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洪斌 徐義晗
高職教育同其它類型教育一樣,人才培養質量是核心是根本,本文旨在以系統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為指導分析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人才培養質量的策略和措施。
根據教學設計理論,教學過程包含了在前端分析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方案、對教學方案進行評價和修改、實施教學方案并進行評價等環節,每一個設計環節又包含若干個具體操作步驟,比如“前端分析環節”包含 “教學背景分析”、“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等3個步驟等等。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工作環節具有緊密的內在關系,是構成系統的要素,由此我們建立人才培養系統狹義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中具有五個環節,前端分析環節和確定教學目標環節是系統的輸入環節,提供系統的輸入信號,制定教學策略和方案環節及教學設計成果評價和修改環節是系統的信息處理環節,教學設計成果推廣環節是系統的執行環節,執行環節的輸出就是系統的輸出狀態。但是,教學設計理論注重于探索教育教學過程的一般規律,某些要素被簡化或理想化了,特別是結合職業教育的實際,教學設計理論考慮的要素不夠全面,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只能是人才培養過程簡化模型。
人才培養過程狹義模型忽略了一系列在人才培養工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因素,還遠遠不夠完善,有必要在考慮更多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人才培養系統廣義模型。在充分分析高職人才培養過程各相關要素的基礎上我們構建人才培養系統廣義模型如圖2所示。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增加了學校教學管理和學生管理的諸多工作環節。建立廣義模型是為了從人才培養過程的視角、而不是單純從教學設計理論研究的視角分析問題,考慮了一部分教學設計理論以外的因素,對于教學設計本身的內容也有適當的取舍。
相對狹義模型而言,在廣義模型中增加了與校企合作、學生管理、就業服務等相關要素,并將這些要素比較自然地配置于人才培養系統模型的適當環節中,增加這些因素是基于以下考慮:
第一、職業教育是面向就業的教育,普通教育在類型上有很大的區別,職業教育期望盡可能地利用學校教育過程將學生培養為職業人,使畢業生順利進入對口的就業崗位、實現高質量就業,為此,需要將職業院校與就業相關的工作納入其中,而學生的就業信息又可以作為反映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狀態信息。

圖1 人才培養系統狹義模型圖

圖2 人才培養系統廣義模型
第二、目前,職業院校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是企業,為了提高畢業生對于企業的適應性,必須將企業的主流技術、企業規范、行業技術標準、企業文化、企業用人需求等作為學校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參考因素對待,所以,校企合作對于職業院校至關重要,而校企合作一般以專業或課程為切入點,這就要求在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型中引入校企合作作為關鍵要素。
第三、表面上看,學生管理工作與教學設計關系不大,因為在國外的學校中一般沒有類似于我國學校的學工系統,甚至沒有學生行政班級和班主任的概念,但是,在我國的學校中學生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與職業院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生課外學習實踐活動等對于學生的學習質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將學生管理工作納入系統中。
第四、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一般默認教師勝任教學工作,而沒有考慮教師的差異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這對于普通教育或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情況比較特殊,發展歷史比較短,在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還沒有形成非常成熟的培養模式,教師整體上質量還不是很令人滿意,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師資主要來源于普通院校,一般沒有企業經歷,在實踐技能上缺乏嚴格訓練;二是對于職業教育普遍沒有建立起很成熟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很難講教學過程和工作過程結合起來。
將狹義模型擴展為廣義模型的過程說明我們對于人才培養過程認識的深化,也是我們將教學設計理論與職業教育實際相結合后、將教學設計理論應用于職業教育領域的豐富和提高。狹義模型對于普通教育而言基本是適用的,其原因在于普通教育的歷史比較長、相對比較成熟,與行業、企業的聯系相對比較松散,但是,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時間還比較短,我國還沒有從法律層面建立校企合作的良好機制,因而,高等職業院校在與企業合作以期望實現吸收企業先進技術、改進教學內容、培訓師資、拓展學生就業渠道等目標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而這些困難可能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出現異常情況,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通過基于人才培養系統廣義模型的分析,我們可以找到系統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綜合起來有如下幾點:
1.在教學設計層面,在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過程中,主要考慮與課程教學相關聯內容,而對于對人才培養質量有巨大影響的學生管理、師資培養、校企合作等相關要素缺乏統籌考慮,同時,僅僅從知識和技能學習的角度考慮教學方案,對于學生的情感因素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導致了教學策略和方案存在先天不足。
2.在教學實施階段,由于師資隊伍責任心、教學能力、技術水平和眼界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教學設計提出的許多要求沒有實現,還有許多要求在實施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衰減,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
3.在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時,還沒有將學校評價標準與行業企業標準接軌,校內組織的考試結果的可信度降低。
4.教師掌握學生特征情況不夠,特別是對于受到網絡信息傳播迅速、轉型社會的影響考慮不足,因材施教不夠;完全按專業口徑組織教學、培養人才,但一部分學生因為各種原因厭學、甚至放棄在原專業學習和就業;學風問題、部分學生職業素質方面出現明顯缺失,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培養和就業質量,等等。這些問題反復出現,但找不到有效的解決方案。
5.雖然多年來一直倡導校企合作,并且校企合作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校企合作對于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產生的作用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還不能妥善處理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各種具體問題。
1.按專業培養人才的培養方式不能適應相當比例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學策略和方案缺乏柔性,特別是在進入專業核心課程學習階段后,一部分學生因為學習能力不足和學習興趣缺乏而放棄學習,也就喪失了對口就業的競爭力。
2.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相互脫節,導致了課程教學相關工作與學生課余管理和教育工作協調性差。在管理體制上,學校和院系層面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教學系統和學工系統,兩個系統之間交流不夠,一方面教學系統沒有經常性地提出需要學工系統進行配合的要求,同時,學工系統在制定各種管理考核制度和組織各種活動時也沒有從專業角度出發考慮提高培養質量學生的因素,這種情況連學生都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教學系統和學工系統協調不夠是與學風相關問題反復出現但又無法解決的根本原因。
3.生源質量發生變化,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在學習主動性、學習方法和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缺失。
4.以教研室主任為主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未吸納學生管理部門教師參與討論,教研室主任閱歷和知識面等方面的因素制約了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水平;在制定教學大綱過程中,課程負責人在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時,考慮學生情況和企業資源不夠。教師普遍將注意力放在課程教學上,對于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應沒有足夠的認識,校企合作工作的教師參與面很窄,缺乏主動了解企業和參與校企合作相關工作的積極性,對于企業技術、職業素質等缺乏了解,一方面不能主動地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質教育內容,另一方面也沒有將參與校企合作作為自己的責任。
5.教師在學生身上投入精力少,與學生接觸交流少,師生之間缺乏互相了解和信任,教師對于學生的引導作用、啟發作用趨于喪失,學生不再崇拜教師,其負面影響很大,使得許多與學生相關的工作落實不到位。
1.專業融合。將按專業培養人才的培養方式進行適當調整,在繼續按專業招生的情況下,在相關專業群內設置若干專業方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習方向性專業核心模塊課程,并制定配套的教學管理和學生制度;
2.加強教學系統和學工系統交流和協調。在學校層面鼓勵和支持教學工作和學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形成兩個系統相互交流和協調的機制;在院系層面將專業教研室、班主任和輔導員的資源整合起來,協調一致地做好學生引導、教育和管理工作,著力解決學風問題;
3.在教師面臨各個方面工作、生活壓力的情況下,由學校和院系兩個層面要制定相關政策和考核標準,鼓勵教師多接觸學生,恢復師生之間的互信關系,充分發揮教師(任課教師和班主任)對學生的引導作用;
4.增加教師的企業培訓、接觸企業和實地考察企業的機會,讓教師多接觸往屆畢業生,并對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理論的專題培訓,提高教師看問題的層次,開闊教師的視野,以此為基礎,加大推進課程改革和校企合作工作的力度。
[1]魏宏森.系統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100.
[2]R.M.加涅,W.W.韋杰,K.C.戈勒斯,J.M.凱勒等,教學設計原理(第5版)[M].王小明,龐維國,陳保華,汪亞利,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50.
[3]鄭太年.教學范式轉型是否可能—《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教學理論的新范式(第 2 卷)》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1):30-34.
[4]肖瑋萍.系統論視野下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優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2011,(2):89-92.
[5]王春華.教學設計理論有效性的缺失及改進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11,(20):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