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工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袁征
當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這使得全球的生產要素在世界各地流動與循環,因此各國市場的相互依存狀態逐漸深入,這促成了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加快的發展趨勢下,國際貿易的規模得以快速擴張,并且呈現出了貿易結構轉變、投資與貿易互動性加強的轉變與貿易自由化成為主流的三大特點,這使得我國起步較晚的國際貿易一時難以應對當前的變化,呈現出了一些問題。本文針對當前國際貿易發展趨勢與我國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對我國發展國際貿易提出一些措施與建議。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對國際貿易的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前世界的國際貿易發展呈現出了一些新的趨勢。
隨著科技日益發展,國際貿易的交易對象逐漸呈現高級化的趨勢。第一,當前國際技術貿易在總體的國際貿易構成體系中發展迅猛,據有關調查顯示,在1993年之前,世界上主要的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都高于總出口量的增長速度,在1976~1986年間,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高新技術出口數額平均增加了74%,并且在1986~1996年間,增長了356.6%,是前十年的整整五倍,由此可見高新技術產品的增長率在國際貿易總額中占得比重較多。第二,對于國際貿易商品結構也轉變得較為高級化,當前世界各國為了迎接高新技術經濟時代,都將制造產業的產品數量提升。第三,由于社會條件日臻完善,因此各國注重了自己產品的產權問題,這為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法律環境,使得區域間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密切,國際技術交流更加頻繁。
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的發展歷史與地位不同,因此在分配利益的格局中呈現出了兩極化的趨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心-外圍化”趨勢。在當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者在國際貿易中的分配利益的格局并沒有發生質的改變。一般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對于利益的分配約占到80%以上,尤其以英美法等為首的發達國家,占到貿易總份額的90%以上,而美國一個國家就能夠占到世界貿易總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并且全球的貿易有85%以上在發達國家之中進行著。在當前的新時期,發達國家同樣占有著重要的貿易位置,面對當前的國際貿易利益的不公平化,發達國家的“中心化”特點與發展中國家“邊緣化”、“外圍化”的特點趨勢將進一步加劇。這是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不對稱,發達國家基本壟斷了技術與經濟,并且在國際貿易分工與產業升級換代中,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也處于領先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在當前的發展中國家貿易逐漸發展起來的背景下,國際貿易的商品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當今國際經濟協調的重點趨于側重于貿易領域。而與此同時,世界的國際貿易多關注的問題都將原有的重點——自然資源轉向為知識資源,并且在當前的產品趨勢為由傳統的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與多數國家選擇的資本密集型產品轉向成為知識密集型產品,因而國際服務貿易行業、電信業等知識領域開始崛起。在1998年,WTO就組織簽訂了《全球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與《開放全球金融服務市場協議》等一系列的電信業協議,反映出了以上的趨勢。在當前,高技術會談是發達國家首要關注的問題,并且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談判中的重要分歧問題,而在目前來說,美國由于在轉基因工作中較為出色,因此在這個領域有著別的國家無可比擬的優勢,因此在“千年回合”談判中,美國主張建立生物技術進展的規則,可以說高技術領域的協調已經成為國際貿易關注與協調的重點。
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發展,能源資源安全問題逐漸凸顯出來。尤其在近幾年,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使得我國資源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對于國際的資源需求量增加,這使得我國的能源受到了國際間的制約,加上當前價格的變動,容易遭受巨大的損失。
我國的粗放型的外貿增長方式需要進行轉變。在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中,我國國際貿易取得了質的飛躍,并且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從成體上來看,并沒有轉變原有的粗放增長模式,使得與世界上發達國家貿易發展的趨勢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我國貨物貿易的進出口層次上相對較低,在我國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與自主品牌創設的出口商品數量不高,與發達國家難以相比;其次,在服務貿易發展中,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后,在我國的服務貿易的出口份額占到總出口分額的10%以內,難以達到世界的20%的水平,并且從90年代開始,我國貿易逆差一直出現,并且在規模上呈現出擴大的趨勢;第三,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雖然中國是彩電、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生產大國,但是并沒有擁有其核心技術,僅僅是中間的加工環境,因此難以產生較多的利潤,而這種粗放型的貿易模式需要我們付出高昂的環境與資源作為代價,可謂得不償失。
面對經濟全球化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國應當正確認識,通過多種方式與途徑面對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提升國際貿易的質量與效益,進而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就是對提升我國國際貿易競爭力的一些措施與思考。
首先,努力保持我國國際貿易份額的穩定協調增長。由于經濟規模逐漸擴大,使得我國國際貿易經濟一旦出現大的起伏,就會對社會發展造成巨大的破壞與影響,導致國民經濟出現巨大的損失。由于我國國際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使得我國需要努力保持國際貿易的協調與穩定增長。在實際發展中,為了保持國際貿易的穩定增長,需要提升我國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加強對國際貿易促進體制的建設,完善關稅等政策,政府要加大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服務機構,解決我國企業在貿易過程中獲得信息的途徑障礙,并且要培養我國的跨國公司,實現跨國經營能力的提升,并且有針對性地鼓勵中小企業進行對外貿易經營,進軍國際市場。
其次,加快轉變國際貿易增長形式,在當前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轉變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正確處理在貿易發展中的速度、規模與質量,將發展貿易的重點轉移到提升效益與質量上來,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發展的速度與現狀。需要堅持自主創新,樹立新型的理念,對自己的品牌加大力度宣傳。政府要制定相關的政策來保護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對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要支持,并且堅定不移地發展進出口品牌發展戰略。
最后,完善國內各項關于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我國政府必須要建立起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且需要對《國際貿易總協定》的內容與規定進行重新審核與修改完善,使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與國際貿易組織的要求相符合,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國際間的爭端。另一方面,需要增強我國企業行業內造成損失的實踐的預警性,當出現危機的時候要盡早保護,避免出現傷害。
我國在發展國際貿易中,堅持走和平路線,主張在穩定的和平局勢中發展自己,并且以自身的飛速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在當前的和平環境中,中國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并且與其他國家廣泛進行合作,追求共同發展與互利共贏。我國在發展國際貿易與加強國際間合作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經濟全球化趨勢,注意做到趨利避害,實現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全面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我國也會一如既往地對國家重點產業進行扶持,并加大力度開拓國際市場,通過多種途徑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我國國際貿易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1]丁藝.人民幣升值及其對我國外貿行業的影響[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6(04).
[2]張靜.人民幣升值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6(05).
[3]李媛媛.人民幣升值對出口企業的影響[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6(10).
[4]張淑泉.淺談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財政金融,2007(3).
[5]劉驚寒.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外貿的影響及對策[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01).
[6]楊柳.金融危機形勢下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及我國應對策略[J].海南金融,2009(12).
[7]康志勇.出口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9(12).
[8]俞錢榮.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商業經濟,2010(16).
[9]李小平,盧現祥,朱鐘棣.國際貿易、技術進步和中國工業行業的生產率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8(02).
[10]林發勤,崔凡,克魯格曼.新貿易理論及其發展評析[J].經濟學動態,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