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宇 (浙江湖州市中心醫院 313000)
為了識別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形態,臨床上已有不少的染色方法,大多為活體染色,對干片染色的研究較少。活體染色的缺點是不能在油鏡下觀察,而干片染色通過加予尿沉渣等量的健康人血清,可使細胞的形態保持完整,清晰可辨,尤其是紅細胞的形態變化在油鏡下更好辨認。劉氏快速染液A、B液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主要對全血細胞染色進行形態分類,優點是操作快速,效果優于瑞氏染液,清晰可辨。本文探討劉氏尿沉渣染色與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診斷腎小球與非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及特異性比較,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本院115例住院患者的血尿標本。其中經腎活檢確診為腎小球性疾病52例,包括慢性腎炎17例(32.7%),腎病綜合征15例(28.8%),紫癜性腎炎8例(15.4%),急性腎炎、狼瘡性腎炎各6例(各11.5%);經B超、靜脈腎盂造影、膀胱鏡和CT等檢查確診為非腎小球性疾病63例,包括尿路感染40例(63.5%),輸尿管結石15例(23.8%),腎結石8例(12.7%)。
1.2 儀器與試劑 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質控液為日本Sysmex公司產品。劉氏染色液A、B液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
1.3 方法 標本留取:用一次性尿杯收取患者新鮮清潔的中段尿,分裝于兩試管內,每試管10ml尿液。一管用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中檢測,另一管經劉氏染色在油鏡下計數紅細胞各形態比例。尿液標本收集后在2小時內檢測完成。
1.3.1 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檢測 儀器檢測前用進口配套質控物進行室內質控質量控制,質控結果在控后再進行檢測。記錄尿70%紅細胞前向散射光強度(RBCP70Fsc)、尿紅細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寬度(RBC-Fsc-DW)。
1.3.2 尿沉渣染色在油鏡下計數分類 將10ml尿液在離心機中以離心力400g離心5分鐘,留取尿沉渣0.2ml,加0.2ml健康人血清,混勻。取混勻的沉渣懸液1小滴涂片,沉渣中有形成分較多時推薄片,反之推厚片。自然干燥后,按血涂片的方法進行劉氏快速染液A、B的染色,1分鐘后沖掉染液、晾干,在油鏡下計數200個紅細胞,進行形態分類。
1.4 判斷標準 根據參考標準,UF-1000i將紅細胞分為3種情況。①非均一性紅細胞:RBC-P70Fsc<70ch且RBC-Fsc-DW>或<50ch即為非均一性血尿。②均一性紅細胞:RBC-P70Fsc>100ch且RBC-Fsc-DW<50ch即為均一性血尿[1]。③混合性:RBC-P70Fsc>100ch且RBC-Fsc-DW>50ch;RBC-P70Fsc為70~100ch且RBC-Fsc-DW>或<50ch,這兩種情況均視為混合性血尿。
尿沉渣染色后油鏡下計數200個紅細胞(當紅細胞數>8000/ml時),進行分類判定:①外形為雙凹圓盤狀、大小正常的紅細胞>70%,為均一性血尿;②大小不等,外形不規則,呈棘形、偽足形、面包圈樣、靶細胞形等異常紅細胞>70%,且形態常出現兩種以上為非均一性血尿;③均一性與非均一性紅細胞各占50%左右為混合性血尿。混合性血尿中依據哪種紅細胞超過50%分為以均一性紅細胞為主或以非均一性紅細胞為主兩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兩種尿沉渣檢測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繪制ROC曲線,計算ROC曲線下的面積。
以非均一性紅細胞作為診斷腎小球性血尿的依據,腎小球性血尿中非均一性紅細胞檢出率為敏感度,非腎小球性血尿中均一性紅細胞檢出率為特異度。由表1可見,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敏感度為80.8%,特異度為85.7%,計算ROC曲線下面積為0.832;劉氏尿沉渣染色法敏感度為90.4%,特異度為88.9%,其ROC曲線下面積為0.896。提示,兩種方法用于診斷血尿來源均有顯著意義。二者曲線下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2,P>0.05)。
52例腎小球性血尿中,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檢出10例混合性紅細胞,其中6例經劉氏尿沉渣染色分類判斷為非均一性紅細胞,兩種方法總檢出率為92.3%(48/52);6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中,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檢出9例混合性紅細胞,其中4例經劉氏尿沉渣染色分類判斷為均一性紅細胞,兩種方法總檢出率為92.1%(58/63)。

表1 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與劉氏尿沉渣染色法結果比較 [例(%)]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引起尿液紅細胞形態改變的主要原因為紅細胞通過病變的腎小球濾膜時,受到物理機械損傷及紅細胞在腎小管中受不同滲透壓、pH、尿酶、尿素等化學因素的影響。均一性紅細胞血尿與腎活檢的診斷符合率達92.6%,非均一性紅細胞血尿與腎活檢的診斷符合率可達96.7%[2]。因此,在無創傷情況下,通過對尿液中紅細胞形態及數量的檢測,可以初步判斷血尿的來源。
本文結果顯示,劉氏尿沉渣染色法的敏感性、特異性與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相近,而后者是近期最新投入使用的流式尿有形成分分析儀,能對尿液中紅細胞進行客觀分析,使分析結果快速、可靠,對血尿來源具有一定的初篩作用。但當尿液中草酸鈣結晶、酵母樣細胞、白色念珠菌、精子及其他細菌、白細胞達到一定數量,會影響對紅細胞數量的檢測和形態的鑒別[3]。劉氏尿沉渣染色法雖然無法運用到大批量的標本檢測中,但相對活體染色法,不僅簡便快速,而且在油鏡下更加明顯直觀的觀察紅細胞形態,便于檢驗員準確快速分類。此外,它還可進行白細胞的分類研究,對于臨床上診斷腎炎、腎病的類型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本文結果還顯示,當UF-1000i尿有形成分分析儀結果為混合性血尿時,運用劉氏尿沉渣染色法可進一步進行分類,在腎小球性血尿中檢出率為92.3%,在非腎小球性血尿中檢出率達92.1%,兩者聯合檢測可以明顯提高檢測的準確度。
另外,紅細胞形態也受理化因素、臨床因素的影響,如在低滲尿中可見影紅細胞,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及溶血性尿毒癥患者中可見破碎紅細胞等[4]。因此,在判斷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時,除結合以上兩種方法外,還要全面考慮尿液的pH值、尿比重及臨床癥狀等,以排除尿液理化自身的干擾。
綜上所述,劉氏尿沉渣染色法與UF-1000i有形成分分析儀鑒別血尿來源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相近,兩者聯合檢測可以提高檢驗質量和工作效率。在基層醫院,快速、簡便、準確的劉氏尿沉渣染色法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1]張倩春,李亞鵬.UF-1000i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中紅細胞形態的臨床意義[J].臨床醫學,2009,29(7):75-77.
[2]熊立凡,李樹仁.臨床檢驗基礎[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4.
[3]張娟安,胡友明,李冰青.UF-1000i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測定紅細胞的應用評價[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0):7379-7380.
[4]張云虎,齊樹兵,張衛云,等.尿液沉渣實錄彩色圖譜[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