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筠,叢日鳳
(1.黑龍江省林口縣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林口157600;2.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寧安157400)
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人們生產生活質量,以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林口縣環境質量評價成果為依據,探討了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及防治對策。對于正確判斷環境形勢,科學制定環境政策、環境規劃和污染治理方案直到參考作用,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基礎。
近5年監測結果顯示,可吸入顆粒物呈逐年下降趨勢,SO2、二氧化氮呈逐年增加趨勢。可吸入顆粒物、二氧 化 硫、二 氧 化 氮 年 均 值 分 別 為 0.098mg/m3、0.034mg/m3、0.031mg/m3達到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污染類型為燃煤型污染,早晚的監測值相對較高,采暖期的各項監測值均高于非采暖期,在取暖期PM10監測值偶爾超過空氣環境質量二級標準。
林口縣內主要河流為烏斯渾河,共設龍爪上游和建堂下游兩個斷面。烏斯渾河上游執行《黑龍江省地表水功能區標準》中的Ⅱ類標準,下游執行Ⅲ類標準。因為對上游的污染企業進行了關停和搬遷,清理沿河的畜禽養殖、廁所等污染源,從近5年監測數值對比來看,烏斯渾河的水質是逐年好轉,上游高錳酸鹽指數5.24mg/m3,氨氮0.56mg/m3,下游高錳酸鹽指數6.18mg/m3,氨氮0.59mg/m3。
林口縣地下水,基本上屬第四系和第三系組成的承壓水為主的雙層含水巖層組,主要分布在縣域西部和中部。地下水靜貯量1 823 713萬m3,年開采量4 784萬m3,年補給量8 464萬m3。其中中低山區靜貯量1 749 159萬m3,年開采量3 827萬m3,年補給量6 771萬m3。經牡丹江市監測站對林口縣柳樹鎮地下水監測結果顯示,除大腸菌群超標外,其他項目均達到《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GB/T14848-93中的Ⅱ類標準。
林口鎮內共劃分26個網格,網格劃分為500×500,每年春季或秋季監測一次,以網格平均的方式處理數據。區域噪聲5年均值為53.8dB。按照《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質量等級劃分》,可以評定為較好。
共劃分了4個功能區監測點,包括林口二中為1類區,民族商場為2類區,拖修廠為3類區,中醫院和環保局為4類區。每年6月、12月各監測一次。噪聲監測值有逐年上升,但都能達到《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對各類區的標準要求。
2.5.1 生態環境現狀分析
林口縣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近年來不斷地退耕還林,保護野生動物,自然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各礦山企業的開采,對環境有一定的破壞。
2.5.2 農村生態環境
林口縣為農業縣,目前農藥污染比較嚴重,對土壤和河水都有影響;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因采取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等措施,農村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改觀,但還不容樂觀。
2.5.3 自然保護區
為促進生態平衡,保護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林口縣于1999年將蓮花鎮定為縣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156km2。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區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14529-93),屬于典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
2.5.4 生物多樣性評價
野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多樣性,種群的多樣性,是林口縣的優勢。同時,森林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亦較明顯,原始紅松經人為破壞后,經柞樹、樺樹又逐漸演替為人工紅松和落葉松林。除林地結構見整外、陸生、水生生物構成量大,系統完整,穩定。
從牡丹江市監測站提供的土壤監測結果對比《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值》來看,林口縣的耕地土壤環境較好,除去西北楞六隊的鎳超標1.1倍外,其他無機質及有機質項目檢測全部合格;林地土壤環境較好,所有無機質及有機質項目檢測全部合格。
2.7.1 廢氣
全縣人口44萬人,非工業燃煤20.6萬t,煙塵排放量為189t/年,二氧化硫排放量988t/年。主要工業廢氣排放企業有牡丹江市新陽光勢力有限公司、林口縣東林供熱有限公司、林口縣宏大供熱有限公司、林口縣森泉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林口縣龍江特種耐火材料廠等。各企業均有除塵設施。各年度的二氧化硫、煙塵、粉塵排放量(圖1)。

圖1 2006~2010年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7.2 廢水
林口縣工業用水均為河水和地下水。主要排放企業有黑龍江省信源釀酒有限責任公司、林口縣富強肉類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林口縣富源油脂有限公司等。5年來廢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見圖2。

圖2 2006~2010年廢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林口縣鎮內人口8.8萬人,新建一處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2萬t。鎮內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565萬t。
2.7.3 噪聲
林口縣的聲源構成主要是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生活噪聲和工業企業生產噪聲。按各年的監測結果來看,在施工期建筑施工噪聲占很大比例,長期的是交通噪聲比較大。因鐵路、公路運輸都非常發達,由其是鐵路線橫穿縣區的北部,對該縣的聲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于監管不到位,汽車鳴喇叭的現象比較嚴重;該縣屬農業縣,特別是鎮內企業很少,對聲環境的影響相對較小。
2.7.4 固廢
林口縣主要的工業固廢是礦渣、廢石、廢料等,主要采取二次利用或者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生活垃圾以填埋方式由垃圾處理廠處置,沒有進行垃圾分類。危險廢物主要是醫療垃圾,采取集中回收到縣醫院,焚燒處理。
2.7.5 農村污染源
林口縣通過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發現農村環境污染比較嚴重。農田耕作時化肥及農藥的施用、畜牧業養殖排放糞便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
(1)林口縣屬農業縣,目前農村面源污染嚴重,農藥、化肥使用強度較大,養殖業污水、糞便沒得到有效治理,生活污水及垃圾的隨意排放、傾倒,致使農村環境質量下降。農村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資源開發強度加大引發的環境資源問題會更加突出,基本處于“點治理,面破壞”的狀況,按目前發展趨勢,到“十二五”末,土壤受污染程度將加重,水土流失面積將增加,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面臨嚴峻的挑戰。
(2)工業企業布局和污染物排放負荷分布不均,經濟相對繁榮區域,排放負荷大,污染嚴重。工業布局不合理。
(3)為搞活地方經濟,大力招商引資,對招商項目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環境管理機構無法全面履行環保監管職能,導致引進項目執行建設項目審批制度過于簡單,污染問題隨之出現。
(4)有些企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后,排放污染物量很大,屬于初級產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資源型,競爭力相對較差,“三廢”產生量相對較高。
(5)基礎能力建設仍滯后于環境管理需要;缺乏強有力的縣、鄉(鎮)統一環保監管機制,環保綜合協調能力不強,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偏低,公眾參與機制尚未健全,渠道不暢,能力不強。
(6)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所帶來的環境問題將日益增多。剛性產業結構導致污染物排放強度大,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將居高不下,污染物減排形勢不容樂觀;高耗能的產業還將占很大比重,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有增加的趨勢。
加強煤炭、森林等資源開發型城市的生態修復和轉型。以生態功能區劃為基礎,加強全市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的保護與建設。
從點源與面源治理相結合入手,重點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161”工程。全面開展生態建設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健全農村環保機構建設,加大農村環境執法力度。把鄉鎮環境保護工作列入縣委縣政府對全縣、鄉鎮每年績效考核目標管理。
加速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改變城市落后面貌,提高環境質量的首要措施。因此在城市的新區開發和舊區改造中,要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原則,努力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特別是在新的經濟開發區、居民小區的規劃建設中。應當將集中供熱、燃氣化、供排水系統、地面綠化、垃圾收集和處理等同時規劃、同時施工、同時使用。
為了防止環境污染的進一步加劇,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提高科技貢獻率,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污染產生水平,嚴格控制新建項目污染物排放量,做到“增產不增污”和“增產減污”。對于浪費資源、污染嚴重而治理價值不大的企業,要予以關、停、并、轉:對積壓滯銷、污染環境的產品實行限產和轉產:對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不得審批,堅決制止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和設備:大力加快技術進步,提高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及產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最大限度的消減污染物排放。
更新領導干部環保觀念,提高領導干部的環境保護意識是城市環境保護與整治的根本前提。領導干部應樹立戰略觀念,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工作,遵循綠色招商的原則。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從最大化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出發,來協調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運用綜合的對策、措施來整治、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采取相應措施,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增強法制觀念,促使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環境權益,保護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