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一媚
高等職業教育經過10余年的跨躍式發展,現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無論從招生規模還是專業設置看,都已形成與本科院校分庭抗禮之勢。據《高職高專專業目錄統計》顯示:高等職業教育現有77個大類中的695個小類專業。據《新華書目報·教材導刊》上的“數據分析”顯示:2010年高職教材可供品種增長最快,另一類增長快的就是公共課教材。[2]出版高等職業教育公共課教材儼然成為各大出版社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學語文》課在高職教育中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教材的出版也是這些年來頗為熱門的,各家出版社紛紛聯系有關高職院校編寫《大學語文》教材,一時間出現了許多種版本,可謂是琳瑯滿目,但其中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而且同質化傾向嚴重,重復出版導致了資源浪費。《大學語文》規劃教材也是版本眾多,優劣莫辨,令人難以選擇。現據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網、高職高專教材網上搜尋到的明顯標有“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字樣的《大學語文》教材若干種,從中抽取2011年出版的10種《大學語文》規劃教材作為樣本進行研究,通過對教材編寫的目的、內容、體例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未來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與出版提供有益的借鑒。
高職教育在“十一五”期間發展得如火如荼,教育教學成果斐然,教材的編寫也是百花齊放,涌現出各種各樣冠以“精品”、“規劃”等字眼的《大學語文》教材,如“21世紀”規劃教材、“十一五”規劃教材、“十二五”規劃教材,還有公共課系列規劃教材、精品課系列規劃教材等,從表1抽取的10種教材就可看出其中端倪。

表1 2011年出版的10種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規劃教材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語文》的主編均來自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一線的教師,表中所填編者僅指第一主編,其中有3本書是2位主編,副主編那就更多了,其中一本書的副主編達5位之多,由此可見這些教材很可能是幾個學校聯合編寫的。因為這種校際聯合編寫的教材可以確保教材的銷售市場,從而獲得豐厚的贏利。從出版社看,除一家高教出版社之外,其余均為高校出版社,這些北京的高校出版社憑借其學界的話語權和號召力,幾乎壟斷了《大學語文》教材的出版與發行。從教材的定位看,這些規劃教材可謂是名目繁多,來頭不小,但大都界限不清,既無政策依據,也沒有規劃文件的支撐。筆者認為,所謂規劃教材,是指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對某一領域內的某一課程起著引領性、綱領性與規范性并具有指導意義的教材。可見能冠以規劃教材的應該是層次較高、質量上乘的教材,其編寫體例是符合教學規律及時代潮流的,教材的內容也應該是既經典而又新穎的,而且有嚴格的報批、審批、編寫、審核程序,而表1中的規劃教材有幾部是符合這樣的要求,就不得而知了。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的目標定位是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所以在教材編寫時,既要注重某一科目的規范性和學科性,更應體現其職業性。作為意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大學語文》教材也不例外。下面就以這10種規劃教材作為樣本(詳見表2),從編寫的目的、內容和體例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探尋2011年《大學語文》教材編寫的規律和亮點,為今后《大學語文》的教學及教材編寫提供借鑒。
高職院校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是公共基礎課。課程要達到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該課程,了解中外文學發展脈絡,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或綜合素養。各個階段的語文教學都承載著這一使命,并非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所獨有,只不過高職院校更注重職業性而已。
從表2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的規劃教材其終極目的都是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及人文素養。至于編寫體例,從表2中可以看出,總共有四種體例,差別不是太大。前三種(文學史、體裁、主題)是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材慣常的編法。以史為序或以體裁為序的編法,更符合文學發展及語言理解與運用的規律。以主題為序的編法太注重思想性,何況有的作品的主題并不是那么單一和顯豁的,硬把它們放在一起去集中表現某個主題實在有些牽強附會。至于第四種編法,也很難說有什么創新之舉,也就是將《大學語文》與《應用文寫作》兩門課程的內容相加,這種教材也屢見不鮮。總之,從抽取的這10種高職《大學語文》規劃教材的編寫中還很難看到令人為之驚喜的創新的曙光,與從前的、傳統的《大學語文》教材或《語文》教材的編寫相比沒有實質上的變化。

表2 2011年10種高職高專版《大學語文》規劃教材比較表
筆者從事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多年,是一位名副其實地奮戰在教學一線的實踐者和探索者。下面就從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出發,結合研讀多種高職版本《大學語文》教材的體會,對今后《大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提出一些思考,供相關教育部門、出版機構和高職院校的同行參考。
以前我們教師所用的教材都有相應的教學大綱與練習作為配套。開放搞活后,教材編寫、出版都比以往靈活、方便,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各自為政,沒有統一的全國性研究機構,也沒有權威的教材,讓人多少有點無所適從。因此,有關教育部門應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統一制定一份《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以指導各高職院校本課程的教學。教材編寫可以包含以下內容: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表達能力(口頭的與書面的)的提高,古今中外名家名作的欣賞。
因為高職院校專業繁多,要編寫一本萬能型的《大學語文》教材,并與所有專業目標都結合得很緊密,這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編寫出版一本全國統一的純通識教學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材是一條可行的途徑,以充分發揮語文的“工具性”作用,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文化基礎。另一條途徑是編寫出版一綱多本的《大學語文》教材,即圍繞全國統一的《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可編寫、出版符合大類專業的大學語文教材的校際版本、校本版本和行業版本等,讓大學語文教材更具有專業性與職業性。
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課堂教學也早已告別了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時代了。現在,每個教室都有電腦網絡,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在課堂里就可以網通天下、視通古今,只要網絡上有的相關視頻、音頻等資料都可以隨時用上。鑒于此,擺在出版部門面前的問題是:僅僅出版紙質教材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步伐了,要與時俱進,在出版高質量的紙質大學語文教材的同時,應組織力量開發立體的《大學語文》教材,這是未來教材市場的發展趨勢,出版社要搶占先機、商機。
《大學語文》課程教學資源豐厚,完全可以實現立體教材的構想。所謂立體教材也叫一體化教材,即出版社從單純提供紙質課本,到提供課外輔導、課后測試評估、錄音材料、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一系列服務,為學校提供教學資源的整體解決方案。當今新技術的突飛猛進以及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和要求的巨大變化,必然會促使高校原有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變化。其實,在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的教育知識服務系統已逐步取代傳統教育模式,并正在發揮它的巨大作用。在我國,開發立體化教材這種創新教材出版模式的想法已提到各家出版教材的出版社的議事日程里,是目前擺在出版社面前的一項刻不容緩又要花大力氣去開發、去實施的宏大工程。
注釋:
[1]王坤寧.大中專教材:總量增長,創新乏力——大中專教材市場亟待創新中[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05-17
[2]閱讀行為調查中心,《全國大中專教學用書匯編》編委會.全國大中專教材出版分析報告2010[N].新華書目報·教材導刊,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