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衛軍
(九江金安高級中學,江西 九江 332004)

圖1
有些物理問題,因為題目所給的條件不嚴密,它的答案會隨解題者對題目的理解的不同而不同.
例題.如圖1,一帶電粒子(不計粒子的重力)以某一速度在豎直平面內做直線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后進入一垂直于紙面的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區域(圖中未畫出);粒子飛出磁場后接著沿垂直于電場的方向進入寬度為L的電場中,電場強度的大小為E,方向豎直向上.粒子穿過電場過程中,速度反向改變了60°角.已知帶電粒子的質量為m,電荷量為q,粒子進入磁場前的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θ=60°角.若磁場區域為矩形,則矩形最小面積為多少?
解析:(1)根據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方向,可知粒子帶負電.
(3)粒子在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由牛頓定律可以求出圓周半徑.
(4)畫出圓弧軌跡,如圖2,由偏轉角等于圓心角求出圓弧對應的弦長,l=R.

圖2
(5)在求磁場區域最小面積時,大部分人按照圖3去求.


圖3
但是題目只是確定磁場區域是矩形,并沒有要求邊界是水平和豎直,多數人這樣做,只是因為思維定勢.
(6)事實上有更小的矩形區域如圖4,它的面積為


圖4
策略:一方面物理教師要以此為鑒,對所設計物理情景一定要再三思量、反復推敲、考慮周密,試題中不留讓學生產生歧義的漏洞;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有意地出些能引導學生開放思維的問題,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物理世界的條件與結果的對應關系,為他們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應用“由結果反推原因”的物理方法打下基礎.
反思:經常有學生拿著題目問筆者,這道題在這里是這個答案,在另一本書上是那個答案,怎么回事呀?有的教師會很煩——因為剛剛講過的題嘛,怎么還會有問題!其實這是展現物理教師學術水平和對待問題的態度的絕佳時機,往往這個時候,學生的求知欲望強烈,在這種情況下講清道理,學生的收獲不僅是這道題的答案,更可以學習學到講道理的方法,培養講道理的習慣,這是我們物理教師教書育人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