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李超偉
21世紀是創意經濟的時代,文化創意產業是我國優先發展的朝陽產業。當前,許多省市都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著力點而大力發展。陜西省是文化大省,與其豐富的文化資源相比,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卻顯得相對滯后。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作為推動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和薄弱環節,是陜西省在制定扶持政策、加速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重點思考解決的問題。
陜西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橋頭堡”,省內文化資源富集,高等院校林立,科技人才眾多,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陜西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陜西省文化產業的意見》、《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綱要》、《關于金融支持陜西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動陜西省文化創意產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在文化旅游方面,形成了陜北紅色經典和黃土風情文化、關中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陜南漢水文化和綠色文化的“三大特色板塊”。在影視傳媒方面,培育了西部電影集團、曲江影視投資集團、光中影視等110余家影視制作機構。在新聞出版方面,組建了陜西新華發行集團、陜西日報報業集團、陜西出版集團,建設了西安光盤生產基地、西安印刷包裝產業園、西部文教傳媒產業園。在文娛演藝方面,打造了陜西西安國際音樂節、仿唐樂舞系列、陜西民歌系列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2010年,全省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278億元,占GDP總量的3.59%,同比增長19.7%。然而,僅從增加值看,陜西僅為廣東的11%,北京的16%,湖南的17%。從投融資方面來看,截至2009年4月,陜西省被調查的21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文化產業貸款余額為65億元,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左右,占比遠低于信貸資金的傳統投放領域。總的來看,盡管陜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快,但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仍然很大;陜西文化創意產業距離經濟支柱(支柱產業的標志為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在加大產業投融資力度、提升投融資效率方面還大有可為。
政府財政投入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保證,起著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國家地區,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強有力的財政投入和扶植政策,特別是在產業發展初期。“十一五”期間,陜西省文化旅游、影視制作、文娛演藝和新聞出版事業財政經費投入大幅增長,加速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2006年,陜西省級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僅1.4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0.2%;2010年,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已達18.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0.8%。對比北京市,2010年北京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已達42.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7%。雖然陜西對文化創意產業財政投入的總量和占比都大幅增長,但由于投入主要采用專項資金形式,大部分投入用于基礎文化設施,且作為欠發達省份,陜西經濟總量偏小,財政收入較少,政府投入不足依然制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日,本文選擇了西安市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基地內涵蓋會展、影視、演藝、動漫、出版、傳媒、網游、創意設計和廣告等20多個門類的86家文化創意產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結果看,有融資需求的為71家,占調查總數的82.6%;希望通過銀行貸款間接融資的為65家,已經實現的有38家,占比為58.5%,融資額為20萬元~5000萬元;在間接融資過程中,認為“企業無形資產比例大質押難”為最大困難的有56家,占比為87.7%。通過對工商銀行西安分行、招商銀行西安分行、西安銀行等8家金融機構的調研來看,銀行普遍認為,文化創意企業大部分規模較小,知識資本占比高,市場風險大,而銀行當前評估無形資產能力有限,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持慎重態度。加之信用擔保體系不夠健全,銀行支持中小型文化創意企業發展的觀念又相對滯后,信用等級評定體系不能充分考慮企業高成長性的特征,使得文化創意企業獲得間接融資困難重重。
利用資本市場融資需要成熟的資本市場和相應的制度創新。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體系不健全, 文化創意產業的配套中介機構、評估機構不完善,監管層對股票上市仍持慎重態度,無論主板還是創業板,較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上市門檻更高。即使政府在市場層面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能最終成功上市的文化創意企業仍然很少,股票市場尚難以真正緩解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饑渴癥”。截至2011年7月,在滬、深兩市(含創業板)上市的傳播與文化產業類企業共25家,北京、廣東、湖南三省(市)占據13家,占全部上市文化產業類企業總數的52%,而陜西僅有廣電網絡1家。至于通過發行債券進行融資的方式,由于準入條件十分苛刻,絕大部分文化創意企業不能滿足在資本市場籌資的資格和條件,全省也僅曲江文化產業集團經允許發行首期10億元短期融資券。
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具有周期長、市場風險高、高成長和高收益的特征, 要求大量后續資金的支持。風險投資是高度專業化和程序化的創業投資,其創新型的投資特點與獲得高額利益的逐利性決定其能夠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形成特殊的產融結合模式,加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陜西省作為欠發達地區,風險投資業發展相對遲緩,風險投資公司規模較小,高水平的風險投資專業人才匱乏,文化創意風險投資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陜西省的風險投資在文化創意產業投融資運作上并不普遍,效果不夠理想。以西安高新區為例,目前已注冊的風險投資機構119家,但注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的只有7家,占風險投資機構總數的5.9%,基本上是以投資咨詢、融資顧問和管理咨詢為主,而直接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股權投資的比例很小。
在貫徹中央有關發展文化產業政策的同時,陜西省也結合省情實際,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但對于民間資本和外來資本所關注的法律地位、知識產權的保護等核心問題等都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對于解決融資困境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在操作過程中難落實。陜西省政府雖然出臺《關于金融支持陜西文化產業做大做強的指導意見》后,由于缺乏詳盡具體的可操作性辦法,大部分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難以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優惠和便捷,融資困境依然難以得到真正緩解。
應視經濟發展情況,逐年增大并優先安排資金投入文化創意產業。借鑒北京市做法,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采取貼息、補助等方式,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于文化創意項目啟動、中小文化企業貸款擔保、高技術化改造等方面,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示范效應。建立財政出資的風險準備金制度,對包括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在內的貸款風險損失進行一定補償,降低企業發展初期的風險。建議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加大對文化資源市場化運作投入力度,充分發揮國有資本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導向和帶動功能。
美日韓三國的經驗表明,解決無形資產的評價問題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擔保問題是破解文化創意產業融資難題的關鍵。美國擁有完善的無形資產評價制度和體系,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的金額可達融資額的85%~90%。日本由政府設立的日本信用保證協會和產業基盤整備基金來提供融資保證。就陜西省而言,應加快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建立文化產權交易專業部門,大力發展無形資產評估、研究策劃、投資咨詢、市場經紀等為主體的文化市場中介機構和專家隊伍,成立專門服務于中小文化創意企業的信用擔保公司。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信用擔保機構為中小文化創意企業提供以版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為抵(質)押的擔保服務。
首先要加強與各金融機構合作,支持銀行積極開發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特征的金融產品,如文藝演出貸款、影視制作貸款、設計創意貸款等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其次加強同上交所、深交所的戰略合作,積極培育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較高的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并進行上市輔導,抓住時機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大力促進上市文化企業再融資和并購重組,推動不具備上市條件的文化創意企業與“殼化”上市公司并購和資產重組,實現未上市文化創意企業與現有上市公司的共贏。第三,積極吸引民間資金和外資,拓展利用民間資本和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積極發展民營和中外合資文化創意企業。
融資平臺能夠引起積聚效應,吸引足夠的投資人和項目人,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促進建立交易秩序,使交易過程公平、透明和可供管理監督;加速形成權威的文化資產評估體系。北京依托產權交易所, 上海則憑借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上海版權產權交易中心等平臺,構筑了為文化創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私募融資、上市融資、增資擴股、并購重組等服務的投融資服務平臺。陜西省可借鑒京、滬兩市經驗,大力強化西部產權交易所等現有機構的知識產權交易功能,為知識產權交易、股權托管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務,為文化創意企業利用無形資本融資創造條件,為創業資本、風險資本和民間資本進入與退出文化創意市場拓寬渠道。
建議成立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小組,負責跟蹤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新趨勢,規劃陜西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制定吸引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的稅收優惠條款,實施幫助創意產品和創意企業走向世界的國家整體營銷和品牌戰略,并且大力引進各種社會資本和創意企業共同發展陜西文化創意產業。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依法保護投資主體權益,并在土地使用、項目審批、資質認定、稅收等方面享受與國有資本的同等待遇。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完善監管體系,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稽查工作,嚴厲打擊走私、盜版、色情、淫穢制品,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及相關權益。加強文化創意企業自身建設,引導企業不斷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機制,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和銀行信貸要求建立健全財務制度,切實加強信用管理,為爭取銀行融資創造條件。
[1]鄭勝利等.創意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閆小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政府應該怎樣作為[J].觀點, 2006(7).
[3]符紹強.論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J].新聞戰線,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