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子期 吳華清
如同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先生所說,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誰也離不開誰。科學技術的進步與藝術領域的創新總是如影隨形,科技與藝術的互動推動著藝術的發展和創新,也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當今,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孕育著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促進了藝術信息的遷移、藝術手法的創新、藝術經驗的積累,從而產生了網絡藝術這一新型的藝術形態。[1]并且,“信息技術對藝術世界的影響甚至更具革命性”,哥倫比亞大學的喬納森·克拉里聲稱,網絡藝術“較之從文藝復興時期透視畫法中脫胎出來的中世紀畫像,可能有著更為深刻的視覺本質的轉變”。[2]
網絡是當代的,而藝術是傳統的;網絡是物質的,而藝術是精神的;網絡理性與藝術感性之間的融合所產生的網絡藝術,使傳統藝術得以延續、繼承和發展,也使網絡媒體逐漸脫離初期的技術暴力,走向成熟和完善。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因特網光纖的延伸,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國際互聯網的興起,使網絡藝術發展得異彩紛呈,不少學者對此做了進一步的研究。波爾特(D·Bolter)在《書寫空間》一書中將電腦網絡理解為新型的“書寫空間”之一,揭示了媒介與技術變遷對個體心靈、藝術范式與社會文化的巨大影響,并提出了交互式藝術行為中的“寫讀者”(Wreader)概念。蘭道(G·P·Landow)則在《超文本:當代批評理論與技術的薈萃》一書中將網絡與當代文學批評理論聯系起來,從互文性、復調、去中心化等方面詳細闡發了當代網絡美學與克里斯蒂娃、巴赫金、德勒茲、德里達等思想家之間的理論聯系。另外更有喬伊斯(M·Joyce)等后現代藝術理論家在積極進行電子文學實踐,產生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網絡藝術作品。
總的來說,國外學者對網絡藝術的定義比較寬泛,大致涵蓋了電子藝術(Cyber-art)、網絡藝術(Netart)和互聯網藝術(Web-art)三個層面,因此對其內涵的界定顯得十分重要。黃鳴奮在《網絡藝術學芻議》一文中提出網絡藝術有廣、狹二義。狹義網絡藝術是指通過包交換在因特網上傳播的數碼藝術,相當于英語中的Net Art或Art Online,有時又特指因特網藝術(Internet Art)或萬維網藝術(Web Art)。廣義網絡藝術還包括電信藝術、廣播藝術、電視藝術等,因為它們通過電信網絡、廣播網絡或電視網絡進行傳播。[3]我們在這里將延續黃鳴奮從廣義和狹義兩個層面的界定,并對狹義網絡藝術做更進一步的闡釋。
廣義的網絡藝術是指通過電信網絡、廣播網絡或電視網絡進行的藝術傳播,即包括電信藝術、廣播藝術和電視藝術等媒體藝術形態。狹義的網絡藝術是指借助數字技術、播存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創作、存儲、傳播和再創作的藝術形態。數字技術指把內容以由0和1組成的二進制代碼的形式創作、儲存、復制和傳輸的方式。數字技術使得任何被壓縮為數字形式的傳媒內容很容易處理和重新包裝,同時數字壓縮技術可傳輸的服務和種類都比傳統的模擬技術豐富得多。播存技術是指在用戶端添加近端存儲(storage)環節,讓用戶實現“按需服務”,通過廣播+存儲的“播存”模式,讓用戶自由選擇身邊的存儲內容,實現大容量數據的本地低成本互動。播存技術適應了網絡藝術對互聯網高速傳輸的橫向傳播需求,也解決了網絡藝術縱向傳播需求。網絡技術是指內容的傳輸形態和存在狀態,也是網絡藝術的核心技術支撐。網絡技術的公開性為網絡藝術的創作手段、創作方式和傳輸途徑等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間。
網絡藝術不僅僅是作品形態的網絡化,而且是創作手段、創作方式和創作思維的網絡化。根據藝術作品的符號特征和功能特性,可以把網絡藝術分為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戲曲、網絡電影和網絡游戲等藝術形態。根據藝術網絡化的程度不同,可以把網絡藝術分為傳統藝術作品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藝術作品的網絡創作和發布、計算機藝術的網絡化三種類型。
這一類型指把已經存在的傳統藝術作品經過電子掃描技術處理或以其他方式數字化后進入計算機網絡系統。嚴格地講,這類作品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網絡藝術,但是傳統藝術的電子版構成了目前網絡藝術的主體。如美國數字媒體藝術博物館、德國數字藝術博物館等網上世界各地各種虛擬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書屋、畫廊、展示會、音樂會,其他諸如網絡小說、流行音樂、電子游戲、影視長廊、時尚服裝、古玩字畫等通俗、娛樂藝術站點構成了最為普遍的第一種樣態。
這一類型指直接在互聯網上“發表”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包括經過編輯登載在各類網絡藝術刊物(電子報刊)上的作品,不經過編輯、個人隨意發表的藝術作品,以及一些電子郵件中的藝術作品。這類作品也只能稱之為“準網絡藝術”,因為這類作品創作思維和方式是傳統藝術創作在網絡上的延伸,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只具備網絡藝術作品的雛形。
這是指通過計算機創作或通過有關計算機軟件生成并通過網絡傳播的藝術作品。通過一些特殊軟件,電腦已經能夠自動“創作”出一些藝術作品。如電腦小說《背叛》、電腦音樂作品《第42交響曲》、韓國設計師Kim Jac在2000年創作的Mashimaro(流氓兔)系列動畫、網絡閃客老蔣2000年2月制作的Flash 動畫《強盜的天堂》、經人改編并借助互聯網絡傳遍大江南北的Flash 動畫《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等。這類作品已逐漸形成網絡藝術作品所特有的風格和特質。
目前承載網絡藝術作品的網站主要有三種,一種就是分類藝術網站,如專業的文學網站、音樂網站、美術網站等,原創文學網站國內比較著名的有起點中文、西祠胡同、紅袖添香等;一種是綜合性藝術網站,這類網站也很多,包括一些文學藝術團體主辦的網站、藝術愛好者自設的網站和各類網絡藝術刊物、市場沙龍等,如中國文娛網、新雨絲電子文庫、《CG雜志》電子版網站、藝術市場(www.yssczz.com)等;另外,在一些其他的網站、站點中也收有不少藝術作品和信息,如國家政府部門網站、社會團體網站、教育機構網站等,以及國內著名門戶網站新浪、網易、騰訊網的讀書頻道、娛樂頻道。
網絡藝術是一種新興的藝術形態,個性化和綜合化是網絡藝術的經典特征,互動化是網絡藝術的交互特質,虛擬性和短暫性是網絡藝術的多元特征。
今天的社會正處在一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藝術家們”展示個性、張揚自我提供了舞臺。網絡上的任何信息、內容都是數字化的,人們很容易對其進行處理操作。閃客老蔣說:“互聯網是一個設計師的天堂,而Flash為一切想象力插上了飛翔的翅膀。”互聯網上富于獨立性和原創性的作品隨處可見,寧財神、安妮寶貝等網絡寫手的原創網絡文學不僅在網上得到網民的追捧,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卜樺的作品《貓》《仲夏夜之夢》等通過簡潔流暢的鏡頭、獨特的構圖和恰當的色彩成功地傳遞著情緒的波動,情感真切細膩,充分體現了創作者個性化的表達。借助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技術,隨時發表、展示個人作品的網絡社區,隨時記錄下個人的生活日志的“博客”、“播客”等大大滿足了人們“消愁解悶、拓展人際關系、確認自我”的心理。惡搞之父胡戈在回答記者創作動因時如是說,“當時就是想著好玩啊這事情,還能練一下視頻剪輯技術”。沒想到,這個“自娛自樂”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短短的三天里使胡戈成了全國皆知的惡搞家。可以說,正是“惡搞”的個性造就了“草根紅人”胡戈。
網絡藝術的綜合性不僅體現在它對各種信息材料的綜合運用上。有一種網絡文學把文字與聲音(音樂、音響、朗誦)、動畫、攝影、攝像、影視剪輯等音頻、視頻結合起來,實現了多媒體、多門類的綜合,這種作品如《菲常故事之不見不散》《火星之戀》等依靠媒體間性和藝術門類間性來傳情達意,突破了傳統單純的書本文學的概念。[4]欣賞這樣的作品時,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看動畫或真實而流動的畫面,同時聽人朗誦屏幕上顯示的文字。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黃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圖像藝術展”,從平面效果看,這次展出的作品和傳統的繪畫作品沒有很大的區別,然而這個藝術展中的每幅圖像都是攝影、計算機繪圖、噴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結合。網絡藝術的代表Flash動畫作品可以集多種媒體形式于一身,既有文字、聲音,又有畫面,聲音是跳躍的,畫面是流動的,這種多媒體的動畫作品帶給人們感官的刺激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另外,承載網絡藝術作品的網頁和站點可以融匯詩歌、小說、散文、廣告、廣播、電視、動畫、音樂等多種形式,單一的藝術形式被多媒體替代。
互聯網絡一個顯著的特點就在于它的互動性。據統計,新浪名人博客第一位的“老徐博客”普通一張帖子的回帖數在幾十到幾百不等,回帖率高達100%。2006年南京大學一名學生針對目前國內最大的網絡社區天涯社區“天涯雜談”討論版做的統計表明,網絡傳播中互動的廣度很大。
網絡藝術交互的常見形式有: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的交互,如欣賞者向創作者提出對特定作品的要求、及時評價作品的成敗優劣,使創作者立即得到讀者反饋;創作者之間的交互,如眾多網絡寫手共同構思、創作接龍作品等;欣賞者之間的交互,如讀者間彼此就某部作品交換意見、進行討論等;創作者與網站之間的交互,如雙方就著作權達成的某些約定和服務代理等。網絡接龍小說即由眾多網絡寫手就某一題目展開想象,共同續寫一部作品,如接龍小說《網上跑過斑點狗》、BBS留言跟帖小說《風中玫瑰》等。
恒久的偉大藝術作品在動態的網絡世界被顛覆、甚至被破壞,不得不引人深思,究其原因,網絡藝術的虛擬特性是重要的一環。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認為,“我們今天處在一個技術文化時代。技術性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遮蔽了我們對思想追求和人文關懷的感覺”。整個網絡世界就是一個“虛擬現實”,虛擬的網名代替了真實的主體,“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這是網絡定律”。[5]我國早期觸網者、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人老榕(王峻濤)如是說。不僅網絡主客體是虛擬的,網絡藝術作品本體一旦數字化后也是虛擬的,不可觸摸的。在音樂演播大廳欣賞音樂與聽電腦里的音樂是不同的,因為耳朵在音樂廳捕捉到了音樂的“質感”;“孩子們總是盯著發光的屏幕,屏幕上是絢爛的色彩,等他轉過臉來看自然山水的時候,自然山水沒有那么光,不夠那么亮,秋天不夠黃,冬天不夠雪白,春天不夠粉綠。他再去看中國老祖宗傳統繪畫的時候,永遠進入不了《富春山居圖》的意境”。雖然許江這段話并非特指網絡屏幕,但卻對網絡繪畫的虛擬特性有普遍的意義。網絡藝術只存在虛擬的賽伯空間(Cyber Space)中,這種虛擬性使藝術品的現場感不復存在。
然而,網絡藝術具有明顯的短暫性,即相對于傳統藝術來說,網絡藝術的生命力不強。
傳統藝術具有持久性,如雅克·德比奇等人著《西方藝術史》中所說:在藝術上,持久性要比獨特性更為重要,集中的、瞬間的價值命里注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6]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德拉克羅瓦一心想要成為一個“純粹的古典主義者”。這種持久性乃是藝術的一大標準,從中產生神秘感來。你會驚奇地斷定希臘藝術在多少個世紀之后仍然在撥動人的心弦。原始的繪畫在被發現之時如同今日一樣,令我們感受到藝術的誕生。
現代網絡藝術是一種“即興作品”,阿倫·卡普羅認為,即興作品以展出一次最為理想,即興作品就是美術的衛生紙。[7]網絡藝術因網絡的開放性而更加個性化,也不可避免地呈現出大眾化的趨勢,斯塔福德說:“網絡藝術作品表現雷同,我對此感到吃驚。”[8]
[1][4][6]吳華清,量迪.媒介技術變革下的藝術新形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08-27
[2]“網絡藝術”流派方興未艾[J].電子出版,1998,(5)
[3]黃鳴奮.網絡藝術學芻議[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3,(12)
[5]王強.網絡藝術的可能[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0,(5)
[7]趙正陽.淺談網絡藝術[J].美與時代,2004,(8)
[8]“網絡藝術”流派方興未艾[J].電子出版,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