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農業大省,歷史悠久,地域生態各異,農產品資源豐富,農耕文化厚重,長期以來孕育了一大批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和品牌打造,全面推進“質量興川”戰略,全省農業部門狠抓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主的農業區域品牌建設,重點打造六大區域,調整發展10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四川農業區域品牌價值,取得了顯著成效。
1.品牌農產品數量增長迅速,初具規模 近3年,四川省新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69個,相當于過去10年區域品牌登記保護的總數。同時,“三品”認證數量逐年遞增,全省累計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430個、綠色食品972個、有機食品389個。四川品牌農產品數量已初具規模。
2.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品質穩定 在歷年的農業部抽檢和省級抽檢中,四川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都保持在99%以上,符合了四川品牌農產品優質安全的雙重象征。
3.品牌農產品區域特色突出,效益顯著 四川圍繞全省區域特色,發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農業區域品牌,把地理標志的資源優勢轉變為品牌知識產權優勢參與市場競爭。目前,已經形成了以“四川泡菜”為代表的省級區域品牌和“六大重點區域”的特色品牌。
(1)大涼山區域 包括涼山、攀枝花2個市州。該區域走特色品牌發展路線,重點打造早市枇杷、晚熟芒果、清甜香烤煙、馬鈴薯、蠶桑、苦蕎麥等特色農產品品牌。2009年“涼山馬鈴薯”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后,全州馬鈴薯種植面積203萬畝,產量317萬t,收入8億元,與上年同比增長23.08%。
(2)川藏高原區域 包括甘孜、阿壩2個州。該區域走生態品牌發展路線,重點打造甜櫻桃、釀酒葡萄、中藏藥材、青稞、花椒等原生態農產品品牌。“汶川甜櫻桃”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打造,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迅速提升,銷量突破100萬kg,總收入比地震前增加200%,產品供不應求。甜櫻桃種植大戶收入過百萬,為汶川農業的災后重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3)大巴山區域 包括巴中、廣元、達州3個市。該區域走綠色品牌發展路線,重點打造富硒茶、苧麻、馬鈴薯、食用菌等綠色農產品品牌。大巴山地區利用其特有的土壤富硒資源,積極打響富硒系列品牌產品,尤以“萬源富硒茶”出眾,形成了種茶、制茶、賣茶、茶旅游、茶包裝、茶食品產業一條龍,當地已建設成為全國綠茶優勢區和川東北富硒茶核心基地與產銷基地。
(4)金沙江流域 包括瀘州、宜賓2個市。該區域走文化品牌發展路線,重點打造了早茶、桂圓、高粱、荔枝、煙葉等人文底蘊厚重的農產品品牌。區域內“宜賓早茶”品牌的成功打造,促進了川南早茶的產業發展。2010年,宜賓種植早茶18.9萬畝,產量6000t,產值6億元。同時,整合茶葉加工企業(業主)875個,授予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使用權企業10余家,初步形成了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標識、統一監管的茶葉產業集群。
(5)川中丘陵區域 包括廣安、內江、資陽、遂寧、自貢、南充6個市。該區域重點打造再生稻、蔬菜、水果等大宗優質農產品品牌。區域內的“富順再生稻”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成為全國第一例再生稻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
(6)成都平原區域 包括成都、綿陽、樂山、德陽、眉山、雅安6個市。該區域重點打造中高檔優質稻、專用小麥、雙低油菜、茶葉、蔬菜等科技農產品品牌。成都平原利用其自然環境優勢,成功打響彭州“大地菜”品牌(即露地生產的安全、優質、營養的蔬菜),年生產200多個蔬菜品種,并將成為繼山東壽光之后的全國第二大蔬菜產地交易中心。
1.加強組織領導,制定發展規劃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區域品牌建設工作,將其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目標任務納入了四川省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兩年時間里,省委、省政府領導多次對以農產品地理標志為主的區域品牌建設成效給予批示;省財政將省級農產品地理標志專項工作經費納入預算;大多數地方政府制定了相應的激勵政策,申報成功1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獎勵資金在5~20萬元不等,申報“三品”認證給予5000~20000元的補貼。攀枝花市政府對品牌建設的獎勵資金最高,達到50萬元。同時,四川省農業廳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快農業區域品牌建設的意見》和《四川省農業品牌發展“十二五”規劃》,針對全省品牌建設的地區,整合農業項目資金,將相關政策和資金予以傾斜,使品牌發展環境得到優化,提高了產品申報積極性,促進了產業的后續發展。
2.完善管理程序,強化科技支撐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在組建工作機構、落實專職人員的同時,及時制定了配套的工作制度,如《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評審辦法》、《四川省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實施細則》、《四川省“三品一標”登記認證培訓材料》等,保證了申報各個環節皆有規可依。同時,建立了“四川十大產業創新團隊”,開展農業區域品牌研發與論證工作;成立全省農產品地理標志“專家評審委員會”,建立“專家庫”,申報過程實行專家全程指導,不僅申報材料科學規范,也給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還依托現有培訓項目,加強對鄉鎮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和產業大戶在農業知識產權、品牌創建和先進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宣傳和培訓,增強其品牌創建和保護意識,提高其生產能力。
3.大力推行標準化,保障質量安全
全省各級農業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以標準規范生產、以標志保證質量。一是對申報的產品進行省級地方標準的完善,如已制定《四川泡菜》、《四川泡菜生產規范》。目前,正逐步將地理標志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轉化為省級農業地方標準,使地理標志產品的生產和質量管理更加規范化。二是積極推行“區域品牌+企業(專合社、協會)+農戶”的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將分散的農戶以區域品牌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通道連接到市場,使農戶可以分享全鏈條利益,企業品牌可以共享區域品牌價值,促進產業規模擴大。三是嚴格執行生產技術規范。品牌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要求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切實做到“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四是加快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全省已累計認定“三品”生產基地6564萬畝,創建部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3個、園藝作物標準園44個、無公害農產品創建縣12個,標準化示范帶動能力不斷提高,并促進產品質量的穩步提升。各類監測結果表明,各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基地)產品和“三品一標”的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均在99%以上。
1.關于品牌發展環境 農業品牌發展環境直接決定著品牌建設的快慢、好壞,政府的重視程度、社會氛圍等等都直接影響著農業品牌建設這個大工程。不難發現,在地方政府政策、資金、人才投入大的地區,農業品牌發展速度都較快,產業實力也較強,各級政府在統籌管理品牌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社會氛圍的營造對品牌發展也有顯著影響,搭建好的宣傳平臺,做好宣傳營銷策劃,有利于品牌快速地擴大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因此,建議各地方政府將品牌發展和管理納入本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給予保障,加大宣傳,加強管理;農業主管部門應進一步發揮行業優勢,加快對地方名特優產品的登記認證速度,切實履行起品牌產品的監管職責,維護品牌產品的公信力。

2.關于品牌建設主體 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行業協會是當前農業品牌經營的主體和核心,要建設大品牌,首先要強化品牌建設主體。一要增強主體實力。通過政策扶持、項目帶動、招商引資等,重點培育有較強開發加工能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企業、協會或合作社;二要加強資本運營。通過銀行貸款,職工或社會資金入股,農戶土地入股等多方式籌措資金,擴大生產規模,開發適宜社會需求的新產品,延長產業鏈。
3.關于品牌建設基礎 培育、創建一個響亮扎實的農業品牌不僅需要政府支持和建設主體自身努力,還需要有規范的生產經營、嚴謹的監督管理和完善的品牌服務。一要推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完善標準體系,保障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有標可依;通過培訓、推廣使農戶懂標準、用標準;通過示范基地建設,擴大示范效應,全面推進標準化進程。二要強化監督管理。包括生產環境的監測、認定,產品品質及包裝標識的監督檢查,生產主體的自律性管理,產地準出及追溯體系的建設完善等等,保障農業品牌的質量和信譽。三要完善品牌服務,充分發揮品牌評估、品牌推介、人才培訓、技術服務、融資擔保、信息咨詢、法律服務等中介組織作用;加強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配套建設配送、產后存儲、冷鏈物流等設施設備;健全農產品市場營銷工作機構,加強農產品營銷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營銷大戶和農村經紀人隊伍等。
農業品牌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爭取和利用好各種社會力量,形成“政府推動、企業主動、市場拉動”的良性互動格局,共同促進農業品牌的培育、發展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