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系 徐國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飛速發展,人民的收入增多,社會水平也在不斷地提升,人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就逐漸提高,對于生活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食物質量、居住條件等方面,更多的人們已經將生活的要求集中在對生活的享受,以及心情上的放松,一種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在這種心態下,旅游業逐漸浮出水面,并且快速的發展。當前,旅游已經成為人們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一種方式。當然,隨著人們的需求的增大,旅游業也進行了系統的分類,例如:生態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特別是對于體育旅游而言,21世紀以來,全民健身運動在社會民眾中得到深入的開展,這也成為促進我國體育旅游事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因素,也促進了我國體育旅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所謂體育旅游,主要是指以體育資源作為基礎,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并感受體育活動,感受體育活動帶來的情趣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其是將體育與旅游緊密地結合起來,是一種比較特殊的休閑娛樂方式。隨著體育旅游的不斷發展,其不僅逐漸走入社會民眾的生活,被更廣泛的群眾所接受、所喜歡,也已經成為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相關部門統計,在1992~1997年這6年間,我國居民文化體育消費指數率增長率已經達到5.1%,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參加的體育活動項目已經達到了3.54項,到體育場館進行體育活動的消費者,消費在50元~100元的消費者達到了90%,在1997年全國居民用于體育用品消費支出位于居民消費支出的第三位(日常基本生活消費支出除外)。通過以上的一組數據,可以看出,社會民眾在不斷增加用于體育活動方面的支出,潛在的體育旅游的消費群體已經形成。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娛樂休閑的方式以及消費的觀念都在發生著變化。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環境下,我國的旅游事業開始迅猛地發展,旅游消費群體不斷擴大,旅游市場也迅速壯大,而體育旅游作為我國旅游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這一大的發展趨勢下,不斷的發展。
隨著我國旅游事業的不斷發展,旅游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旅游業中“食、住、行、游、娛、購”等六大方面也都在不斷地完善。例如:旅游住宿問題、旅游交通問題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同時,旅游餐飲、旅游購物等相關服務設施和服務環境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旅游行業的相關部門對體育事業的發展一直是非常關注的,對體育產業的支持力度也在增強,體育產業和旅游產業具有廣泛的合作前景,而且這種前景已經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所關注、所利用。
所謂體育產業,主要是指以體育作為支撐點,緊緊圍繞體育活動,通過推銷體育產品、體育服務以及相關體育企業的知名度等方式,逐漸形成一種體育相關的產業。具體而言,體育產業的產業結構主要可以分為本源產業和載體產業兩種。隨著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活動推廣的普及度的提升,我國的體育事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其中競技體育的開展和改革,更是推動了我國體育產業化的進程,體育產業不斷擴大,體育產業的市場經營活動日益增多,這不僅促進了本源產業的成長和載體產業的形成,也促進了體育旅游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可以通過登山、滑雪、游泳等各種方式參與到體育活動中,成為推動體育產業發展和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我國是一個擁有著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的國家,這為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天的自然條件。從我國的地貌、氣候等方面來看,我國是適合開展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的國家,例如:在我國的東北部冬天的時候可以進行滑冰、滑雪等冰雪活動,在我國的東南部可以常年開展游泳、劃船等水上活動。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傳統,每個不同的民族都可能會有自己獨特的體育活動方式,例如:土家族的賽龍舟、內蒙古的那達慕大會等,這不僅僅是蘊含我國的民俗文化,也成為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獨特之處,促進了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
優質、高效的旅游服務和旅游管理,不僅能使得游客滿意,同時也會提高旅游地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當前我國的體育旅游事業還存在著管理水平低、服務質量差、游客滿意度不高等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例如:相關導游資料不夠詳盡、體育旅游交通工具和設備不夠齊全、體育運動器材規格不夠齊全、食宿服務不夠熱情周到、體育紀念品的供應不夠及時、體育用品的質量不能保證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體育旅游事業服務質量差、管理水平低的直接表現。
工具、飯店、賓館、商店,以及提供給旅游者和愛好者使用的各種參與娛樂活動和體育活動的設施。例如:滑冰旅游者需要的滑冰鞋、護具、滑冰服飾以及救護設施等;又如:沖浪旅游者需要的沖浪板、沖浪服裝、護具以及救護設施等。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每一項體育旅游者都需要救護設施,特別是急救設施,對于一些滑冰鞋、沖浪板、服裝、護具等物品都可以由旅游者自行準備,但是對于救濟設施就必須要由相關的部門來進行專門的準備和安排,然而,另一方面我國與一些先進的國家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也成為影響我國體育旅游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也成為制約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一方面原因。
從我國目前的現狀來說,以體育為旅游項目的專題進行的宣傳活動還是相對較少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甚至是電影中植入的商業廣告總都可以看到很多的旅游宣傳,一般主要是生態旅游、特色旅游、文化旅游等,但是,卻很少看到體育旅游方面的宣傳,以此可以看出,體育旅游宣傳并非像其他的旅游形式那樣普及到人們日常的生活當中,在宣傳和促銷方面的投入不足,宣傳力度不夠,宣傳和促銷效果差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對于當代的體育旅游者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旅游旅途中的經歷,不僅僅是觀賞景觀,更希望能夠直接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在參與的過程中,尋找和體味旅游的快樂,增加對體育旅游的興趣,從而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然而,就我國的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現狀而言,體育旅游產品的供給目前還處于相對比較被動的局面,形成獨特的體育旅游特色的著名旅游地點還不是很多,而且,一般都沿用傳統的旅游方式,創新點不多,不能適應不同年齡的旅游者的需求,無法滿足不能層次的旅游者的要求。
體育旅游事業可以說是近些年才在我國迅速發展的旅游項目,開展的時間比較短,經驗不足。關于體育旅游事業的管理和規劃等方面缺乏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相關經驗的專門人才。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培訓體系,建立統一的培訓機構,授予相關的專業知識,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因素。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具有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這為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最為基礎的良好的自然條件。在我國幾乎可以開展任何類型的體育活動,也就是說,我國是適合任何項目的體育旅游的。例如:我國幅員遼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貌形式,我國有五大名山,是非常適合登山愛好者和攀巖愛好者進行以登山和攀巖為主要體育活動的旅游的;又如:我國內陸河流眾多,特別是在南方的一些城市,這也成為開展以游泳、潛水、漂流、劃船等水上活動為主的體育項目的旅游活動開展的絕佳地點。另外,在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或者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蘊含著民族風情的體育活動更是成為近些年吸引體育旅游愛好者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在云南、貴州等這些少數民族比較多的地區,充分開發這些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體育旅游資源,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說,無論從地理、歷史、還是民俗特點等方面而言,我國是一個具有著豐富的體育旅游資源的國家。
現代人追求的旅游方式,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游山玩水、觀光賞景,更重要的是在追求一種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感覺,通過旅游的方式,來達到增長知識、放松心情、強健身體、休閑娛樂等多種目的。體育旅游作為在我國剛剛興起的旅游項目,通過體育活動本身的主體自選性、活動的多樣性等,提高廣大游客的參與性,從而滿足了旅游者的各種目的,也滿足了當代人們的新的旅游要求,這是其他的旅游方式所不具備的,是體育旅游的獨特之處,這也成為體育旅游逐漸吸引游客,逐漸走入人民群眾生活的重要因素。
從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趨勢來看,當前的體育發展更加注重的是娛樂性、休閑性、健康性和放松性,同時也更加注重滿足各種各樣的主體的實際需求。人們對體育活動的追求也不再是競技性和觀賞性,而更加強調的是參與性,這也成為體育活動發展成為體育旅游項目的重要原因。從新的發展形式上看,我國的體育事業必須完成兩個方面的轉變,其一是由體育單一地為政治服務,轉變為體育不僅要服務于政治,也要服務于人民群眾;其二是由單獨強調體育的競技性,轉變為既要強調競技性,又強調人民群眾的日常參與性。通過以上兩個方面的轉變,才能使體育項目融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融入到旅游事業中,通過體育旅游引導人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可以說,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也將成為新世界中國體育發展的新時尚。
在1995年國務院頒布了5天工作日的規定,雙休日成為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有效時間。在1999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新的節假日放假時間安排的規定,節假日為人們提供了充足的參與體育旅游活動的時間,也掀起了我國的旅游浪潮,從而對我國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在2007年12月國務院頒布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改變了社會民眾的休閑旅游的時間,人們增加了短途體育旅游的需求,實現了從“五一、十一黃金周”向“普通的雙休日”過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體育旅游的普及度。另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假日,增加了人們參與到民俗體育旅游的項目中,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播,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
總之,體育旅游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旅游業不斷發展和提高的一個重要因素。相關研究人員要認真分析我國當前旅游業發展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促進體育旅游產業化發展。在提高旅游者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時,也有效促使我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1]李天元,陳家剛.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及營銷[J].旅游科學,2006(6).
[2]于素梅.中國體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