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灝,全繼業
(1.中南大學統計系,湖南長沙410075;2.寧波市科學技術局,浙江寧波315010)
2008年和2009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分別是4.43億噸和6.33億噸,分別占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51.75%和71.1%,年增幅達43%。中國支撐著世界鐵礦石市場,但缺乏鐵礦石貿易定價影響力,我國鐵礦石年均到岸價格從2002年的24.83美元/噸升至2008年的136.47美元/噸。特別是2008年在達成漲價65%協議后,澳大利亞又破例對出口我國的鐵礦石額外加價20%,到岸價漲至8月的154.4美元/噸。2010年我國進口鐵礦石6.19億噸,進口額789億美元,年均價格同比漲幅60.5%。面對這樣不公正的市場,我國無可奈何、被動接受。這不僅直接造成我國重大貿易利益的流失,而且間接侵蝕著我國的國際尊嚴。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后,鐵礦石價格急轉直下,我國進口到岸價格降至2009年6月的68.1美元/噸。但是,我國逐月遞增的進口需求,不僅阻止了這一價格跌勢,而且振奮了鐵礦石市場,導致價格協談再次陷入困局。2010年3月16日鐵礦石供給巨頭拋出了漲價90%和季度定價的方案,我國既焦急又無奈。在鐵礦石采礦成本約為10美元/噸、平均離岸成本約為20美元/噸①有關鐵礦石采礦成本,在文獻[4]第123-125頁中有比較詳細的數據;我國礦業網上也可得到一些數據,如《鐵礦石生產成本分析》,www.chinamining.com.cn/news/listnews.asp;根據巴西Salinas原股東VNN提供的財務顧問資料,2009年63.5%礦精粉離岸成本價估計為每噸19.66美元,http://www.niwota.com/submsg/7557095。的情況下,供給方為何有如此高的價格預期?鐵礦石貿易價格是純粹市場問題嗎?價格是否被人為扭曲了?是被誰扭曲的?我國缺乏定價權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諸此類的問題關系我國重大貿易利益,值得進行專門深入研究。
鐵礦石是我國的重大貿易項目,可是,檢索國內期刊論文發現,我國對鐵礦石價格規律研究不多。周建波(2009)和徐鑫(2008)探討了鐵礦石價格的影響因素,如供方壟斷、生產成本、貿易政策、議價機制、經濟增長、鋼鐵產能等[1-2]。朱灝(2009,2010)采用價格趨勢預測與競爭分析相結合的方法論證了鐵礦石價格波動的周期性,估測2009年我國鐵礦石進口現價可落入[44.3,73.7]美元/噸,事后驗證了預測的準確性[3-5]②2009年到岸進口均價為79.4美元/噸,6月份均價為68美元/噸。2008年論文中明示,2009年的現價將高出預測價格范圍,高出的原因不是鐵礦石市場機制,而是我國不符合市場規律的經營和內部不合作機制。。褚永(2008)假定國際鐵礦石市場是完全競爭的,把資源稀缺性成本附加到供給函數中,論證了漲價的必然性;再通過未來替代成本折現的思路確定鐵礦石價格,推知鐵礦石價格上漲以市場利率為上界[6]。該文研究思路新穎,遺憾的是其假設和結論都偏離實際太遠。姚蔚(2005)從抑制鐵礦石漲價的不利條件,推斷我國鋼鐵業升級轉型的戰略機遇,提出國內聯手抗衡鐵礦石漲價的對策[7]。王建軍(2007)的基本構思也是整合鋼鐵業,提高集中程度,以形成鐵礦石需求合力,增強鐵礦石價格談判的籌碼[8]。鋼鐵業從分散轉向集中,改變的是我國鐵礦石總需求的形式,卻改變不了總需求本身,因此筆者懷疑這種調控方式的實質性作用。
筆者認為,造成我國定價權缺失或許有各國利益差異牽制、國際商業間諜擾亂和內奸利益出賣等諸多原因。不過,鐵礦石貿易終究是市場行為,市場狀態特征和驅動力是更加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市場狀態特征和驅動力又取決于鐵礦石的采礦生產、煉鋼生產和鐵礦石經營,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等,Micheal Porter的產業競爭理論適宜于分析之。基于這樣的認識,本文試圖通過研究鐵礦石的經營條件、供需競爭關系、市場狀態和價格規律等,以找出或創造有利市場條件的方式,為鐵礦石價格調控提供思路和策略。
鐵礦石的基本用途是冶煉鋼鐵,鐵礦業及其相關產業間的關系可以按照Porter產業競爭理論表示如圖1(出版圖見文獻[4],108)。圖1中替代品生產商對鐵礦業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鐵礦業的入侵者主要是鋼鐵生產商,鐵礦勘探業主要也受鋼鐵業發展的影響,因此,圖1中主導性競爭關系取決于鋼鐵業和鐵礦業。

圖1 驅動鐵礦業競爭的五大力量

圖2 1975-2010年間鐵礦石價格周期示意圖
鐵礦石價位水平通常為數十美元/噸,而滯港堆存費為0.40元/噸·日。可見,鐵礦石隨時間增值額通常補償不了長期庫存費用,轉手交易差價是主要獲利途徑。因此,只要價格適宜,鐵礦山就會開采和出售。
文獻[3]統計實證了鐵礦石價格周期為28年,圖2是利用文獻[4]中的價格數據繪制的。圖2中實線表示實際價格,虛線是按周期性規律的預期價格①圖2是按2000年不變價格繪制的。第i年的不變價與當年現價Pi的換算式是:^Pi=(1+r)2000-i×Pi,其中r=2.872%是根據美國統計局的名義GDP和實際GDP數據換算而得的。現價數據摘取自文獻[4]第87頁。。2003-2009年間各年份,實際價格高出預期價格的數額分別為 2.66、12.69、15.29、12.12、21.02、38.37、26.56 美元/噸,與進口量數據結合計算得:這7年我國鐵礦石進口超額支付530億美元。2010年鐵礦石價格偏高73.5美元/噸,進口期望損失450億美元。
摘取文獻[4]第84-91頁的相關內容整理后可知:不同礦種原油和鐵礦石不僅價格周期都為28年,而且兩者的相關系數為90.25%,據此可以假設各種礦產品有共同的周期。進一步研究可知,礦業周期滯后于美國經濟周期2-3年,美國經濟周期變化可以作為鐵礦石價格趨勢轉折的領先判斷依據。
鋼材價格和鐵礦石價格具有互補性。鋼鐵企業收購鐵礦山有利于穩定原料供給,提高經營的可靠性。在28年的鐵礦石價格周期中,價位低于平均價格的時間為16年,故與下游鋼鐵企業結盟,也有益于增強鐵礦山市場穩定性和可靠性。總之,鐵礦業結盟鋼鐵業是礦業企業所希望的。
全球鐵礦石價格談判遵從長期協議定價模式。談判在鐵礦石供給方和需求方之間一對一進行,一旦首份協議達成,其它各方均遵從首先達成的價格,執行年度統一貿易價格。這種定價模式形式上無顯著的不公平,但是供需雙方競爭條件不同、競爭地位有異,公平市場價格實際上是很難形成的。
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大鐵礦石供給巨頭的銷售量占全球貿易總量的72% ~75%,其壟斷供給程度是很高的。同時,三大巨頭都是專業公司,收益主要來源于礦業,并且專注于礦業經營、從礦業經營中的獲利動機強烈。從主要獲利途徑看,三巨頭沒有退路,只能堅決迎戰鋼鐵業的利益競爭。
(1)分散程度高。根據國際鋼鐵協會(IISI)2009年1月22日公布的統計數據,2008年全球粗鋼總產量為13.297億噸,主要產鋼國家和地區有67個,產量200萬噸以上的鋼鐵企業有129家。我國有鋼鐵企業880家,其中產量150萬噸以上的獨立鋼鐵企業有110家①資料來源:世界級鋼鐵企業競爭力排名,www.chinamining.com.cn/news/LISTNEWS.ASP?;2008-2009年中國鋼鐵企業前110排名,http://www.99gangtie.com.cn/show.php?id=5438。。
(2)鐵礦石進口國之間利益差異顯著。例如,美國鐵礦石進出口數量持平,且高出低進,鐵礦石價格上升對美國是有利的。日本以往大量投資鐵礦石進口來源廠商,在鋼鐵業收益和海外鐵礦石開采投資收益之間形成互補效應,加上日本鋼鐵業技術水平高,鐵礦石在鋼鐵產品成本構成中比重不大,故日本對鐵礦石進口價格高低不敏感。
根據鋼鐵冶煉技術指標,煉鋼一噸需要消耗1.65噸鐵礦石。按2007年我國鐵礦石進口到岸價格88.22美元/噸計算,鋼鐵冶煉的鐵礦石成本為989.8元/噸,鋼鐵價格約為4500元/噸,鋼鐵的鐵礦石成本率為21.32%,因此,鐵礦石成本對鋼鐵經營壓力不大,我國鋼鐵業無抵制上游鐵礦石價格上漲的強大動力。與下游用鋼產業比較,鋼鐵業的寡頭壟斷地位突出、具有成本轉移的能動性。例如,我國每噸薄板的價格2004年為2700元,2005年3200元,2006年3600元,2007年4500元,2008年6月漲至8500元。鋼鐵產品漲價收益遠大于因鐵礦石漲價的成本增加,鋼鐵業不僅通過漲價轉嫁了鐵礦石成本增加,而且獲得額外的豐厚利益,使得我國鋼鐵業處于鐵礦石價格“外戰”敗北、鋼鐵銷售“內戰”補償的優越地位,根本形成不了抑制鐵礦石價格的堅定意志。政府“鐵公基”需求拉動則進一步瓦解了用鋼產業抵制鋼鐵漲價的市場力量。
在國際鐵礦石市場中,鐵礦石的供給方數量少、壟斷程度高、利益動機強烈、協調一致性好;需求方數量多、競爭程度高、利益動機不強、內部矛盾多、指向不一、相互傾覆搗亂。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根據Porter的產業競爭理論知,鐵礦石供給方具有市場競爭優勢,更有討價還價能力,有條件從鋼鐵業攫取額外的利益。此外,我國缺乏鋼鐵漲價的制衡力量,這又間接擴大了國際鐵礦業的攫取空間。
鐵礦石市場需求函數特征主要取決于煉鋼生產的特征,供給函數特征則主要取決于鐵礦的采礦生產特征。以下主要根據煉鋼生產和采礦生產的特征來推測鐵礦石市場需求和供給的函數特征。
(1)鐵礦石市場需求函數特征。一個鋼鐵廠的生產能力通常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在這個范圍內,鋼鐵生產彈性決定鐵礦石的需求彈性;超出這個范圍,鐵礦石需求剛性程度就提高了。由鋼鐵產量可以折算出對應的鐵礦石需求量,簡記之為區間數[dmin,dmax]。累加所有鋼鐵廠的產能就是社會鋼鐵產能,對應可得鐵礦石市場總需求[d,D]。

圖3 鐵礦石市場的供給特征和需求特征示意圖
由于煉鋼鐵停爐成本巨大,即使鐵礦石價格偏高,短期內也得維持連續生產的下限e。此外,由于鋼鐵生產建設期長投資大,即使鐵礦石價格低了,短期內難突破生產上限f。故鐵礦石短期實際需求量滿足 x∈[e,f]。在[e,f]范圍內,鐵礦石需求具有價格彈性。[d,D]中超出[e,f]的范圍就得煉鋼停爐或者超設計發揮,短期內實現是十分困難的,故價格大幅變動也只能引起鐵礦石需求的微量改變,而呈現出價格剛性。總之,曲線D具有圖3所示的特征,鐵礦石需求在e和f處發生突變,這是曲線D的兩個拐點。
(2)鐵礦石市場供給函數特征。同理,采礦選礦的生產能力可能得到部分發揮,也可能超額發揮,與實際生產能力對應的鐵礦石供給量隨鐵礦石價格高昂而增產,隨價格低落而減產。不過,超出一定范圍,繼續增產就十分困難;過度減產將導致企業現金斷流,經營難以為繼。可見,企業的采礦選礦生產能力難以超出特定的范圍,為簡約起見,記這個范圍為一個區間數[Smin,Smax]。累加所有企業的采礦選礦生產能力就是鐵礦石社會生產能力,對應鐵礦石市場總供給[s,S]。
類似鐵礦石需求特性,從短期看,[g,h]是適宜生產組織的,鐵礦石供給具有價格彈性。[s,S]中超出[g,h]的部分,就受到了鐵礦石生產的剛性制約,產量增減都將遭遇生產技術條件的剛性制約,在g和h處發生供給突變,從而使得鐵礦石市場供給函數具有圖3中曲線S的函數特征,g和h是曲線S的拐點。
(3)鐵礦石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之間的關系。由于采礦選礦是間歇生產系統,停啟生產的成本不大,因此,與鋼鐵生產比較,采礦選礦生產能力發揮彈性較大,滿足條件:(1)f-e<h-g;(2)(f-e)/(f+e)>(h-g)/(h+g)。據此可知,市場機制對鐵礦石供給的傳導作用更強,降價時更容易引致供給各方的內部競爭,漲價時更容易引致供給各方增加生產。這一市場規律十分有利于需求方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
假設鐵礦石市場供給不變,需求增加a,圖3顯示,曲線由D(x)移至D(x-a),鐵礦石均衡價格由P0升至P1。顯然,供求均衡量變化與均衡價格變化并非處處一致,均衡量的價格彈性在有的區域是平穩變化的、在有的區域則趨于0或∞,故鐵礦石價格變化規律需要區分鐵礦石市場狀態的不同情形分別討論。分析可知,根據供給曲線拐點和需求曲線拐點,恰好就能區分出供需市場狀態的典型情形。
(1)情形1。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場狀態,滿足條件:[e,f]∩[g,h]≠φ。
在這種狀態下,市場供需雙方都富有彈性,價格上升時,需求減少、供給增加;價格下降時,需求增加、供給減少。在這一正常的市場狀態下,市場機制可以自發地實現市場均衡。均衡數量Q滿足:Q∈[e∨g,f∧h],稱之為公共彈性域。在此區域內,由于鐵礦石供給價格彈性大于需求價格彈性,故最終成交價格將相對有利于需求方。
(2)情形2。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滿足條件:h≤e。
當h≤e時,需求出現剛性,價格上漲時鐵礦石需求量幾乎不減,以維持鋼鐵生產的持續。在供需關系上,供給方可操控市場,需求方處于被動地位。供給方更優策略不是增產以滿足市場需求,而是控制增產幅度以維持市場稀缺狀態不變,同時加速漲價,實現少賣多賺的利益攫取效果。2005年世界鐵礦石市場就進入到這種市場狀態,面對供給方諸多無理要求,需求方并無實質有效的反制措施。
(3)情形3。供過于求的市場狀態,滿足條件:g≥f。
當g≥f時,供給出現剛性,價格下降時鐵礦石供給量不能減少,以維持鐵礦山生產的持續。供需關系上,鐵礦石供給方處于被動地位,為了維持礦山運營,即使有所虧損也只能銷售,而增加供給又使得價格迅速下減,收入不增反減。
(4)情形4。產業結構被迫調整的市場狀態,滿足條件:S<e和s>f。
當S<e時,供給方無法短期增加供給,需求方處于極端惡劣的市場狀態,只能關閉一些鋼鐵企業。與之對應的是當s>f時,需求方無法增加短期需求,供給方處于極端惡劣的市場狀態,只能關閉一些采礦企業。情形4是供給方或需求方過度操控市場后的極端結果,一旦發生,市場的另一方就無法正常生存、必須重組再生,市場狀態將急劇變化,操控一方也將反受其亂。這種情形屬于長期問題,本文不做具體探討。
上述分析顯示,鐵礦石市場基本特征取決于四個拐點參數e,f,g,h及其關系。準確估算出參數值有利于確定鐵礦石市場狀況,指導經營操作,估算工作需要由掌握數據并且有能力的研究者來專門精心完成。由于在拐點左右兩側,函數異向變化,我們可以據此利用貿易的價格彈性來估算參數值。
從n到n+1年間的平均價格彈性計算式為:

為簡單起見,令h和e的估算式分別為:


選取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價格為代表,計算鐵礦石海運貿易價格彈性E以及參數估計值。考慮到鋼鐵原料有廢鋼鐵等非礦石、國內非貿易鐵礦石和海運貿易鐵礦石,參數f可以采取貿易需求量=(鋼鐵產量-非礦石產鋼量)對應的鐵礦石需求量扣除非貿易鐵礦石需求量來估算。參數g與h有比例關系,比例的大小應與價格漲幅負相關,據此可以估計出g的值。參數估算結果見表1。
表1的數據顯示,2004年開始滿足h≤e,國際鐵礦石市場進入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情形2,海運貿易量趨于價格剛性。2004年以來歷年供不應求的程度(e-h)/h=0.0%,13.9%,11.5%,11.5%,11.9%,9.42%,2.41%,從增強轉趨緩解。鐵礦石貿易具有“貿易量增加,價格上升;貿易量減少,價格下降”的顯著特征。2010年我國的進口量首次出現負增長,這預示著“貿易量減少,價格下降”的新階段即將到來,我國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的戰略機遇期開始形成了。
鐵礦石貿易價格決定取決于多方面的原因,有自發規律,也有人為因素。對價格調控而言,最值得重視的是國內人為因素,發展選擇和自我管制等都屬于國內人為因素。

表1 鐵礦石海運貿易價格彈性和參數估算結果表
(1)周期規律是鐵礦石漲價成因之一。90年代世界經濟進入高增長期,世界鋼鐵產量從1990年的7.73億噸增加到2002年的9.04億噸,年均增長率為1.31%,鐵礦石處于價格低谷期,我國鐵礦石進口到岸價格從35.28美元/噸降至24.83美元/噸。此后,世界鋼鐵產量加速擴產至2008年的13.3億噸,2002年以來的年均增長率為6.64%,帶動鐵礦石價格逐年上漲而進入價格高峰期。
(2)我國鐵礦石需求是漲價的主要推動力。由表1的數據計算得,2003-2010年間,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占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總量的60%,中國以外其他國家減少進口0.94億噸,我國增加進口4.71億噸。2003-2008年間的世界經濟正常年份,中國以外的國際鐵礦石海運貿易量從每年3.7億噸增至4.12億噸,年均增幅0.088億噸;同期我國進口量從1.48億噸增至4.43億噸,年均進口增量0.59億噸。特別是遭遇金融風暴后的2009年,其它國家減少鐵礦石進口1.75億噸,我國卻增加進口1.9億噸。無論世界經濟是正常還是非常,中國都是支撐國際鐵礦石市場的中流砥柱。1990年以來,我國鋼鐵產量年均增長率達12%,造成我國進口鐵礦石數量巨大、增幅穩定,超過了國際鐵礦石產能和擴充速度,最終致使原本供過于求的國際鐵礦石市場狀態被扭轉成為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從而有力地推動鐵礦石貿易價格的上升。簡言之,我國鐵礦石進口需求是推高鐵礦石貿易價格的主要動力,是陷自己于鐵礦石供不應求市場狀態的主要原因。
(3)我國進口價格混亂,引致低價出口國提高出口價格。筆者整理了《2004-2005年我國鐵礦石進口來源和價格統計情況表》(見文獻[4]第127頁),表中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進口63.5%品位鐵礦石的平均價格為61.03(美元/噸),低價位來源國是新西蘭27.68,越南30.32和菲律賓37.35,高價位來源國是加拿大111.12、烏克蘭108.18和美國103.27。與2004年比較,200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66.75(美元/噸),調價規律是,高價的下降、低價的上升,反映出鐵礦石差別價格的合理回歸趨勢。此后年份的價格變動,同樣依此規律回歸。鐵礦石進口差別價格所釋放的市場信號是,中國可以接受更高的鐵礦石價格。如此放任管理是令人費解的。
(4)鐵礦石漲價預期的自我實現。預期鐵礦砂價格會上漲,于是加速擴大進口,結果發現鐵礦砂果真漲價了,這樣就自我實現了預期。反復如此預期的自我實現,在漲價和預期漲價之間相互循環增強,就會形成漲價慣性。在國際商業間諜誘導下,一些人自覺地參與鐵礦砂漲價預期的自我實現,形成一定氛圍后就能帶動更多的人如此自發地預期,結果就形成并不斷加強漲價態勢。鋼鐵業的膨脹和缺乏秩序的進口管理,不僅為漲價預期的產生創造了條件,而且讓對手輕易且精準地掌握了我國鐵礦石需求的規律和“底牌”,使我國在鐵礦石貿易價格博弈中處于劣勢。從博弈條件看,增強我國鐵礦石貿易定價權,能改變的條件不是供給商的圖利企圖,而是我國自身的發展選擇、進口管控和需求導向等。換個角度看,正是自己的原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未作遠慮、才有鋼鐵業的畸形膨脹;缺乏統籌、才有經濟布局上的過度集中;輕視協調、才有鐵礦石進口價格管理上的混亂。只要加強自我管控,就能在相當程度上有效調控國際鐵礦石貿易價格。
調控價格不僅要實現目的,而且要節約調控成本。利用和順應市場機制,不僅能增進調控效率,而且能極大地降低調控成本,反之就得承受市場的持續沖擊并因此發生的費用。所以,在可能的范圍內,我們應該選擇市場化的價格調控方略。調控的基本思路是,通過改變不利的市場條件、營造有利的市場條件,推動市場狀態的有利轉變,并在此基礎上借助市場機制的力量自發實現調控的目的。為此,我們不僅要明確調控意圖,而且要確定合理的目標價位和必要的調控代價。
鐵礦石貿易價格受供求關系、貨幣幣值、經濟狀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扣除貨幣貶值因素的影響后,鐵礦石的不變價格可以分解成為趨勢性變化部分,周期性變化部分和隨機性變化部分。假設美元年折現率為r,則第i年的鐵礦石價格Pi為:

表2 2009-2028年間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的周期平移法預測結果表

其中v代表鐵礦石不變價格的趨勢變化部分,T代表周期變化部分,ε代表隨機變化部分。一般地,ε:N(0,σ2),它的期望值 E(ε)=0。
(1)按周期規律預測期望價格。根據文獻[4]和[5],當r=2.872%作為鐵礦石美元不變價折現率時,可令v為常數,特別地可令v=0。此時,鐵礦石期望價格僅呈現有周期性波動規律,第i年的鐵礦石期望價格Pi完全由對應年份的周期價格平移和貨幣貶值率確定,表2是利用公式(5)計算的一些預測結果。

(2)按周期均價預測期望價格區間。利用周期均價預測鐵礦石價格,預測較粗糙,但穩定性更高,可以作為鐵礦石長期價格的參照。根據文獻[4]和[5],在鐵礦石 28 年的價格周期中,周期平均2000年不變價格為42.1美元/噸,其中有13年低于周期平均價格10%以上,這13年平均不變價格為30.6美元/噸;有9年高于周期平均價格10%以上,這9年平均不變價格為65.9美元/噸,換算而得2010年預期價格的上下線為41.2美元/噸和87.5美元/噸,同理可得,2013年的預期價格區間是[44.85,95.26]。
(3)按方差確定合理的預測價位區間。考慮到鐵礦石價格具有隨機性,我們可以假設實際價格偏離預測價格的程度服從正態分布N(0,σ2),σ2的統計估計量見(6),90%精度的價格預測區間見(7)。

計算得 σ2=18.362,查表得 F0.05=1.645,利用公式(7)求得2009年90%精度價格預測區間為[50.29,110.71]美 元/t,2010 年 為 [45.69,106.11],2011 年為[41.98,102.4],2012 年為[36.34,96.76],2013 年為[36.46,96.88]。
(4)預期目標價位。結合期望價格區間和由方差確定的預測價位區間,2010年它們的共性價格區間是[45.69,95.26]。由于價格區間中值減為52.15、加為88.75,故65%可能性的預測價格區間是[52.15,88.75]。同理可得,2013年65%可能性的預測價格區間是[52.2,89.2],鐵礦石預期價格不高于85美元/噸的概率為0.86,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因此,這可以作為我們的第一價位目標。實際情況是,月均進口價格從2008年8月的154/噸就曾降至2009年6月的68/噸,年均進口價格從2008年136/噸降至2009年80美元/噸,這說明第一價位目標是可以實現的。我們相信,通過進一步努力,鐵礦石貿易價格甚至可以調降至55美元/噸,這可以作為我們的理想目標價位。
在確定預期目標價位時,假定我國不做違背調控鐵礦石價格意圖的事情。但是,事實上,2009年我國“四萬億救市”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都是與鐵礦石價格調控相反的事情。2010年我國也未有效調控,進口均價達127.5美元/噸。2011年上半年與2010年同期比較,進口量增加9.33%,單價提高了55.08%,依然未做有利于鐵礦石價格調控的事情。但是,只要我國積極有效的調控3年,就能迫使鐵礦石價格跌至合理的預期價位。另外,2010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利潤897億元,行業盈利水平低,多數企業處于微利或虧損狀態①資料來源:中國鋼鐵業去年盈利水平不樂觀,寶鋼利潤約占26%,www.chinanews.com/cj/2011/02-16/2848218.shtml 2011-2-16。,假設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增速穩定,則2011年我國將進口鐵礦石6.76億噸,與期望價格比較,將多支出486億美元。初略匡算,假設少進口6000萬噸鐵礦石,就能減少出口支出568億美元,這是我國鋼鐵行業利潤的4.1倍,經濟上的利弊得失已經顯而易見。因此,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已經無可回避,已經找上門來,在鋼鐵生產創利和鐵礦石貿易圖利之間已經可以簡單選擇了。
(1)明確改變市場狀態的任務。從技術角度看,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的技術性關鍵是縮小eh的值,使之滿足e<h,而不是相反。
(2)弄清楚改變市場狀態的機遇和條件。2004-2010年間的 值分別為 0.0、0.85,0.80、0.85、0.95、0.83、0.23,可見鐵礦石市場供不應求的數量正在減少。特別地,若扣除中國因素,早就是負值了。因此,調控鐵礦石價格的國外條件已經充分具備,中國利用市場機制的有利條件也在形成和加強之中,中國正面臨低成本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的極佳市場機遇。
(3)改變市場狀態要從大處著眼。調控鐵礦石價格必然需要調整當前的利益格局,維持利益格局不變的調整策略是不存在的。調整鐵礦石價格盡管需要支付代價,卻是利益多損失少。2009年中國占全球鐵礦石貿易的71.1%,2010年占69.1%。按現有鐵礦石進口規模估算,只要鐵礦石價格下跌10%,我國就能每年減少鐵礦石貿易支付100億美元;只要不讓鐵礦石漲價,就能每年減少貿易支付380億美元;實際上,按85美元/噸的期望價格估算,我國可以減少鐵礦石貿易支付486億美元,調控鐵礦砂價格的意義是顯然的。實踐證明,通過持續擴大需求,違背了鐵礦石貿易量與價格變化方向一致性規律的應用原則,難以贏得國際鐵礦石市場定價權。只有主動抑制國內用鋼需求,才能震撼國際鐵礦石市場、迫使價格跌回到合理范圍。抑制國內用鋼需求并非屬于鋼鐵-鐵礦石領域內的事情,而是全國的事情。因此,只有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結構”和發展轉型,才能改善鐵礦石市場狀態,并通過市場機制自發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
(4)調控操作必須清晰、堅定、協調。2008年金融風暴的發生,帶動國際鐵礦石市場陷入低迷,若我國順勢繼續“調結構”、抑制用鋼需求,就能借助當時的市場力量加速鐵礦石價格下滑,短期內就能造就國際鐵礦石需求方市場態勢。可是,四萬億“鐵公基”救市方案和十大產業振興計劃產生巨大的鋼鐵需求,拉動鋼鐵業的發展,推動我國2009年增加進口1.9億噸鐵礦石,不僅抵消了當時有利的市場力量,而且讓國際鐵礦石重回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把鐵礦石進口價格從2009年中的68美元/噸推高到年末的86美元/噸,并因此告吹了“中鋁195億美元收購力拓案”、導致2009年鐵礦石貿易價格談判受挫,并且誘發了三巨頭2010年大幅漲價的欲望,對價格談判更加有恃無恐。2011年我國繼續擴大鐵礦石進口,帶來了鐵礦石價格的進一步高漲。近兩年來,世界經濟處于相對低迷,可是世界鐵礦石市場火熱,中國不僅支撐起世界鐵礦石市場,而且不斷創造鐵礦石市場的價格奇跡,既損失了利益又損失了面子。中國企圖通過救世來救己,實際效果是救市害己。這樣的教訓我們一定要汲取,中國應該救己以救世,首先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目標是什么,應該干什么,長期的發展戰略是什么,使自己的經濟發展步驟和政策措施更加清晰協調、堅定明確。作為大國,中國不應該只是順應機遇,更應該創造機遇;中國沒有理由總是處于應急之中,更不應該應他人之急。
(1)投資國際鐵礦石開采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有兩個方面:其一是直接增加鐵礦石供給,增強鐵礦石供給競爭,短期內降低鐵礦石供給價格;其二是拉升鐵礦資源價值、推高鐵礦探礦權價值,從而推高鐵礦石開采成本,長期來看,間接推高鐵礦石價格。鐵礦石價格的最終變化趨勢則要看這兩股力量哪個更強。鐵礦開采投資的主要作用可用圖4簡約表示。
(2)補貼勘探,促進鐵礦資源供給的競爭性。為了抑制國際鐵礦石開采成本的提高,我國需要同時投資國際鐵礦石勘探,以增加國際鐵礦資源供給,使鐵礦石資源供給加強競爭,從而抑制鐵礦資源價值的提高。勘探投資的主要作用可用圖5簡約表示。

圖4 國際鐵礦采礦投資收益作用路徑示意圖

圖5 國際鐵礦勘探投資收益作用路徑示意圖
勘探投資主要是戰略性的而非經濟性的,政府應從國家戰略出發予以政策性補貼和支持。比較采礦投資,勘探投資規模不大但收益期長,是政府投資領域而非企業投資領域。至于后端的采礦投資,更多是經濟性的,應發揮市場機制的主導作用。政府以市場引導的方式對鐵礦業予以間接支持,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提高企業的期望收益;但政府不可直接介入,以免擾亂市場秩序。
(3)開采投資具有杠桿放大效應。我國投資國際鐵礦開采,無需完全替代進口,甚至無需替代進口的大部分。統計結論是,只要我國自主開采量替代進口量的10%——約為0.5-0.7億噸,國際鐵礦石市場狀態就從h<e扭轉成為h>e,賣方市場就轉變為供需競爭市場了,市場機制就能發揮有效的作用了,三巨頭就得進行供給競爭了。
(4)“扶小抑大”促進鐵礦石供給競爭。在國際鐵礦石開采業中扶弱抑強,扶小抑大,喂大三巨頭的競爭對手,目的是動搖三巨頭的壟斷根基,其市場效果類似我國投資海外鐵礦開采和勘探。有人擔心這會引來三巨頭的市場報復,不過沒這樣做之前我們已經遭受到三巨頭的市場欺凌,市場規則也已經被三巨頭打亂。經驗表明,面對壟斷者一味退卻不行!更何況這是市場經濟問題,三巨頭畢竟是要市場的。若我們加速扶持其它廠商,減少對三巨頭的采購,三巨頭供給地位不就下降了嗎?對此,三巨頭若傲慢則市場份額流失、壟斷地位動搖;若協作則市場狀態改善、價格降低。我國處于或是長期有利或是短期有益的市場格局中。特別地,若我國意圖堅定明確、手段穩健的話,甚至可以讓對手連市場報復的膽量和時間都沒有。
調控國際鐵礦石市場的戰略基礎,不在國外而在國內,要點是克服短期買漲殺跌的自我期許,樹立長期經營的價值基準。短期治標措施是強化進口管理,形成一致對外的進口競爭力;長期治本戰略是加速發展轉型,減少用鋼和鐵礦石的國內需求。
(1)打破鐵礦石價格上升自我預期的實現。推動鐵礦石價格持續上升的一個重要機制是,預期鐵礦石價格上升與眾多進口商擴大購買之間相互循環增強。在這一機制下,帶頭攪局進口秩序者有了先見之明,理性經營者倍顯無能。若政府開拓用鋼市場,就是對這一惡行的遷就,就無法制止進口商之間的這種惡性競爭,也就無法讓人明白國內合作有什么價值。政府必須堅決地讓錯誤預期的企業陷入經營困境而不救,無論是國有的還是民營的企業,都讓其承受市場的報復,才能打破這種預期的自我實現,維護好正常的經濟秩序。
(2)治標之策是強化鐵礦石進口管理。從短期看,加強鐵礦石進口商之間的協調,改變進口價格混亂的局面,能減少內部惡性競爭、拱手讓利于外商的丑劇,使我國鐵礦石進口商集體獲利。這就要求政府加強鐵礦石進口管理,鼓勵守法、打擊違規。我國現有112家鐵礦石進口商,兼并重組進口商,增強進口商個體力量是進口管理的措施之一。但是,增強進口壟斷并不改變我國鐵礦石需求本身,壟斷企業也并非天然地就能為國謀利;管理不當,壟斷企業更能擾亂國內市場秩序。政府絕不可只圖省事而僅考慮組織問題,而要從維護市場秩序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它們的進口秩序管理、使之行善易而為惡難。
(3)治本之策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發展轉型。抑制鐵礦石價格的根本途徑是,降低我國對鐵礦石的實際需求以及需求的可預測性。只要我國加速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減少基本建設投資,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就可以降低經濟增長與鋼鐵需求增加的相關度、減少鋼鐵用量。2008年我國占世界經濟總量的5.4%,鋼鐵產量占世界的37.5%,其中建筑用鋼占世界的43.5%,我國經濟比例關系被嚴重扭曲是顯而易見的,減少鋼鐵用量已經成為我國優化經濟結構的標志。如果我國鋼鐵需求增速低于世界鐵礦石擴產增速,國際鐵礦石市場就會日趨有利需求方,市場機制就能伴隨市場狀態的改善而自發地迫使鐵礦石價格回落并難以回彈。
利用市場機制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的根本大法是,改變鐵礦石市場環境條件,逆轉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從市場供需特征看,我國調控國際鐵礦石貿易價格并非走投無路,而是出路就在前方。從市場條件看,逆轉國際鐵礦石供不應求市場態勢正在形成并逐步增強,供不應求的程度已經大幅度降低而趨于基本平衡。特別是我國鐵礦石進口增速開始趨緩,鐵礦石開采和勘探的海外投資正在增加,若因此增加5000-7000萬噸的調控量,就能使供不應求的鐵礦石市場扭轉成為供過于求的市場。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市場機制就能發揮自發調節作用,迫使鐵礦石價格下降,我國調控鐵礦石貿易價格的目標就能自發實現。
2003年前鐵礦石市場長期處于低迷狀態,此后其它國家鐵礦石進口年均減少0.13億噸,我國年均增加進口0.67億噸。我國鐵礦石過度進口是造成國際鐵礦石供不應求的主要原因、拉動鐵礦石貿易價格攀升的主要動力。不改變我國的這一情況,國際鐵礦石市場條件就不可能根本改善。因此,調控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的關鍵在國內而不在國外。從戰略上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就能從根本上改善國際鐵礦石市場環境;改善鐵礦石市場環境的兩個互補增強的策略是,在國內抑制鐵礦石需求,在國外增加鐵礦石供給。
抑制國內鐵礦石需求需要標本兼治,互補增強。策略上強化進口管理、打擊進口競爭,形成聯合對外的進口競爭合力。戰略上則要“調結構”,加速發展轉型,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對鐵礦石的需求膨脹。增加國外鐵礦石供給有兩個切入點,其一是戰略投資海外鐵礦石開采和勘探,其二是策略性地在國際鐵礦業內“扶小抑大”、“扶弱抑強”,以此增加市場供給,有效引發供給競爭,削弱三巨頭的壟斷供給地位,陷它們于長短期利益的兩難選擇之中,然后分化利用之。
價格調控既要順應市場,更要創新市場。作為鐵礦石需求大國,中國有責任創新市場態勢,打破寡頭壟斷的盤剝,維護好國際鐵礦石貿易市場。最低水平也要學會自我控制,順應有利市場狀態的自發形成。中國決不能成為國際鐵礦石供不應求市場的維護者、支持者。2008年9月開始鐵礦石貿易價格慣性下跌,我國的救市和產業振興規劃,卻不合時宜地大力拉動用鋼需求和鐵礦石進口,最終維護了國際鐵礦石供給方市場,卻陷自己于此后長期不利地位。這一案例說明,在國家戰略、貿易和產業發展之間如何協調配合、形成互補增強的對外力量等方面,我們實在研究太少、表現得太不適宜。
本文提出國際鐵礦石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一個分析框架,給出供需曲線拐點參數是應用的技術性要點。文中的參數估算是粗糙的,實踐需要時,有關參數確定及供需變化規律,都需要更細致嚴謹的測算,以提高準確性。希望具有數據條件的研究者能予以深化。筆者更希望,承受得起百億美元損失的我國,切莫吝資于超前的市場研究。面對每噸鐵礦石價格從2003年32.78美元到當前2011年4月160美元的上漲趨勢以及如此長期的無可奈何,我們實在有太多之處值得反思。
[1]周建波,金芙杰.影響鐵礦石價格變動的因素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9,(7):25-26.
[2]徐 鑫.國際鐵礦石談判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6):27-28.
[3]朱 灝,李夕兵.采礦權價值評估的產業競爭分析法研究[J]. 系統工程,2009,(3):104-109.
[4]朱 灝.采礦權價值評估的競爭分析法研究[D].中南大學,2009-9.
[5]朱 灝,李夕兵.鐵礦石期望價格的測算及其應用[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0,(6):26-30.
[6]褚 永,李玉平。國際鐵礦石資源市場均衡價格探討[J].金屬礦山,2008,(2):13-15.
[7]姚 蔚.如何看近期鐵礦石價格的上漲[J].銀行家,2005,(6):106-109.
[8]王建軍.從國際鐵礦石價格博弈看我國鋼鐵產業整合的急迫性[J].商業研究,2007,(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