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光,楊俊倉
(1.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530023;2.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甘肅 蘭州730050)
敦煌以莫高窟、月牙泉等著名旅游景點而聞名于世,是甘肅省重點建設的旅游開發區之一。隨著敦煌盆地旅游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工農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以水資源開發為中心的人類經濟-工程活動使區內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產生了改變,強烈影響了區內綠洲、濕地、沙漠、戈壁等生態環境的分布狀況,已經導致了一系列阻礙區內經濟發展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環境地質問題是敦煌盆地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其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發展面臨的又一個迫切任務。本文研究區內環境地質問題的演變特點及其與水資源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防治的對策。
敦煌盆地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疏勒河流域下游地區,東與瓜洲相鄰,西至庫姆塔克沙漠,南北介于三危山、鳴沙山與馬鬃山之間的平原地帶。盆地主要由綠洲、濕地、鹽沼地、沙漠、戈壁、山區等不同地質單元構成。綠洲主要分布于黨河灌區和南湖灌區,濕地和鹽沼地分布于敦煌盆地西部的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東部的東湖自然保護區和北部的北湖自然保護區,沙漠主要分布于南部的鳴沙山及西南部的庫姆塔克沙漠,戈壁廣泛分布于盆地的南部山前和北部山前地帶。
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區,其特征是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冬寒夏熱,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輻射值高,大風沙塵天氣多。區內多年平均氣溫9.4℃,氣溫年差值34.1℃,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39.1mm,蒸發量高達2 487.7mm。該區素有“世界風庫”之稱,大風和沙暴頻繁,常年多東風和西北風,年平均風速2.2m/s以上,全年8級以上大風出現15~20次,最高風速達11級。
流經本區的疏勒河和黨河都發源于南部的祁連山,自2002年修建雙塔水庫以來,疏勒河再無地表徑流進入敦煌盆地,黨河成為區內唯一的常年性地表河流,也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
黨河屬疏勒河一級支流,發源于肅北祁連山團結峰,靠冰雪融水補給,流域全長390km,多年平均逕流量2.992×108m3,平均流速9.1m3/s。1975年10月黨河水庫修建以來,河水被全部截流入庫,由人工輸水渠道引入田間灌溉,水庫下游河床斷流,只有在暴雨期和排沙時才有暫時性水流,監測數據顯示,自黨河水庫建成以來,敦煌綠洲地下水位累計下降了10.77m。另外來自南部阿爾金山的冰雪融水通過地下逕流補給盆地,在陽關鎮以泉水溢出方式出露,每年大約有0.98×108m3的流量。
盆地發育有大厚度的河流沖洪積地層,沉積厚度數百米以上,是地下水賦存與運移的天然場所,所構成的含水層是連續的,由南向北由單一大厚度潛水層逐漸過渡為細土平原區的潛水-承壓水層(圖1)。單一大厚度潛水含水層厚度100~200m,地下水埋深30~150m,由扇頂向細土區逐漸變淺,巖性為砂礫石,滲透系數53.6~61.36m/d,給水度0.10~0.25;扇中部為潛水-承壓水區,上部潛水含水層為Q3~Q4砂及亞砂土,埋深3~30m,下部承壓含水層底界為N2~Q1,巖性為砂礫巖,埋深120~250m,滲透系數0.39~21.58m/d,給水度0.05~0.20[1]。在承壓水區沒有穩定的區域性隔水層,各含水層在區域上有著不可分割的水力聯系,地下水由南西向北東方向運動。
河水、渠系水、田間灌溉水的滲入為含水層的主要補給來源,經2008年均衡計算這部分水量為1.99×108m3/年,占地下水總補給量的64%,地下水開采與蒸發為灌區主要的排泄方式,其量可達2.63×108m3/年,其中開采量達到1.31×108m3/年,占灌區地下水總排泄量的50%左右,黨河灌區是逕流、開采、蒸發相平衡的水文地質單元。

圖1 敦煌盆地水文地質結構剖面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遙感數據由全球陸地覆蓋設施中心-地球科學數據交換站點(GLCF-ESDI)提供的時間跨度約30年的Ladast-MSS、Ladast-TM、Ladast-ETM+三期數據,共21景,各景影像均無云覆蓋,質量較好。MSS地面分辨率為57m×57m,TM和ETM+地面分辨率為30m×30m[2]。
3.1.2 遙感數據處理
衛星遙感影像在成像過程中,由于傳感器功能的衰減、大氣的影響、衛星飛行姿態等原因會產生各種輻射誤差和幾何變形,因而要對影像進行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圖像增強,然后才能進行信息提取。本文借助ERDAS INAGINE 9.2軟件對圖像進行處理。
3.1.3 遙感影像分類解譯標志的建立
根據遙感影像將敦煌市分為綠洲、沙漠、山地、水體、鹽堿地、戈壁等6類。根據建立的解譯標志,首先在敦煌不同時期遙感影像上對各種地類選取每類不少于30個訓練樣本,進而建立分類模板。然后,對選擇的訓練樣本進行評價。訓練樣本評價的方法選擇計算類別的可分離性,生成可分離性報告并根據Jones判斷準則(TD值在0~2 000之間,當TD>1 700時,兩個類別能分開)判斷類別的可分離性,進而評價分類模板的精度。
通過分析敦煌1990年代和2001年左右兩期影像的訓練樣本可分性報告可知TD值均大于1 700,各個類別都能分開,訓練樣本選擇滿足分類精度。
考慮到敦煌綠洲及綠洲-荒漠交界帶是干旱區荒漠化發生最敏感和最主要的地帶,而土地荒漠化基本都發生在綠洲內部、綠洲-荒漠過渡帶及其外圍十幾公里范圍內。因此,本次重點研究區設置為敦煌市主綠洲、荒漠綠洲過渡區及其外圍幾至十幾公里范圍的區域,總面積790 585.38hm2。
“哈哈,還不到五分鐘,就把對面的敵人打得沒了聲音。”馬國平走過來,完全沒有一點連長的樣子,一副期待汪隊長表揚的神態,天真得就像讀書考了滿分,向父母索要糖果的獎勵。
3.2.1 1990年遙感解譯結果分析
重點研究區綠洲面積為84 692.61hm2,占重點研究區面積的10.71%,沙漠面積為3 072.96hm2,占研究區面積的0.39%,山地面積為2 645.82hm2,占研究區面積的0.33%,水體面積為249.84hm2,占研究區面積的0.03%,鹽沼面積為93 631.95hm2,占研究區面積的11.84%,戈壁面積為606 296.52hm2,占研究區面積的76.69%(圖2)。
3.2.2 2001年遙感解譯結果分析
2001年重點研究區綠洲面積為97 864.83h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12.38%;沙漠面積為6 757.56h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0.85%;山地面積為2 648.25h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0.33%;水體面積為353.61hm2,占研究區面積的0.04%,鹽沼面積為46 442.97hm2,占研究區面積的5.87%;戈壁面積為636 518.16hm2,占研究區面積的80.51%(圖3)。
3.2.3 分類結果轉移矩陣分析
利用 ARCGIS9.2的疊置分析(overlay)工具,將1990年和2001年左右的遙感影像解譯結果分類圖進行疊加,通過空間分析和統計對各地類之間的相互轉移進行分析,得到了1990年解譯結果和2001年解譯結果的空間和屬性的數據庫,經統計分析得到研究區分類結果轉移矩陣(表1)。

圖2 1990年敦煌盆地環境地質遙感解譯

圖3 2001年敦煌盆地環境地質遙感解譯

表1 敦煌盆地1990年到2001年分類結果轉移矩陣 hm2
由轉移矩陣可得兩期影像解譯結果:未發生變化面積綠洲為69 150.96hm2,沙漠為2 227.23hm2,水體為85.68hm2,鹽沼未發生變化的面積為34 442.73hm2,戈壁未發生變化土地為378 717.03hm2。
綠洲轉化為沙漠的面積為142.29hm2,綠洲轉化為鹽沼的面積為3 386.52hm2,綠洲轉化為戈壁的面積為11 985.39hm2;沙漠轉化為綠洲的面積345.33hm2,沙漠轉化為鹽沼的面積為2.34hm2,沙漠轉化為戈壁的面積為497.97hm2;水體轉化為綠洲面積為1.44hm2,水體轉化為鹽沼面積為162.27hm2,水體轉化為戈壁0.36hm2;鹽沼轉化為綠洲的面積為15 129.63hm2,鹽沼轉化為沙漠的面積為104.04hm2,鹽沼轉化為水體的面積為74.52hm2,鹽沼轉化為戈壁43 881.03hm2;戈壁轉化為綠洲13 237.47hm2,戈壁轉化為沙漠4 282.56hm2,戈壁轉化為鹽沼地面為8 447.85hm2。
2001年敦煌遙感影像解譯結果對比1990年代結果有以下變化,敦煌綠洲區面積擴大;敦煌盆地東部植被區轉化為戈壁;敦煌綠洲區北部和西北部的濕地部分轉化為戈壁;敦煌西湖濕地的水體和植被區向戈壁轉化。整體上鹽沼面積在減少,以轉化為戈壁為主,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賈貴義與程旭學[3]認為月牙泉是古河道發育過程中因侵蝕作用形成的一處洼地,或者稱之為牛軛湖。從根本上來說,月牙泉是由地下水形成,其問題的本質就是一個地質學問題,與濕地大量萎縮、水域湖泊消失、林木銳減、土地沙漠化、沙漠東移威脅綠洲等一系列問題,集中表現在水環境惡化。在漢唐時期敦煌森林茂密林草資源豐富,境內的東湖、西湖、北湖一帶分布著23.6×104hm2天然植被紅柳、胡楊和蘆葦等喬灌木,生長極為茂盛;祁連山雪水豐富,大小河流縱橫,湖泊遍布,敦煌綠洲區內有666.7hm2咸水湖和66.67hm2淡水湖,但如今80%已消失[4]。如今敦煌市總面積3.12×104km2,其中綠洲面積僅1 400km2;據敦煌市林業部門統計,近十幾年來,由于水源嚴重短缺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敦煌綠洲的綠色防護體系面積急劇減少,截至目前僅剩8.67×104hm2天然林和9.00×104hm2草場,分別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40.00%和77.00%。其主要成因為敦煌盆地水資源嚴重短缺,水利工程的干預導致地表水天然入滲補給地下水量的減少,再加上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引發地表水體的相關變化。治理水環境惡化的策略是對本區水資源的開源節流,節水為主,調蓄結合,加強管理[5],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1)嚴格執行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按照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區域進行水資源開發和保護,重點保護水源地、區內國家級和省級生態自然保護區、地質遺跡和文化遺產保護區、城市環境和農業生產區,植樹造林,最大限度地擴大保護區內的綠地面積,加強水源涵養,保證工農業用水和生態用水。
(2)推廣灌溉高新技術。在灌區大力推廣管灌、滴灌、微灌等高新節水技術,“十二五”灌區實施10萬畝棉花膜下滴灌計劃,每畝棉花膜下滴灌節水234m3/667m2,到2015年節水量可達到2 341×104m3/年[6]。
(3)退耕還林,減少用水量。敦煌市計劃在“12.5”期間對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城市企業、駐敦單位農林場站耕地和鄉、村農林場站耕地及農民開墾的零散荒地壓縮3 600hm2,種植生態林;按照毛灌定額766m3計算,到2015年壓田面積達到3 600hm2,節水4 136×104m3/年。
(4)調整產業種植結構,節約水資源。在敦煌農業用水占全市總用水量的82%,但是農業灌溉用水效率不高,節水潛力還很大。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耗水量大,畝產效益低,如果將30%的棉花種植面積調整為種植葡萄,用水量相對較少,經濟效益是棉花的5倍以上,在節約大量水資源的同時,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5)嚴格控制對敦煌盆地地下水的開采量。對于農業灌溉用水、工業用水、服務業用水、城市公共及綠化等用水部門,借鑒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中按照灌溉面積核定水量的辦法,減少單井開采量,將整個敦煌盆地地下水允許開采總量降低到有效補給量以下。
(6)增加區域水資源總量。實施“引哈濟黨”工程[7],根據《敦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規劃》項目要求,到2015年從蘇干湖水系引大哈爾騰河水1×108m3,引水進入黨河水庫8 800×104m3。其中月牙泉湖保護區分配水量4 000×104m3,東湖、北湖、西湖等保護區分配生態用水量4 800×104m3。建設地下水人工回灌工程。利用自然地形,開挖滲坑,攔蓄降水增大天然入滲量,或實施地下水回灌。加強大氣水的利用研究,利用合適的大氣環流人工增雨并加以調蓄。
(7)建立和完善地下水位監測網絡。建立覆蓋全區的地下水位動態監測系統、水位統測長效機制,實施水質、水量監控,實現水利、氣象、地質、礦產和環保等部門的監控網點聯動,及時準確利用監測成果為敦煌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敦煌市政府近年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禁止打井、開荒、移民,壓縮耕地和機井,引導農民發展葡萄、林果等節水高效農業,產生了一定的效果和效益。2011年6月,中國國務院批準了耗資47.22億元的《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規劃的實施可望在2020年之前通過全面節水和調水的綜合措施,建立較為完善的水權制度,使敦煌盆地地下水開采基本處于采補平衡狀態,重點區域地下水位較現狀有所回升,初步遏制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綠洲邊緣天然草地生態惡化的趨勢。
敦煌盆地有限的水資源既是綠洲和敦煌市存在的必要因素,又是發揮敦煌的旅游優勢、保證敦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采取以加強水資源管理為中心的穩步發展經濟之路,開源節流,節水為主,調蓄結合,加強管理,可促使地下水資源恢復、再造,用最少的水資源和土地實現農民增收,經濟發展,并保證周邊環境地質條件不惡化,遏制敦煌整個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保護好敦煌文化和敦煌綠洲,以保證可持續發展。
[1]楊俊倉,黎志恒.敦煌盆地黨河灌區地下水動態變化趨勢及防治對策[J].甘肅科技,2011(5):3 227~3 230.
[2]寧立波.河西走廊環境地質問題研究[R].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10.
[3]賈貴義,程旭學.淺議敦煌市環境地質及月牙泉治理[J].甘肅科技,2006,22(8):22~26.
[4]陳明霞.敦煌濕地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恢復對策[J],濕地科學與管理,2007,3(3):38~41.
[5]張荷生,陳旭學.河西走廊典型地區地下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調查評價報告[R].蘭州:甘肅省地質環境調查研究院,2007.
[6]黎志恒,邱 蔓.甘肅省敦煌市月牙泉成因及地質環境惡化綜合治理勘查報告[R].蘭州: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1999.
[7]楊俊倉,黎志恒.甘肅省敦煌市月牙泉湖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R].蘭州: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