其進行確認計價和核算;同理,只要證明已計價核算的商譽不存在了,就應該核銷其已經入賬的價值。也就是說根據商譽的本質特征,只要企業有超額利潤的出現,就肯定有商譽的存在;如果企業沒有超額利潤的出現,則表明商譽不存在了,那么已入賬的商譽價值就應該進行調減。因此, 在初始計價后,每年末應根據同行業的平均凈資產利潤率對本企業的商譽進行重新計價核算,并將重新計價的商譽價值與上年已入賬商譽價值進行比較,以確認對已入賬商譽價值的調整數額。
【案例】 續前例,假設該企業第二年末實現利潤260萬元,企業當年末的資產總額為1 600萬元,其中舉債600萬元,凈資產利潤率26%。本行業同期平均凈資產利潤率仍為20%。則該企業當年自創商譽調整價值的方法為:
A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 = (1 600萬-600萬)×(26%-20%)= 60萬
A企業自創商譽價值=60萬÷20%= 300萬
根據計算結果調增商譽,編制會計分錄:
借:無形資產—— 商譽 300萬
貸:資本公積—— 商譽 300萬
如果該企業第二年末實現利潤只有100萬元,凈資產利潤率為10%。則該企業當年自創商譽的調整價值為:
A企業實現的超額利潤 =1000萬×(10% -20%)= -10萬
A企業自創商譽價值=(-10萬)÷20%=-50萬
根據計算結果調減商譽,編制會計分錄:
借:資本公積—— 商譽 50萬
貸:無形資產—— 商譽 50萬
如果企業連年實現的利潤低于同行業平均利潤水平,直至使“商譽”賬戶調減為負數,則應作為負商譽核算,將其調減的數額計入“遞延貸項—負商譽”賬戶,并在規定的有效期內進行攤銷,以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在對企業商譽確認計價核算過程中,對自創商譽計價可能因企業自身原因出現高估或者低估其價值的現象。即使這樣,由于商譽價值的確認計價,不涉及收入和費用,因此,不會影響企業當期的盈利額。但為了克服這種負面影響,可以充分發揮好審計事務所等監督職能部門的作用,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核算和披露的監督,以確保會計信息的質量。
[1]危英.商譽會計概述[J].財會通訊,2007(5).
[2]張周平.企業自創商譽確認與計量淺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