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十年來我國初步形成了新的區域發展格局:“西部提速,東北攻堅,東部保持,東西互動,拉動中部”的格局,這是國家統籌區域發展,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之路,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意義深遠。
“我們歷來是主張兩條腿走路的,現在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這是走不快的。”中國社會學會原會長陸學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說的“長腿”指的是“經濟”,“短腿”指的是“社會”。
根據世界發展進程的規律,在人均GDP處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往往對應著社會矛盾最為嚴重的時期。用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常說的話來概括,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
如何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關鍵是從當前最為突出的主要矛盾入手。
第一,從根本上講,解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長短腿”問題,要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擴大對社會發展方面的投入,改變目前政府投資偏重于經濟建設而對社會事業偏少的格局。積極向科技、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領域傾斜,向生態環境保護傾斜。
第二,國家這只“有形的手”必須發揮作用,從加強稅收等方面的“二次調節”,解決地區之間和個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培育合理的現代社會階層結構應該成為今后社會制度安排和政策選擇的核心。
歷史經驗表明,在社會中間階層規模大的社會,社會資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較合理,分配差距比較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一般都不會很大,這樣的社會最穩定、最可持續發展。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之中,社會階層結構也在不斷地變遷。目前還有近50%的農村人口以務農為主。與此同時,我國社會中間階層規模較小。
第三,建立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的制度設置。從近期看,社會政策創新的可操作方向是合理地配置公共資源。而其中最為有效的操作平臺,是建立公正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的制度,制定提高普通社會成員尤其是困難群體的競爭能力和技能教育的培訓政策。教育是促進經濟增長、矯正各種不公平的起碼條件,是保證社會的機會相對公平的最重要的制度設置。
第四,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創新社會管理。為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還要注意全面構建現代化的社會管理體系,積極構建“中國社會穩定預警系統”。社會穩定預警系統,就是要科學、定量、實時地診斷、監測并預警社會穩定的總體態勢。這個系統之于社會的作用是什么呢?形象地說,就是在沒有“起火”之前,通過一系列指標的監測,發出警示;而現有的系統像消防隊一樣,必須等“起火”了才能出場。
第五,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減輕就業壓力。就業是民生之本,經濟和社會要協調發展,必須高度重視就業問題。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認為,這有賴于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為此要正確認識勞動密集型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之間的關系。真正化解就業問題,除了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還須進一步改善就業環境和采取適當的政策支持。
十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充分認識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意義,經過努力,我國的經濟社會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科學發展觀中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為何如此強調?牛文元為我們細解原因:
一是中國生態環境的先天脆弱性。其脆弱性,明顯超出全球平均狀況:國土面積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風影響、33%是干旱或荒漠地區……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背后一個殘酷的現實是:55%的國土面積不適宜人類生活和生產。

山東鄒平縣碼頭鎮村民在新農合醫藥費報銷處報銷。
二是中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日益成為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我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其中110個嚴重缺水。我國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人均儲量分別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是我國這2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浪費大、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人與自然的矛盾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愈來愈面臨資源瓶頸和環境容量的嚴重制約!
只有徹底改變各級領導干部傳統的唯GDP高速增長的發展觀,中國經濟社會才能完全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道路,各級領導干部只有樹立“綠色GDP”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
“領導干部的政績觀與發展觀是密切相連的。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反之亦然。”中央黨校教授梁妍慧說。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干部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誤區,把“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率是硬道理”,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在這種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片面的政績觀。很多地方,上級對下級的考核指標,主要以GDP為主,甚至成為領導干部升遷去留的唯一標準。
什么是正確的政績觀?賀國強在任中組部部長時就從五個方面回答了這個問題: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政績觀的靈魂和指南;要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要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創造政績的重要內容;要把重實干、求實效作為實現政績的重要途徑;要把黨和人民的需求作為評價政績的重要尺度。
從資源、環境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我國現在必須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摒棄傳統觀念,必須完善核算體系,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加快體制創新,強化企業管理,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國民素質。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雷明教授認為,從技術層面上看,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于三個方面:一是資源消耗增長過快;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過低;三是資源再生化率不高。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指出,我國必須加大資源的循環利用,走循環經濟之路。他說: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循環經濟則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與傳統經濟模式相比,循環經濟要求按照生態規律組織整個生產、消費和廢物處理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生態經濟。
潘岳強調,政府必須通過“綠色控制”,從追求單純的經濟增長到追求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將環境文化的理念從單純的自然環境保護擴展到教育、科技、企業經營及廢物處理等諸多環節之中。
接受采訪的專家們倡議,必須排除干擾,用“綠色核算體系”來重新審視和把握經濟發展的路徑。
牛文元教授指出,在評估成本與資本時,國民經濟核算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稀缺性,而這已經危及到維持經濟發展。此外,由污染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以及對人類健康和財富的影響,甚至用來維持環境質量的費用,也被當做國民收入、社會財富的增加來加以核算,而實際上這些費用只應當作為社會的維持成本。
這些缺陷使傳統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僅無法衡量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導致的經濟損失,相反還助長了一些部門和地區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可以肯定的是,以前GDP數字里有相當一部分是靠犧牲后代的機會來獲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學的發展觀去衡量和評價,不但不是業績,反而是一種破壞。我們要加快發展、加速發展,但不能盲目發展。”牛文元說。
各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不可能持續。建立綠色核算體系和綠色GDP核算與數據發布制度已勢在必行。我們相信,綠色核算體系的建立將對我國國民財富的積累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三贏”目標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溫家寶總理提到東西差距問題時說過一個數字,即中國沿海五六個省市GDP的總值占到了全國的50%以上。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地區差距由此可見一斑。
十年來,中央全面貫徹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地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繼續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實現現代化,實行東西互動,帶動中部發展已成為我們的基本國策。目前我國新的區域發展格局形成,即:西部提速,東北攻堅,東部保持,東西互動,拉動中部,而統籌區域發展,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的意義則是不言而喻的。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中國地區經濟分析系列課題組”的專家也對協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出過對策建議。第一,要淡化行政區劃色彩,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域界限,本著“互惠互利、優勢互補、結構優化、效益優先”的原則聯合起來,推動城市間、地區間的規劃聯動、產業聯動、市場聯動、交通聯動和政策法規聯動,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
第二,做好大區域發展規劃。2003年以來,特別是在長三角和珠三角,有關區域經濟整合的會議頻頻召開,相關的政策和措施陸續出臺并付諸實施。因此,對中央政府而言,應及早考慮跨行政條塊的一體化的區域經濟、大都市圈怎樣才能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調控好的問題,考慮長三角和珠三角這兩大區域中的交通系統、信息網絡、金融監管、司法體系和環境保護等,如何配置得更為合理,做到未雨綢繆。
第三,要理順資源價格體系。現在我國區域間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換的主要阻力有兩個:一是自然資源產品相對低價、工業制成品相對高價的不等價交換,二是地區分割和地區封鎖。因此,協調區域市場需要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理順資源價格體系,提高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程度。
此外,對不發達地區給予政策支持、加強不發達地區的智力培育也是國家必須做的。國家要在各地區發展的著重點上集中投入資金、引入技術,培植主導產業部門,使之真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注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兼顧。在經濟領域內部,在各個產業、行業間,同樣存在著如何協調發展、統籌兼顧的問題。
促進行業和產業的協調發展,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應該看到,我們現在所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于西方國家傳統的工業化道路。中國在發展工業化的同時,信息化的發展也很迅猛,要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新路子。有關產業和行業在合理布局、協調發展的同時,還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我國正處于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關鍵時期。由于人口眾多,經濟總量和規模增長很快,很多產業的產能水平大大超過了西方發達國家。
我們必須深刻地意識到,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大背景下,我們絕不能關起門來“自拉自唱”,搞小而全的行業體系、產業布局,更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投資,走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老路。
科學發展就是要自覺地把我國的各個行業納入區域、國內乃至國際行業分工協作體系之中,找準位置,合理布局,發揮好比較優勢。同時,我們還要選擇錯位競爭的路徑,發展特色化的產業,實行差別化的產業選擇和產品定位策略,揚長避短,謀求競爭優勢。還要運用非均衡發展規律,促進優勢產業和地區率先發展。既要充分調動各地加快發展的創造性、積極性,更要從實際出發,大力引導生產要素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并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產業、區域流動和集聚,進而帶動我國產業更加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