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洋
(浙江大學 環境與資源學院,浙江 杭州310058)
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增強,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及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都印證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城市的不斷擴容,城市人口急劇增多,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能力相對不足,目前全國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得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1],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也使得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不如從前,逐漸遠離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因此,全面有效地開展城市垃圾分類工作已是刻不容緩。
杭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古往今來的人們對于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杭州于2011年12月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其中城市垃圾處理作為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2]。
2000年,國家建設部確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廈門和桂林8個城市,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3],杭州為響應國家號召,首先在西湖區特別是西湖景區建立了系列分類的果殼箱,并于同年11月27日下發了《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實施方案》,杭州市成為全國最早開始實施垃圾分類措施的先鋒城市之一。
2010年3月,杭州市城管辦通過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調查,最終將居民生活垃圾分成為4類:即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其他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把來自上城區、下城區、江干區等8個市轄區的37個小區納入生活垃圾分類試點[4],在試點小區的各居民樓下擺放了4種不同顏色的垃圾箱,即分別為:藍色代表可回收垃圾;綠色代表廚房垃圾;橘黃色代表其他垃圾;紅色代表有害垃圾,同時為試點的每戶家庭免費發放了可降解的垃圾袋。位于上城區的建南小區是杭州首批垃圾分類試點小區之一,小區相關負責人為配合市城管辦的工作,在小區里新設立了宣傳垃圾分類的展板,還給住戶發放了宣傳小冊子,并開展垃圾積分換物的活動,鼓勵居民進行垃圾分類[5]。
隨著杭州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推廣,目前杭州的各市轄區已實施垃圾分類的小區數目共達到了767個(圖1)。

圖1 杭州市已實施垃圾分類的各市轄區居民區個數及古該轄區居民區總數的百分比統計
2.1.1 垃圾分類處理實名制
上城區湖濱街道小區將印有住戶家庭地址的標簽貼在垃圾袋上,按照每天一只的數量發放到每戶家庭,主要用于廚房垃圾投放。在投放時,要求居民做到就近、定時原則(定時投放時間為早上7:00~8:30;中午11:00、12:30;晚上5:00、6:30,共5次)[6]。居民垃圾分類情況由指導員進行登記和積分,積分前三名的住戶給予獎勵;分類不到位的發放《垃圾分類提示書》,由指導員耐心進行跟蹤宣傳和教育。
2.1.2 分腔式垃圾分類直運車
2010年4月1日,國內首輛分腔式垃圾分類直運車亮相杭城,不同性狀垃圾同車分類運輸得以實現。首輛垃圾分類運輸車為雙腔式5t壓縮車,采用了后裝壓縮和獨特的雙響壓縮技術,從而實現了對居民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運輸[7]。
2.1.3 注重教育,組建隊伍
位于下城區的東新街道以宣傳教育為重點,采取了分層分級的培訓方式,街道積極派員參加市里組織的垃圾分類培訓課程,培訓后再負責為本社區主任、衛生主任、物業公司等相關人員進行垃圾分類培訓[8],街道更要求各社區組織居民小組長和居民成員進行實地培訓,這批參培人員如今都已成為垃圾分類宣傳工作的中堅力量,以個體影響群體,到轄區單位、幼兒園、學校等再次開展宣傳工作。
自2000年以來的這十多年時間里,杭州市政府及其城市管理委員會等部門花費心思為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分類及處理獻計獻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包括在今年2012年剛出臺的《杭州垃圾分類收集放置管理辦法》,無不體現著黨和國家對城市居民親切的關懷。
伴隨杭州城市化進程的深入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杭州市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加,從1990年的43.89萬t,增加到2000年的84.71萬t,年均增長率為9.3%。再從2001年115.70萬t增加2006年的158.43萬t,年均遞增率為7.4%。直到2008北京奧運年杭州市垃圾量猛增了13.4%,總體趨勢不容樂觀。就人均而言,2008年杭州市生活垃圾人均垃圾產生量為1.23kg/(人·d),比1996年0.92kg/(人·d),增加了33.7%,已超過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平均單位產量1kg/(人·d)的23%[9]。杭州市各市轄區的垃圾清運量也增減不一,以2008年為例,見表1。

表1 2008年杭州市各城區生活垃圾清運情況
從表1可以清楚看出,雖然杭州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產量雖很大,且各轄區分布不均,但是生活垃圾總量增長勢頭已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其中上城區和下沙區卻出現了負增長,其他如下城區、拱墅區、西湖區、江干區等生活垃圾產量增長率都控制在10%以內,可見杭州市政府及城管辦等部門這些年來為城市環保事業所做的努力成效卓越,數據表明:杭州不愧當選為2011年全國文明城市。
2.3.1 垃圾行業監管體系尚未建立
垃圾行業監管就是法律授權的監管機構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依據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通過督察、檢查、巡查和審核審計等方法,從實體和程序兩方面進行監督管理,以保證垃圾分類的工作得以實現。垃圾行業監督主要內容包括垃圾排放監管、垃圾收集運輸監管、垃圾處理監管和垃圾處理事業體和事件監管。杭州市生活垃圾仍處于分環節監管,垃圾收集、運輸及處理工作分別歸屬不同部門管理,這樣的管理體制容易在各環節銜接處出現歸屬不明的情況,從而產生監管空白的問題。
2.3.2 垃圾中轉站建設進展緩慢
杭州市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使得可利用土地資源日益減少,中轉站的選址征地難度愈發增大,設施周圍居民普遍不愿接納垃圾中轉站的建成,擔心中轉站可能會帶來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形勢是杭州市用于生活垃圾處理的費用幾乎等同于垃圾運輸至處理基地的費用。
2.3.3 各轄區垃圾分類工作步調欠統一
杭州市的垃圾分類工作區域統籌有待落實,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濱江區、蕭山區、余杭區等很多地方還不能實現初步,相鄰的經濟開發區由于區劃的不同,也不能與杭州市的主城區同步調地進行垃圾分類工作,致使杭州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呈現點型分布,拉大市轄區間的差距,易滋生矛盾。
在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里規定,居民不按垃圾分類處理垃圾,可能被處20元以上200元以下的罰款。但處罰的同時也首次設立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貢獻獎和北京市生活“零廢棄”貢獻獎兩個獎項。獎勵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單位或者社區等等。個人獎勵500元,社區則獎勵1萬元[10]。
中國臺灣實行“垃圾不落地”的方案[11],通過在規定的時間——下午6:45到晚上10:00,進行定點收集,對于居民送來投放的垃圾,如發現為不分類的,采取拒收或罰款措施,使得居民們將產生的生活垃圾在投放之前就進行了粗分,主要分為“可回收垃圾”、“一般垃圾”、“廚房垃圾”。該方案自1997年實施以來,有效地提高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自覺性,促進了垃圾逐年減量。
日本極其重視對居民進行系統詳盡的循環經濟知識的教育,為得到民眾的理解和合作,每個月都要進行廣泛的普及教育活動,比如舉行各類報告會[12],對垃圾分類處理有功的人加以表彰等。
新西蘭是一個花園式的國家,當地政府將綠色植物的剪裁棄物經粉碎發酵處理后全部制成有機肥料,賣20紐幣一包[13],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英國的垃圾分類處理基本通過立法來完成,各地政府都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垃圾分類法規,并動用警察來保障垃圾回收法規的實施。垃圾箱堆得過滿或者垃圾掉出垃圾袋等都可能面臨100英鎊的罰款,如不繳納罰款,會被法庭傳喚,并處以1 000英鎊的罰金,折合人民幣相當于15 000元[14]。
無論是北京市、臺灣地區,還是日本、英國等外國城市,在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理念和方法上,無不走在了杭州市的前列,大多人覺得這是杭州市環境規劃的一大失誤,對生活垃圾處理的能力及收效遠不及這些國際大都市,但換個角度思考,正是有了這種差距,才說明杭州市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能為杭州市未來對于垃圾分類的決策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意義,也使得杭州市在未來幾年的發展中,有了更明確奮斗的目標和方向。
雖然目前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工作已經全面展開,成效明顯,但回收的效果上還不及北京、臺灣、上海等全國環保城市龍頭,更遠不及像日本、荷蘭、德國、美國等世界循環經濟強國[15],杭州市垃圾中轉站選址爭議尚未停息[15];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低;垃圾處理收費標準未確立等一系列生活垃圾管理體系還有待于提高和改善,為此綜合各地先進經驗和理念,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從長計議,教育為先。百年大計,教育為礎,教育部可以在中小學開設一門有關于資源回收的課程,并且每學期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以看電影的形式學習有關我國環境問題的宣傳教育片。
(2)政府介入,公眾參與。由于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較為淡薄,有相當一部分人覺得垃圾分類這件事與己無關,認為這只是政府或者環保部門的責任。政府應真抓實干,重民生,重環保,要充分發揮媒體作用,大力加強各種形式的宣傳工作,比如電視廣告腦白金一般,讓這個潛意識深入在人心,把環保-垃圾處理,深深印在人們的心坎里,達到只要一提到生活垃圾,就能想到要分類投放的效果。
(3)發揮老年群體樂于行善的優良傳統,重視向老年人群宣傳。現代社會的年輕人似乎忙于工作,打理家務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靠長輩完成,而長輩們更沒有興趣和耐心去認真學習社區或政府發放的環保宣傳冊,由于年齡原因即使有這么一批老年人去學習垃圾分類知識,也會很快就忘記分類的標準,記不住,分不清。建議政府及有關部門可以制作相關的垃圾分類知識的臺歷,免費贈送給每戶家庭,這樣,居民們在平時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學習到垃圾分類的知識,即節約又效佳。
(4)強化立法,從嚴執法。在英國、德國、新西蘭、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對于垃圾分類問題上早已有設立了相關的法律來約束人們投放垃圾的行為,并且擁有賞罰分明的制度,現階段我國需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加快立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5)拓寬思路,注重細節。對于當前可回收廢品的回收率低問題,政府及物價局可以適當提高“瓶瓶罐罐”在超市里的回收價格,即可以適當提高瓶裝廚房調料、瓶裝飲料瓶子本身的回收價格,同時小范圍地提高該產品的物價,這樣,對消費者而言,沒有金錢方面的損失,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費者對瓶類可回收垃圾回收的積極性。
(6)從國情出發,注重經濟實惠。隨著科技的進步,如今存在很多學者都試圖提倡利用機器人分類垃圾的模式[16],即省力又收效好。其實這不是長久之計,科技的進步是一把雙刃劍,機器人的誕生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方便,但是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垃圾分類的問題,因為垃圾分類的主旨還是在于改變人的意識,讓人們逐漸知道垃圾該分為哪幾類,若一直采用機器人分類的模式,那么勢必會增加人的惰性,并且垃圾中含量復雜,大量滲漏液會緩慢地侵蝕機器人的機體。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一點,機器人垃圾分類只能是開展個別發達城市的示范工程,無法做到普及,這與我國的國情密切相關,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可想而知,一切要以經濟實惠的角度實際出發。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資源大國,但人均而言又是一個資源小國,資源緊縮,能源緊張,是中國發展的國情,不可輕視與弱視,因此必須按照黨和政府的長期科學發展戰略和措施,按照十二五發展規劃,通過立法途徑,從嚴執法,強化宣傳與公眾參與,樹立環保意識,主人翁意識,變垃圾處理與已無關為人人自覺行動和應擔責任,把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舉措真正落到實處,真正實現變垃圾分類為資源,從而緩解多年的困擾與矛盾,給我國帶來極其深遠的社會、經濟與環境效益,帶來全國美好環境和精神文明。
[1]石傳基,李振軒.淺談垃圾圍城及其對應措施[J].科技致富導向,2011(36):111.
[2]唐鴻壽.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和管理[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
[3]馬 劍.面壁十年圖破壁——試論杭州垃圾分類成效與對策[J].新聞世界,2011(4):90~91.
[4]嚴 東.杭州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3月25日啟動[EB/OL].[2010-3-26].http://www.hangzhou.gov.cn.
[5]邱 霞,高媛媛.杭州: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將免費發放垃圾袋[EB/OL].[2010-2-25].http://www.chinagate.cn.
[6]馮雄昌,朱虹琳.首創垃圾“實名制”上城區垃圾分類走在前[N].杭州日報,2011-11-18(4).
[7]段曉琳.國內首輛分腔式垃圾分類直運車亮相杭州[N].人民日報,2010-4-2(16).
[8]吳 爽.杭州市生活垃圾物化特性分析與處置對策[J].杭州研究,2011(6):119.
[9]環境衛生工程編輯部.北京市垃圾分類有功獎勵個人500元[J].環境衛生工程,2010(6):1.
[10]許煥崗.臺灣生活垃圾分類散記[J].科學人生,2002,32(3):19~21.
[11]蘇沛沛.淺析日本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及對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啟示[J].中國外資,2011(8):212~212.
[12]易可君.新西蘭垃圾分類處理的啟示[J].國土資源導刊,2011(10):14.
[13]柳 樞.在英國體驗垃圾分類[J].國際市場,2011(9):57~58.[14]沈穎青.我國垃圾分類現狀及對策建議[J].北方環境,2011(8):13~14.
[15]林又青.機器人幫你垃圾分類[J].科技與生活,201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