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嘯

2009年1月份,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布報告稱,全球正面臨著“水破產”危機,水資源今后可能比石油還昂貴。今后數十年內,各國的生產和生活領域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人類對水資源的爭奪將愈演愈烈,中國將可能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
當今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國家,僅用了30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GDP位居世界第二、出口居世界第一的發展中大國,在21世紀的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此時此刻,一場可能嚴重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日常生活的水危機正在逼近中國。雖然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或正在面臨同樣的危機,但由于中國擁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龐大人口,如果爆發大的水危機,受害程度將會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據統計,中國的水資源總量達到2.8萬億立方米,算得上是水資源大國,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2200立方米,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近四分之一。目前,中國很多地區正面臨用水緊張階段(人均年用水量1700立方米),有些地區已經明顯達到缺水階段(人均年用水量1000立方米),甚至是嚴重缺水階段(人均年用水量500立方米)。同時,中國的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很不均勻,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東多西少。除了自然條件的原因,中國社會自身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嚴重依賴雨水、過度開采地下水、土地沙漠化不斷加劇以及水污染日趨嚴重等等。此外,中國近年來為限制二氧化碳排放、解決能源短缺問題而大力發展水電,用水的需求進一步加大,水資源的科學養護、開發和利用問題日益凸顯。
2009年底至2010年年初,中國西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干旱。在平均降雨量最為豐富的云、貴、川、桂、渝等西南五省區市,很多地區農田龜裂、塘壩干涸、河溪斷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3月,五省區市因干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達1805萬人,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這次大面積旱災及其造成的惡劣后果,讓中國公眾對水危機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體會。如何更加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資源成為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面臨的急迫問題。
由于黃河、長江、珠江等內陸河流已經開發過度且污染嚴重,一些發源于中國境內的尚未開發的邊遠河流,如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和額爾齊斯河等,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這些河流或流經高原地區的深山峽谷(如雅魯藏布江、瀾滄江、怒江),或流經人煙稀少的干旱地帶(如額爾齊斯河、伊犁河)。它們不僅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流出國境后又成為印度、中南半島諸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遠東地區等國家和地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客觀上,中國控制著這些河流的“水龍頭”,在水源問題上占據著主動和優勢。從而導致相關國家發出疑問:如果中國對水資源的需求增大,會不會“關掉水龍頭”?中國正在興建的“南水北調”工程,會不會把國際河流也囊括進去?這些疑問造成下游國家對中國在上游的任何舉動都會產生“過敏反應”,并對中國開發利用境內水資源的正當行為形成干擾。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沿著深山峽谷向東奔流1000多公里后進入印度境內,海拔高度也從3000多米陡降為幾百米。它在印度境內被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向南流經孟加拉后又進入印度與恒河交匯,形成世界最大的三角洲。中國在雅魯藏布江上游的任何舉動,都會立即引起印度的關注和擔心。
印度的擔心主要有二:一是擔心中國在上游截流筑壩造成江水污染;二是擔心中國在上游截留越來越多的江水使下游水量減少。布拉馬普特拉河是印度圣河恒河的主要支流,被印度人視為“生命之河”,而且印度的工農業生產主要集中于恒河流域。如果中國在上游斷水截流,勢必造成印度境內水量大減,從而影響其工農業發展。因此,印度認為,通過控制雅魯藏布江水流,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就掌握著對印度經濟的影響力。所以,2010年11月,當中國政府宣布將在雅魯藏布江干流上開建一座水壩時,立即招致印度的反對。
西藏作為南亞的“水塔”,孕育了多條大江大河,瀾滄江(在中國境外被稱為湄公河)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它是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等下游沿岸國家發展工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業及旅游業的重要依托和支撐。為完善對湄公河的開發管理,泰國、老撾、柬埔寨和越南等四個下游國家于1995年成立了一個顧問性質的咨詢機構——湄公河委員會。中國從1996年開始成為該組織的“對話伙伴”。
據測算,湄公河總發電能力約為3萬兆瓦,能夠滿足這一地區未來10年的用電需求。下游各國雖然都有在湄公河上修建水電站的計劃,但未付諸實施。近年來,中國加快了對湄公河上游即瀾滄江的開發和利用,計劃在云南境內修建12個水壩,已經建好兩個,還有三個在建。中國的開發行動招致越南、泰國等下游國家的反對和擔憂。他們擔心中國在上游截流筑壩不僅會導致下游水量大幅度減少,還可能導致河水污染。與此同時,泰國、老撾、越南和柬埔寨也出現嚴重旱情,湄公河水位降至20年來最低水平。部分下游國家2010年初,借此無端指責中國在瀾滄江上修建水壩造成了旱情的加劇。
湄公河自古以來就被中南半島各國視為“不和之水”,它的開發牽涉到沿岸國家的航行權、水資源占有權、優先使用權等問題,各國利益難以平衡。作為流經六個國家的國際河流,它的開發涉及國際法、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在出現爭端時,各國既缺乏足夠的溝通和透明的數據分享,也沒有調節紛爭的機制,這就導致湄公河水資源之爭成為一個隨時會被引爆的“火藥桶”。
雖然在國境內修建水壩屬于中國的主權和內政問題,但是為緩解下游國家的擔憂與關切,中國表現出主動合作的意愿。2000年初,中國在電力、環境等領域與湄公河委員會成員國展開廣泛的對話和合作。2002年,中國同意向湄公河委員會提供汛期相關信息。2003年,中國同意縮減瀾滄江開發計劃和項目。2008年,溫家寶總理表示中國將加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保護好湄公河發源地,并更多照顧下游國家的利益。

額爾齊斯河是新疆的主要淡水水源之一。它發源于阿爾泰山西南坡,流出新疆后進入哈薩克斯坦,然后繼續向西北流經俄羅斯的鄂木斯克。
額爾齊斯河不僅是新疆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命脈,還通過一條300公里長的運河保障烏魯木齊市的供水以及部分地區的棉田灌溉。進入哈薩克斯坦后,它是哈東部地區工農業生產以及重要經濟城市阿拉木圖賴以生存的水源。哈方還修建了一條額爾齊斯——卡拉干達運河,準備把河水引到哈新首都阿斯塔納。中國在額爾齊斯河上游修建引水工程后,哈方屢次對河水水量下降表示不滿。俄羅斯方面也對此表示擔心,因為俄羅斯鄂木斯克市及周圍地區也依靠這條河流提供水源。1997年,在哈薩克斯坦提議下,中國、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開始就水資源問題展開談判。2011年2月,中哈之間在水源問題上達成初步協議。
當前,由于國際跨境河流相關立法尚未形成良性機制,造成對河流上游國家更為有利的客觀局面。在目前領土主權高于一切的國際關系現實中,水資源仍被視為一國的國家資源和核心利益。在中國政府和民眾看來,中國對境內的水資源擁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處置權,中國開發利用境內水資源事關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容旁人置喙。但是,隨著下游國家持續不斷的人口增長、城市擴張和經濟發展,其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部分國家圍繞水資源的分配、開發和使用問題將頻繁向中國施壓和發難。如果不能適時就水資源的使用和分配與相關國家達成默契和諒解,如果不能在國際法和友好協商的基礎上與相關國家就水資源共享問題達成共識和協議,中國就可能長期處于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兩難困境中。如何妥善應對并最終打破這種困境,將考驗中國的執政能力和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