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 郎曉彤
通常情況下的知識產權,就是指公民、法人或者一些其他組織對科學或者文學技術領域內的,主要依靠腦力勞動才能獲得完成的具有法律保護作用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指在公民或者法人取得專利的國家,而且在其他國家也應該得到相應的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涵蓋的范圍很廣,主要包括國際保護、邊境保護,涉外保護也屬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范疇。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知識產權及其保護逐漸滲透到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領域。20世紀70年代,貿易領域涉及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逐漸增多。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世界知識產權的貿易額1998年到2008年從380多億元增長到3000多億元,10年的時間內增長了近10倍。可見知識產權的服務和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比重的加大。
知識產權及保護問題最早是在發達國家的貿易政策中應用的。發達國家由于其快速的經濟產業發展,使其在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方面具有絕對的優勢。發達國家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除了應用到貿易政策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加強國內外的保護力度。但是相比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對于知識產權在國家貿易政策中的保護就相對較弱。發展中國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跟發達國家的差距大,在自由競爭中其對自主知識產權的競爭能力就相對較弱。而且如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話,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成本就會提高,加大了生產經營對經濟的需求。但是經濟全球化也使發展中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別無選擇,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這種挑戰,不得不在國內以及對外貿易政策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知識產權在國家貿易中也凸顯出了很多問題,西方國家為了利用知識產權來爭奪市場份額,一直想方設法地將知識產權納入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與貨物貿易協議等都是WTO體系中的重要內容。WTO體系中對知識產權設定了一個最低標準,協議中還規定了成員國之間對知識產權中的保護限制都要在這個標準之上,并且還禁止各成員國對對方條款作出任何的保留。這個協議的出臺使國家貿易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它也成為世界各國間處理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以及處理國際糾紛的一個主要依據。
知識產權的保護對服務貿易、國際貨物貿易的正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據一項消費調查顯示,目前全球的假冒偽劣或者侵權商品的數量在逐年增加,累積價值超過6000億美元,這占到了世界貿易總額的7%,可以說在國際市場上,假冒侵權商品已經達到了猖獗的地步。假冒偽劣侵權商品已經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政府的管理、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的安全。因此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僅僅可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還可以建立和維護規范的市場秩序,促進國際貿易的健康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已經形成一個壁壘,主要表現為貿易“內部化”、特別立法以及邊境措施和臨時措施的濫用,這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產品進入市場受到了嚴重的限制。由于國家、地區之間對于貿易相關的知識產權產生的爭議,會隨著知識產權貿易的增長不斷增加。從2005年1月1日起,到2010年12月31日止,就有超過500件需要世界貿易組織進行磋商解決的案件。而且30%比例的案件都與國家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爭端有聯系。
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有利于增強敏感產品以及中間產品的貿易。敏感產品主要是指知識產權在產品中特別重要以及技術易被模仿的產品,知識產權中間品是指用于生產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產品。而且知識產權保護還可以促進知識產權貿易的進行。知識產權不僅可以以一種獨立的形式出現,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滲透到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中。與技術貿易有直接關系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因此,要想促進發達國家中間品的出口,發展中國家就要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
自從1982年制定《商標法》以來,逐步利用法律制度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但是目前由于應用的不廣泛,大部分企業沒有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因此沒有引起各大企業的重視。目前來看,我國許多企業都不懂得如何應用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更不用說用相關的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國家這些年一直在健全相關的知識產權法,但是有關部門的監督實施力度還遠遠不夠,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為與知識產權保護有關的部門非常多,并且各自為政,各自管理。但是,由于這些管理部門與企業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渠道,信息流通并不十分流暢,導致企業遇到困難不知該向誰求助的現象。并且目前我國沒有相應的師資力量以及教育培訓課程,因此缺乏知識產權方面專業的人才。除此之外,我國也缺少專業的研究法律技術的司法人才。這些人才的缺失對于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法律的維護構成了困難。
我國目前的專利申請主要包括外觀設計、實用新型和發明三個類別,其中發明是最能夠代表專利的質量和水平的。從目前情況來看在專利申請的數量中卻是外觀設計方面的專利所占的比例最高,基本能達到40%左右,發明創造所占的比例最少,僅有27%。發達國家的專利保護比例中,最少的是實用新型方面的專利,所占比例不到2%,所占比例最多的則是發明創造。
政府應當從自身開始完善,逐步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的戰略規劃。從媒體宣傳、管理機構、政策協調、法律制度、理論研究、司法實踐等做好各方面的基礎工作。并將其與人才戰略、國際競爭、科技戰略、可持續發展、產業政策等緊密結合。
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大多數中小企業在知識產權方面遇到了阻礙,隨著知識產權方面的訴訟案不斷地增加,越來越多地影響到我國在世界市場的開拓和發展。國家已經意識到知識產權的問題,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就是要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并要參照國內外標準體系進行建設。其次就是政府要站在企業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要多為企業解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最后,政府也要為國內相關的科研情況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使國內企業能充分了解到和本行業相關的專利研發情況。
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尤其是自主知識產權競爭力方面,和發達國家的差距異常明顯。從專利數量來看,我國也是一個專利大國,但從專利的質量來說,我國遠遠不是一個強國,在關鍵技術、核心、共性等方面的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商標、版權方面的競爭力更加不夠強大。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已居發展中國家之首,進出口貿易額也已經排在了世界第三位,但我國擁有的高新技術產品、自主品牌、核心技術以及自主知識產權比重都比較低,并且出口產品的盈利率都不高。因此國家必須增強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地創造自主品牌,提升出口商品的技術水平來獲取更多的貿易利益。
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專利申請人被授予專利后,專利權人有權阻止他人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情況下,為生產經營目的進口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或者進口其專利產品。這條規定排除了平行進口,賦予專利權進口權,基本符合各國通行做法。2001年修訂《著作權法》以后,相關條文雖然有許多變化,但是仍沒有對“平行進口”的問題作出明確的規定。《著作權法》第10條列舉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其中沒有涉及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進口其作品的問題;《著作權法》第46條沒有關于進口權的規定,僅規定了著作權人享有的著作權所包括的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范圍。因此,在我國對于版權的“平行進口”仍屬空白。
本文認為根據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和權衡平行進口的兩方面因素,總體上應該許可平行進口,主要原因在于:(1)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識產權貿易,平行進口符合國際貿易自由化的大勢,它不能因為禁止平行進口將其拒絕于貨物貿易之外,更不可能有悖于國際貿易規則。(2)中國市場在全世界范圍內屬于低價位市場,平行進口剛好可以符合整個企業的貿易利益。總體來講,由于低價位市場的影響,我國的綜合貿易量在全球范圍內是非常有優勢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是提倡平行進口的,這樣可以把在平行進口過程中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3)允許默認許可的例外有利于引進技術。跟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目前世界正處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高新技術產業迅速發展的階段,我國的發展水平是強化自主專利發展的,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除此之外,國家采取平行進口,就是說可以允許被許可人和專利權人在產品市場之外作出決定,這樣就能吸引國外優秀技術來提升我國的創新水平。
[1]郭羽延.在出口競爭力的基礎上挑選和培育上海的支柱產業[J].華東經濟管理,2008(04).
[2]王江.從“DVD 專利事件”看企業核心技術的重要性[J].東北大學學報,2008(01).
[3]于吉辰,王愛華.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與我國對外貿易[J].理論學刊,2004(08).
[4]楊芳,楊永忠.基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平行進口問題探討[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4(01).
[5]馮曉青.試論知識產權保護的源革及在當代社會的發展[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