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淑華
所謂專業是指高職院校根據工作崗位的素質、技術等方面的要求而劃分的學業門類。專業群的比較為人接受的定義是:專業群是由若干個專業技術基礎相同或相近,并能涵蓋某一技術或服務領域的由若干個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1][2]
高職院校的發展不僅僅靠硬件和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靠內涵的提升。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大眾化進程中發展迅速,高職院校在經歷了片面追求規模的“粗放式”辦學后,開始注重可持續健康發展,向追求質量、效益、規模兼顧的“集約式”辦學、走內涵式發展道路轉變。這種轉變表現在辦學內涵的核心領域即專業建設的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強專業群建設,形成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特色成為重要內容,專業布局也從離散型轉向集群型的專業集群化發展。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包括主體、過程和機制等不同層面的內容,這些要素最終都歸集于“專業”,要素的建設過程與水平最終體現在專業建設過程與水平上,所以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核心和主線。[3]
專業群內由于專業之間的銜接性,專業之間具有共同的專業素質基礎和基本技術能力要求,專業群中各專業的師資隊伍的學科基礎基本相同,專業背景基本相似,在教學中就可以相互補充,師資隊伍整體結構就可以不斷整合優化,可以大大節省教學單位在師資引進和培養上的支出。同時,專業群中各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基本相似或相同,基本可以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這樣就可以充分整合實訓資源,大大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進而降低實踐教學成本。
形成專業群的專業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決定了所使用的師資、實踐性教學資源也有相近性,在課程設置上可考慮設置一定的平臺課程,形成基于課程的教學團隊,選定課程負責人,方便教學團隊開展教學研究工作,促進了團隊有效開展科學研究、培訓、咨詢和技術服務工作,提升了團隊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進而提升了團隊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同時,由于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具有相近性,就可以在將原有的實踐教學條件重新整合并進行一定的補充完善之后,按功能模塊進行劃分,形成實踐教學條件在規模和功能上的優勢。在完成學生實踐技能訓練隊同時,還可以為其他院校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提供服務,也可以為企業員工訓練和技術研發提供場所,進而在一定的領域內形成品牌效應。同時,在各專業的相互作用下,課程建設將逐步形成優勢,有利于打造出更多的優質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核心專業在其他專業的支撐下,其優勢和帶動作用將更加明顯,從而增強了專業群的競爭優勢。[4][5]
專業群建設必須立足于本地產業布局,而不應是已有的強勢或者特色專業,這是因為學生主要的就業范圍是在當地所決定。比如,江蘇的學生多會在長三角地區選擇就業單位,廣東的學生多會在珠三角范圍內就業。因此,專業群的構建必須以地方經濟發展規劃為基礎建立起核心管理專業,并以核心專業的職業崗位群為基礎進行拓展。[5]
專業群建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專業群建設不是簡單地對教學資源和師資做加法,而是系統性的整合與優化,是1+1>2的活動。因此,專業群建設的前提是要對專業進行合理劃分,具有相似性或相關性的專業才可以進行統一規劃,協同發展,才可以納入到同一個專業群,并圍繞核心專業組建專業群。
核心專業一般發展實力強,學科涉及范圍廣,與市場發展趨勢緊密。其發展時間相對較長,學科基礎相對雄厚,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都比較成熟,能將專業群中的各專業或專業方向面向企業或行業中相同的崗位鏈整合起來。
專業群建設不要跟風,有些學校師資隊伍不合理,教學資源不充分,地方經濟發展落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盲目的進行專業群建設,不僅不會對專業發展、教學質量、社會服務能力等有所提升,還會因為形式大于內容的舉動,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專業群建設中,應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性建設;明確內涵,避免形式主義;把握原則,提高建設實效性。
1.按照企業價值鏈構建專業群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管類專業群的建設是按照企業價值鏈的要求,對專業進行整合而構建專業群。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從滿足客戶需求出發,按照對外形成服務流、對內構建專業鏈的思想,將現有的6個經管類專業、9個專業方向集成在一起,形成基于企業價值鏈的專業群,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開發了特色課程,形成了科學化的人才培養體系。依據價值鏈構建的專業鏈的結構如圖1所示。圖中的SME是專業群建設所依托的江蘇省示范性平臺——江蘇省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該平臺為專業群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

圖1 圍繞價值鏈形成的經營類專業鏈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專業特色
通過專業群建設,現有中國電信的外呼客服、蘇寧易購的電子商務網站維護等企業落戶學校,學生利用這些實踐性場地,在校內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當中,大大改善了校內的實踐教學環境,實現了“公司制”教學。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形成了“真實情境、崗位遞進、鏈式發展”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發展上開辟了一條新路,形成了基于信息化和實際應用能力培養的專業群特色。
3.創新課程體系
專業群內所有專業采用學院根據多年的學生培養經驗,總結出來的適合教學需要的課程體系——“新四塊”課程體系。新四塊課程體系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按照畢業生“從第一崗位切入,向第二崗位發展”的職業生涯規劃,突出“以能力為本位,面向學生職業生涯”的人才培養目標,按照“職業素質課程、崗位技能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和個性拓展課程”架構課程體系,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等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新四塊”課程體系由四個部分組成,其特點和培養目標如表1所示。

表1 “新四塊”課程體系的特點及人才培養目標[6]
1.創新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類專業群建設是圍繞沈陽重型的崗位需求,組建企業班,并將相關專業整合后,構建專業群。因為工程對象相同、技術基礎相近或學科基礎相近,學生未來就業崗位相同或相近,必然反映在共同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從2006年起,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制造類專業群與沈陽北方重工集團在多年校企合作基礎上,聯合培養焊接、材料成型、鍛造、木型、熱處理五個崗位技術、技能骨干,冠名為“沈重班”,實施“訂單”聯合培養。沈重集團從入學新生中選拔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作為 “沈重班”的學員,同時成為沈重集團預備員工。
沈重集團在教學中注重企業文化教育,通過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培養崗位能力,傳遞企業的共同價值觀、使命感和企業行為規范,并由此構成企業的價值鏈。機械制造類專業群在構建構成過程中,按照工藝流程的先后順序,從為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出發,將五個相近專業通過企業價值鏈整合起來,形成專業群。

圖2 基于企業價值構建的機械制造類專業群
專業群在訂單培養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利用沈重的實踐教學資源,加大了實踐教學的力度,在真實的工作情境中培養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
經過三年“沈重模式”實踐,收到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已有130名學生走上了工作崗位,其中90%以上成為集團技術、技能骨干。目前,高職院校工藝類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主體基本上都類似于“沈重模式”,突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內涵要求,促進了專業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并一定程度上開始在模式運行機制方面有所突破。
2.專業群開放與資源共享
專業群內專業之間的共同的專業素質基礎和基本技術能力要求,決定了專業群中各專業的師資隊伍的學科基礎基本相同,專業背景基本相似,在教學中就可以相互補充,師資隊伍整體結構就可以不斷整合優化,可以大大節省教學單位在師資引進和培養上的支出。同時,專業群中各專業的實踐教學條件基本相似或相同,基本可以在同一個實訓體系中完成,這樣就可以充分整合實訓資源,大大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進而降低實踐教學成本。
沈陽職業技術學院示范建設以來,利用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和地方配套資金,建設了具有通用性的現代化綜合實訓中心,為沈陽市提供服務的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和沈陽市裝備制造業、信息技術業、現代服務企業員工技術提升的培訓基地,重點加強九大示范專業群實訓基地建設。其中機械制造專業群數控技術專業實訓基地、電氣自動化專業群供用電技術專業實訓基地,已成為中央財政重點支持的開放、共享型實訓基地。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處于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戰略時期,既面臨挑戰,也充滿機遇。高職院校應該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及學校自身優勢所在,確立核心專業,并圍繞其建設專業群,將特色專業打造成學院品牌,以此帶動學校的發展和促進學生就業。
[1]黃雅娟.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的探索[J].中國商界,2011,(12):198.
[2]趙昕.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實踐的思考與認識。高等職業教育一天津職業大學學報[J].第20卷第6期,2011,(12):3-7.
[3]蔣心亞,魯武霞,專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內涵提升的實踐超越[J].職業技術教育,2011,(34).
[4]李朋.略論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J].遼寧高職學報,2012,(1),第14卷第1期,24-26.
[5]王忠孝,林泉.對高職院校專業及專業群建設的思考[J].教育論壇,2011,(11):151-152,27-29.
[6]朱頌梅.面向學生職業生涯的高職“新四塊”課程改革研究——以電子信息專業機械類課程為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2).
[7]劉瑞軍,曲芳,趙丹.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內涵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第14卷第1期,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