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
(禮泉縣水利工作隊 陜西 禮泉 713200)
寶雞峽灌區是一個多樞紐、引抽并舉、渠庫結合、長距離輸水、大型建筑物多的特大型灌區,灌區涵蓋了寶雞、咸陽、楊凌、西安四市(區)的14縣(市、區)、97個鄉鎮、1623個行政村和7057個村民組,有農業人口181萬人,是陜西省目前最大的灌區和最重要的糧、油、果、蔬菜生產基地。灌溉面積296萬畝,下設5個管理總站,其中在禮泉設有一個管理總站,目前寶雞峽管理局作為專管機構主要管理支渠以上的工程,斗渠及其以下工程主要是由各受益區村組進行管理。在灌溉管理上,實行水權集中、統一調配、分級管理、流量包段、水量包干;水費計收采取“斗口計量、按量計征和終端水價”政策,在末級管水組織建設上,推行專業澆地隊一條龍服務,送水到田間,服務在地頭,送票、收費進農戶。
目前,寶雞峽灌區水價為0.37元/m3,按照灌農用水方量由灌區管理單位或用水協會代收的方式計收水費。由于灌區服務的對象是農民,在現行管理體制下,農灌水費收入是灌區管理單位賴以生存和維持運轉的根本保證,而灌區水價由省物價局核定,灌區管理單位無權調整水價,因此水價無法準確反映供求關系、體現價值規律,致使農業水價倒掛,政策性虧損嚴重。若遇到灌區降雨偏多、風調雨順之年,農田需水減少,水費收入降低,灌區管理單位運行就非常困難。2004年省物價局對大型灌區農業水價進行了核定和批復,寶雞峽灌區現行水價為0.31元/m3,僅占核定成本價0.92元/m3的36.5%。2009年省物價局、省水利廳著手調研農業水價改革,專門深入灌區走訪調研,對灌區農業水價成本進行再次核算。經核算,灌區合理水價應該為 1.32元 /m3。
根據流域水文監測,從2003年至2010年,渭河來水呈逐年減少趨勢。隨著禮泉縣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居民生活用水逐年增加,鄉鎮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人畜用水呈增長趨勢,沿途雖有部分抽水對農田進行補充灌溉,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同時,禮泉灌區水利工程水毀、老化失修和管理落后等原因,使渠道和建筑物均遭到不同程度地毀壞,灌溉期間有跑、冒、滴、漏等現象較嚴重,致使灌區干旱缺水與水量浪費嚴重的情況并存。所以,研究禮泉灌區農民對水價承受能力顯得必要而又迫切。
為了真實調查禮泉灌區群眾對現行水價的承受能力,本次調查范圍在禮泉縣境內,選擇新時鄉小陳北村、趙鎮堯都張村、石潭鎮王家堡和烽火鎮徐家村,分別對20戶灌溉受益戶及10戶非受益戶的用水支出和農業收入進行調查分析。調查以2009年為現狀年,主要對小麥、玉米和果園灌溉收益情況進行了統計。通過走訪座談、深入農戶發放調查表等方式,多方了解灌區農業生產的灌溉及投入產出情況,并對所收集的資料和所記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作為寶雞峽禮泉灌區農戶現狀灌溉、生產投入及產出的平均情況進行分析。考慮到灌區果園屬經濟作物,受市場影響價格變化幅度較大,所以本次只對小麥和玉米進行詳細分析。

表1 寶雞峽禮泉灌區農作物生產成本調查表

表2 寶雞峽禮泉灌區農作物效益分析
經對調查農戶數據統計分析,寶雞峽灌區禮泉灌區農戶種植收入為17878元,養殖收入為1805元,打工收入為4543元,政府補貼為546元,其他收入為2875元,合計27647元,種植收入占總收入的64.7%,畝均種植收入1354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目前灌區農民家庭收入中農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較大,說明農業對家庭收入的貢獻和農民對農業種植的依賴程度較大。
依據對寶雞峽禮泉灌區30戶農戶的調查及走訪座談取得資料,分析灌區農業生產成本(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農業水費支出占農戶總生產成本的比例已經超過15%。與陜西省農戶水費承載標準5%~15%相比,已超出農民承載能力,農業的水費負擔已經比較重。
通過表上數據分析來看,小麥、玉米和蘋果生產顯著受田間灌溉水量影響。小麥田間灌溉水生產彈性比玉米小。主要原因是玉米大多為補充灌溉,用水量小。灌區運行能力隨著農業水價上調逐步增加,用水呈減少趨勢,農民對農業水價改革的承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當農業水費占到農民年收入的4%~6%(支出的6%~8%)、農業投入的10%~12%和產出的8%~10%時,農民普遍認為水價合理或者基本合理,表示可以接受、愿意繳納,說明水費沒有超出農民的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分析以上表中數據:不考慮投入勞動力,禮泉灌區近年平均農業凈收入為1354元/畝,如果考慮投勞因素,冬小麥、夏玉米兩季作物投勞按20 d/畝計,勞動力成本按低限30元/d計,則灌區平均凈收入由1354元/畝降低為754元/畝,實際上農民種地已屬于微利、甚至虧本狀態。就現狀用水狀況和水價水平而言,農業用水戶對水價的承受能力是很低的,也就是說通過調高供水價格達到控制水資源供給和水量浪費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如若考慮將灌溉水價上漲10%,每一種作物的種植凈收入將減少1%~2%,相當于農民人均純收入下降0.5%,農民似還能承受。但是如果按照灌溉供水全成本的灌溉水價政策目標,意味著目前灌溉水價將翻番或更高。按增長100%計算,農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將下降4%~5%,這個數正好與近年來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率相當。也就說,全成本灌溉水價政策將會阻止農民收入增長的步伐,進一步加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社會不公。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農戶作為基本的農業生產單位,在面對不同的農業水價政策時,其決策行為基本上是“理性的”,保護自己利益的傾向比較明顯。但是農戶在考慮自身農業水價可承受能力的時候,不會單純考慮農業的純收益情況,更多的是考慮家庭的總收入情況。灌區農民雖對現狀水價水平尚可承受,但也基本到達承載能力上限,希望通過提高供水價格和加強水資源管理和控制水量浪費的可能性已經很小。灌區首要任務是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大節水推廣,為推進灌區又好又快發展,降低農民負擔,為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提供用水支撐。
由于灌區服務的對象是農業,支撐灌區發展的主要經濟支柱是水費收入,按照中央提出的農業水價終端補償機制建設的內容和中省水價有關政策,應在維持現行水價不變的前提下,參照國家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助等辦法,對農灌水價按成本予以補償。將現行水價與成本水價的差額部分列入財政預算,水價差額部分由財政進行差補,盡快在灌區實施農業水價差補和高揚程抽水電價補貼機制,直補給灌區管理單位,以保證灌區更好地為灌區群眾服務,進一步確保執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杜絕水資源浪費。同時,逐步過渡到全額財政撥付,使灌區擺脫經濟困境,步入到良性發展軌道上來。
參照工業用水制度,積極推行農業用水水權改革和農業灌溉定額供水,從制度上促進灌農節約用水,保證灌區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社會穩定。
由于灌區工程承擔防汛保安和糧食生產社會功能,公益性較強,加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時工作定性不準,灌區是為三農服務的弱勢行業,應將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納入到公共財政管理范疇,將灌區管理單位納入公共財政供養范疇,實行全額財政撥付。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