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滟
2012年2 月,湘鄂贛三省在武漢簽訂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也意味著此前學界熱議的“中三角”戰略由地方政府率先發動。“中部金三角是指由中部地區地理位置接近的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共同組成的一個經濟區域。”從國家層面來看,中三角崛起不僅有利于發揮中部地區承東啟西的紐帶作用,促進國家整體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可能成為全球后金融危機時代牽動中國經濟穩、快、好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三角具有很好的發展基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工業基礎優勢和科技教育優勢明顯,在此前中部崛起戰略實施過程中獲得了較大發展。然而,中三角人均生產總值仍然遠遠低于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城市群的水平。2010年,工業化率只有44.1%,僅與全國各地區平均水平持平;除武漢城市圈外,其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國水平,更遠低于其他三大城市群的水平。另外,當前的全球面臨的金融、能源、環境三重危機也給中三角未來發展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社會、環境背景下,中三角不應該也沒可能再去復制珠三角、長三角等城市群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導向的產業發展戰略和浪費資源能源、破壞污染環境粗放型城市擴張方式,而應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高碳”經濟增長模式束縛,探索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道路,實現綠色崛起。與此同時,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是“兩型社會”試驗區,環鄱陽湖城市群為國家級生態經濟區。中三角實現綠色崛起不僅是中部地區在內外部因素影響下的自我選擇,也是當前國家對長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示范全國其他城市群的戰略要求。因此,本文在參考學界研究成果基礎上,在中三角城市群系統內主要城市的經濟能級評定中引入相關綠色指標和排放指標,構建綠色經濟能級指數和環境污染能級指數,從可持續角度來評價其經濟發展狀態;并且對中三角各主要城市間的經濟聯系和隸屬度進行了測算;據此,本文對中三角綠色崛起的可行路徑進行了探討。
本文所研究的“中三角”即“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以武漢、長沙、南昌三個已經形成的中心城市為核心,以武漢城市圈為重要輻射極,聯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等中部經濟發達地區,以浙贛線、長江中游交通走廊為主軸,呼應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國家規劃重點地區和全國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中三角”涵蓋整個長江中游,跨三省,越兩湖,國土面積達20.53萬平方公里,人口總量近9000萬。其中,地級及以上城市為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常德、益陽、婁底、南昌、九江、上饒、鷹潭、景德鎮、撫州。
因本文主要考察的是當前中三角城市群內地級市的空間經濟聯系、等級狀況,因此采用截面數據,來源為《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1》和2011年的《湖北統計年鑒》、《湖南統計年鑒》和《江西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
1.2.1 城市經濟能級
城市群系統中的城市除了按行政級別可以進行高低劃分外,還可以從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影響力來劃分。總體思路是先選擇一些體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依次計算各主要指標的城市中心職能強度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Xi為影響城市經濟發展的某一指標(這里僅指其中一個指標),Kx為該指標的城市中心職能強度,i為研究區域中不同的城市,n為城市總數量。最終要得到的城市經濟能級KE是所有指標的城市中心只能強度指數的均值或加權平均值,考慮到城市經濟等級指標選擇的非固定性和無前期指標權重研究作為基礎依據,本文假定所選指標的權重相同。所以將各指標的城市中心職能強度指數的平均值作為城市經濟等級的KE得分值。
1.2.2 城市間經濟聯系
對于中三角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強度,本文運用區域經濟學中的引力模型進行測度,用以反應城市群各級中心城市對周圍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及城市經濟網絡和城市網絡的發育狀況,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為城市i和城市 j之間的經濟聯系度,Pi和Pj分別為兩個城市的人口數量(單位為萬人),Vi和Vj分別為兩城市的地方生產總值(單位為億元),Dij為兩城市間交通距離(單位為公里)。距離的測算是通過百度地圖“測距”工具計算市中心與市中心間的最短公路距離所得。
1.2.3 城市經濟隸屬度
城市間經濟聯系的強度反映的是城市的相互作用力大小,卻無法反映各城市接收城市群上級中心城市經濟輻射的強度。所以,本文用經濟隸屬度來反映各城市接收上級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強度。計算公式如下:

考察中三角城市群內地級市的能級,本文除按一般文獻考察基本經濟能級外,還加入綠色指標綜合得出了綠色經濟能級,并根據排放指標計算了環境污染能級指數。其中,基本經濟能級根據國內相關學者研究及城市統計年鑒數據,選取五個主要指標:城市人口總數、地方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額、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專業技術人員數。其中,城市人口總數反映人口集聚程度,地方生產總值反映整體經濟實力,固定資產投資額反映未來發展能力,當年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反映對外經濟聯系強度,專業技術人員數反映科技創新能力。此五類指標加總所得KE,本文標為KEB,表示基本經濟能級。在五類指標后再加入三個反映綠色發展的指標:綠地面積反映城市環境潔凈能力,年末實有公共汽車數量反映公共交通發展水平,三廢綜合利用產值反映城市環境治理投入。共八類指標加總所得KE,本文標為KEG,表示綠色經濟能級。然后本文另外選取了三個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煙塵排放量,加總所得KE,本文標為KEP,表示環境污染能級,該項得分越高,說明該城市的經濟發展越依賴于高排放。表1中列出了中三角城市群城市基本經濟能級指數KEB、綠色經濟能級指數KEG和環境污染能級指數KEP。
從表1我們可以分析得出:
第一,從中三角城市群總體結構特征來看,中三角類似長三角,都是一主兩副。中三角城市中武漢的傳統經濟和綠色經濟能級均遠高于其他城市,處于中三角核心地位,具有中心城市的職能作用。長沙和南昌為第二等級,處于各片區的中心地位,這一點類似長三角中上海和蘇州、杭州的關系。但中三角與長三角的城市系統總體結構的差別也十分明顯,一是武漢在中三角的地位還難以匹敵上海在長三角的地位,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有實力主導該區域的發展,而武漢若想統領中三角發展,綜合實力還需加強;二是中三角缺乏經濟能級在1—2之間的城市,三級城市地位優勢不明顯,暫時缺乏像長三角中南京、寧波、無錫這樣,具有承上啟下的中心職能城市。三級城市與二級城市間發展落差大會導致區域分化嚴重、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傳達力度受損。

表1 2010年中三角城市經濟能級
第二,從分省的原三個城市群均衡度來看,武漢城市圈呈現明顯的“一支獨大”,在排名前十二的城市中,除武漢外武漢城市圈內僅有黃石位列第八,說明盡管武漢城市圈提出和發展已有時日,但一體化成效并不顯著,其經濟發展還是靠“大武漢”單打獨斗,但武漢城市圈內其他城市經濟發展滯后,經濟等級懸殊。反觀環長株潭城市群內城市大多排名靠前,說明環長株潭城市群發展較為協調,城市間經濟聯系緊密,職能分工明確,已經形成了集聚效應和競爭合力。而環鄱陽湖城市群中,昌九一體化初見成效,但若想把一體化發展擴大到整個環鄱陽湖地區,還需拉動鷹潭等城市發展。
第三,從中三角城市群經濟增長方式來看,各城市加入綠色指標后的綠色經濟能級與基本經濟能級排序變動不大,說明說明經濟越發達,越注重可持續發展,環境治理投入也越多,但是單純從這兩個指數比較并不能看出這種關聯是“主動”還是“被動”的。結合環境污染能級指數,就很容易看出差異。身為中三角龍頭的武漢,環境污染能級指數排名也高居榜首,這充分說明了重化工集聚的武漢這些年實施的是傳統的“高排放—高增長”的高碳增長模式,城市發展也是走的“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其治理污染的選擇更多是迫于當前的資源環境壓力。而長沙和南昌的增長方式比起武漢來更為綠色;長沙的排放排名第九,綠色經濟能級排名第二,表明長沙的產業發展顯現出“中排放—高增長”特征,同為“兩型試驗區”的武漢,在對比之下,應在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上有更多作為;最令人驚喜的是南昌,在中三角區域里以較低的排放代價實現了較快增長,表明其產業開始實現“低排放—高增長”的良性循環。事實上,近年來,在綠色城市和低碳城市建設實踐中,南昌一直走在中部諸市前列,我們的分析結果證明了其在中三角城市群中的綠色影響力。
城市的發展不僅靠其內生實力的壯大,外生力量也決定著城市經濟增長和發展水平。為了全面度量中三角城市群的整體發展水平,除了考察城市對內經濟職能等級外,我們還必須對中三角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程度和各城市接受上級城市的輻射程度進行量化分析。中三角各級城市的經濟聯系度和隸屬度如表2所示。
從表2中我們分析得出:

表2 中三角城市群城市經濟聯系和經濟隸屬度
第一,長沙與南昌同屬中三角中的二級城市,但長沙與區域中心城市武漢的經濟聯系更為密切,是南昌對武漢聯系的1.79倍。不過,二級城市與中心城市的整體經濟聯系度還是很低,均不及武漢城市圈內孝感的1/6,還不到武漢城市圈中經濟聯系最少城市(鄂州)的一半。這也應證了武漢獨大的內向經濟模式,發展思維受行政省的界限約束,沒有形成如長三角城市群那樣的密集度高的跨省跨區域合作,缺乏對外部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武漢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應加強與外部城市的聯系,協同發展,加強中三角城市群中“金三角”城市間的互動,形成城市集聚效應,助推整個中三角的跨越發展。
第二,在二級城市對三級城市的輻射上,也與中心城市有著共性特征,即二級城市僅與省內城市聯系密切,沒有跨區域形成聯動發展模式。長株潭城市圈中的三級城市株洲、湘潭與長沙的經濟聯系十分密切,而隸屬度也分別達到了95%和80%,遠高于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圈中三級城市對上級城市的經濟聯系度與隸屬度。雖然城市圈內部已形成集聚效應,但一旦跨越城市圈邊界,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外圍城市與其經濟聯系迅速下降,跨省之后經濟聯系隸屬度則更是呈個位數水平。環鄱陽湖城市圈中的三級城市與二級南昌的經濟聯系隸屬度均不及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圈,經濟聯系隸屬度最高的九江也僅有44.59的經濟聯系和56%的隸屬度。這說明環鄱陽湖城市圈整體實力還有待提高,二級城市自身經濟實力暫時較弱,對下級城市輻射能力有限。而中三角中三級城市對下級城市的輻射程度均十分低。
第三,綜合經濟聯系度和隸屬度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三角城市群內的三個城市圈猶如“各自為政”的小團體,城市發展僅著眼于小區域而沒有放眼整個中三角,因而城市發展普遍緩慢。中三角應當借鑒長三角的發展模式,突破地域省界的束縛,構建統一平臺,協調統籌區域規劃,加強區域分工與合作,形成中三角城市群的聚集效應,推動整個區域的跨越式大發展。
從中部崛起到中三角綠色崛起,是發展理念的重大突破,是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空間從行政區劃版圖到經濟地理版圖的轉換,是區域發展道路從高碳向低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轉換。中三角低碳化發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精神,也符合當今世界高效節約的發展趨勢,是世界各國和地區所追求的綠色發展方式。低碳經濟不能單純理解為節能減排,低碳經濟不僅是增長方式和發展道路的全新變革,還是區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對于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而言,綠色崛起戰略充分考慮到經濟落后地區相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的現實劣勢和后發優勢,注重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避免重蹈發達地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通過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全面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彎道超越。
低碳工業化和低碳城市化是中三角綠色崛起的實現途徑。“低碳工業化”是指國民經濟的基要生產函數(生產要素的組織方式)實現從“高碳”向“低碳”連續突破性變化,低碳的生產方式和低碳產業逐漸替代高碳的生產方式和高碳產業的過程,最終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過程擺脫化石能源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束縛。 低碳城市化實際上是低碳經濟理念在城市化過程中的應用,即在農村經濟轉化為城市生產的過程中,通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和減少高碳化石能源的使用,實施綠色交通、綠色建筑,提倡居民綠色消費、低碳生活,從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中三角各城市應緊密合作,在推進低碳綠色發展的過程中,相互借鑒,交流經驗,進行優勢互補。從本文中對中三角城市的經濟聯系度分析可以看出,中三角城市之間的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三省各中心城市還應強化其經濟聯系,突破現有行政區劃束縛。中三角各城市都具有相應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在低碳綠色發展過程中,可以整合區域內的資源,打造橫向交流平臺,各城市與區域都有自身的低碳發展技術,低碳發展經驗與低碳發展模式,在此方面的科研機構、人才、技術與設備都可以相互交流、借鑒與合作,在區域內形成中三角低碳城市化與工業化。中三角區域城市的綠色崛起不必也不可能只依靠自身的探索與發展,更多是要加強區域內合作,形成更大范圍與更加合理的分工,在中三角區域內形成資源、技術與人才的整合,進行優勢互補,共同促進,從而在低碳綠色發展過程中有更大的突破與更快的發展,最終實現中三角的綠色崛起。
[1] 孫志剛.城市功能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2] 張旭亮,寧越敏.長三角城市群城市經濟聯系及國際化空間發展戰略[J].經濟地理,2011(3).
[3] 范建偉,劉皇,李超.廣州與珠三角空間經濟聯系及一體化路徑啟示[J].中國外資,2012,(1).
[4] 趙全超,汪波,王舉穎.環渤海經濟圈城市群能級梯度分布結構與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5] 顏俊,韋云波.武漢城市圈城市經濟聯系測度及空間發展方向研究[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0,(1).
[6] 陳群元,宋玉祥.基于城市流視角的環長株潭城市群空間聯系分析[J].經濟地理.2011,(11).
[7]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8] 陳存友,湯建中.大都市區域經濟整合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