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泰
馬克·吐溫是美國19世紀著名作家。他創作了許多經典的幽默諷刺小說、兒童文學和政論作品。他的作品含義深刻,寓意雋永。《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的一部經典之作。作為一部體現深刻主題的文學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引起了世界范圍內評論界的廣泛關注,人物的成長是該小說的核心主題。原型批評是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文學文藝批評理論,它以弗雷澤、榮格的原型理論為基礎由弗萊創建了原型批評理論。用原型批評理論對文學作品中的成長進步主題進行探究,具有特殊的意義。本文借助原型批評理論的相關原型意象,對《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人物形象及成長與進步主題進行分析,以求探索出不同原型具有的共同文化內涵,及其對人類希望和理想追尋的重要影響。(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原型批評;成長主題;精神進步)
馬克·吐溫,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他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擅長寫諷刺小說尤其針對社會問題。威廉·福克納曾說,馬克·吐溫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作家,是所有現代美國文學作家之父。中國當代知名作家魯迅也認為,馬克·吐溫是最偉大的幽默家之一。馬克·吐溫的作品充滿了哀傷和諷喻。他的諷刺和幽默不僅指向社會問題,同時還揭示了人性的弱點。他期待可以改進社會狀況,人類可以更加的完善。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馬克·吐溫所有偉大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故事的主人公哈克貝利·費恩,是一個聰明、善良、勇敢的白人男孩兒。作為歷險記的主人公,他習慣了流浪式的松散自由的生活。在變成道格拉斯寡婦的養子之后,雖然衣食無憂,但卻忍受不了學習枯燥乏味的規矩。后來他的父親突然出現,強迫哈克和他在樹林中一起生活。哈克被父親帶走后,在樹林里以捕魚狩獵為生,開心自在。但他的父親卻經常向他要錢并且在喝醉后打他,這令他無法忍受,于是逃跑去了與外界隔絕的杰克遜島,在逃跑途中他遇到了一名叫吉姆的黑奴。吉姆是一個誠實、勤勞而又忠誠的奴隸。他由于怕被主人再次賣掉于是從主人華生小姐家中逃跑。由于杰克遜島并不安全,所以他們選擇離開。他們在竹筏上沿密西西比河順流而下,白天藏在樹林里,晚上出來繼續沿河漂流。對于他們來說,河上的竹筏就是一個自由而安全的世界。但在路上,吉姆被人擄走賣掉,哈克則來到菲爾普斯農場營救吉姆。這時哈克才發現,帶走吉姆的竟是湯姆·索亞的叔叔,并且全家都在等著湯姆的到來。看到哈克后,菲爾普斯夫人竟將他錯認成自己的侄子湯姆。于是哈克遂機假扮為湯姆,并勸說湯姆和他一起去營救黑奴吉姆。但湯姆天性愛冒險,堅持用冒險刺激的方式去營救吉姆。當人們得知吉姆逃離后,便全副武裝進行追捕,致使他們在逃跑中腿上不幸中彈。人們在抓住吉姆之后湯姆才道出實情:按照吉姆第一個主人——華生夫人的意愿,吉姆早已自由。菲爾普斯夫人非常渴望收養哈克,但被哈克拒絕。小說在哈克決心出發前往印度,繼續追求自由生活的圖景中落下帷幕。
小說出版之后,許多美國文學大師包括威廉·福克納、艾略特、拉爾夫·艾莉森、托尼·莫里森等都對其給予很高的評價。迄今為止,也已有眾多學者對小說的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有的從思想主題入手,如劉長江的《“國王”、“公爵”是什么?——從<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看馬克·吐溫對王權的否定》;有的聚焦于研究馬克·吐溫的寫作風格,如宋義華的《淺析<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藝術魅力》;有的集中在研究人物形象方面,如高黎娜的《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姆萊特——<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人物探討》,認為哈克就是馬克·吐溫筆下的哈姆雷特;有的認為哈克和吉姆的友誼是他們成長后渴望的心理需求,如肖婷婷的《哈克·成長·“需要”——從<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看哈克與吉姆的內在聯系》;有的則認為小說的主題應該是通過在外面世界的冒險來追尋理想和自由,如馮偉、孫明的《現代文明的兩難境地——兼議<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敗筆”》等。焦點主要聚集在它的主題、論點、任務、情節和文化意義上,而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分析小說中的成長進步主題的較少。本文將對不同原型蘊含的共同成長和進步主題進行研究,揭示其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原型批評理論
作為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和方法,原型批評誕生于20世紀早期的英國,興盛于二戰后的北美。1957年,弗萊出版《批評的解剖》,因其深刻的思想,這本書成為二戰后西方世界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被認為是原型批評的圣經,在批評界產生巨大震動。因其廣度與深度,原型批評拓展了人們在文學中的視野,使得文學研究成為跨越文學、文化和歷史的寬廣領域。威勒說過:“它曾經擁有和馬克思主義批評與精神分析批評同等的地位。它是唯一的國際文學批評”(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M]. 西安: 陜西師大出版社, 1987.2-3)經過綜合英國學者弗雷澤在文化人類學領域的研究及瑞士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弗萊的文學范式研究和相關理論最終成型。
在美國文學中,許多經典作品都是關于成長的。成長小說在美國文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最重要的作家是納撒尼爾·霍桑和赫爾曼·麥爾維爾。霍桑的《小伙子布朗》與《紅字》就是有關成長類的作品。而麥爾維爾的《白鯨》創造了一種經典的成長模式,這種模式被后代作家們不斷地模仿和學習。而不同原型蘊含的相近或相同的成長與進步意義,則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得以豐富的體現和表達。
二、小說中的豐富原型和它們的文化內涵
(一)意象原型——河流和陸地
原型意象是揭示作品主題和挖掘作品思想的重要原型之一。在這部小說中,主要存在兩個原型意象——河流和陸地。
1.河流-重生和凈化的原型。密西西比河在美國文學和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就像黃河長江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可忽視。對于馬克·吐溫來說,密西西比河沿岸小鎮是他兒時長大的地方。密西西比河寬廣遼闊,浩瀚無垠,磅礴壯觀,充滿美麗與神奇。它的精神氣質與馬克·吐溫達到了共鳴,逐漸內化為他精神氣質的一部分。馬克·吐溫在這條河上體味過艱難困苦的生活:丑陋、腐朽、殘忍、貪婪、暴力應有盡有。密西西比河的灌溉平原覆蓋了當時美國已開墾土地的四分之一,某種程度上它就是那個年輕國家的中心。這片樹葉般美麗的廣大疆域將不同的情感種植在不同人們的心中,包括馬克·吐溫。
密西西比河象征著理想與自由,與岸上生活相比,它就是自由生活與平等的化身。在弗萊著名的《批評的解剖》中,作者論述了這種原型:水的原型...,對圣經敘事來說,是最清晰的一種對于開始和結束的象征,因為人類本已丟失的世界的形象最終重新獲得了(Frye, Northrop. 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 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57. Print.144)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型意象,它具有許多象征性的意義:創世的神話;出生-死亡-復活;滌罪和救贖的過程;孕育和生長以及天堂等。按照榮格的觀點,水是最常見的無意識象征,而對象征的強調則落在了圣經中對伊甸園中樹和水的描述。從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他們便失去了智慧之樹和生命之水。但在圣經結尾處,卻是生命之樹和天堂之水重建了世界,救贖了人類。就像尼羅河、恒河、長江一樣,偉大的密西西比河擁有著神圣自然的獨特品質,它象征著生命的奧秘和誕生,是時間達到永恒的流動與重生。在小說中,哈克的象征性死亡以及當他回到岸上時他的偽裝和新的身份都和這條河息息相關。水是重生和進化的象征,由它集合而成的河流也是如此。
河流變成了重生與滌罪的原型。河流是一片天堂,它不同于哈克遭遇種種罪惡、腐朽和殘暴的陸地,“它最終,是一個滌罪和神圣審判的中介之地”。(Guerin, Wilfred Labor, et a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4. Print.190)對于哈克和吉姆而言,密西西比河就是自由和天堂的象征。在他們的竹筏上,他們不必回應任何丑陋。河流帶著他們向前,引導他們去尋求他們的自由。對于吉姆,大河將他帶到了一個廢奴之州,而對于哈克來說,河流把他帶離了可怕的父親和岸上壓抑苦悶的“文明”生活。
顯而易見,一直向前的河流有著不同于陸地社會(可以稱之為地獄)的奔騰與自由。密西西比河似一劑清新的疫苗,在兩岸陸地之間勇敢而倔強的前行。而那岸上的陸地,坐落著代表墮落、混亂、虛偽和殘忍奴隸制的城市與社區。是這條河把最后的希望注入這片年輕卻亟需改變的土地。
作為最重要的原型之一,水(河流)是許多作品的中心意象。世界史中,有許多關于由水帶來文明誕生和發展的記載。弗萊在研究了古代作品后得出結論,河流意象作為原型來自于圣經和古希臘羅馬神話。當提到一條河流時,文明通常能夠看到一副描繪大洪水和諾亞方舟的圖片。圣經中的大洪水是為了凈化這個世界,滌蕩一切罪惡。但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河流既代表著平靜、祥和、安全和自由,同時也在滌蕩和清洗罪惡與墮落,是希望和重生的象征。
2.陸地-墮落的世界(地獄)的原型。按照基督教所述,地獄是撒旦生活的地方,因為他犯了不可饒恕的罪孽。他和他的天使們背叛了上帝,并最終被打敗,作為懲罰被逐出天堂到了地獄。在舊約中,希伯來詞語“sheol”被譯為“地獄”,意思是“人類的共同墳墓”,一個充滿“火和硫磺”的地方。在那里,罪惡被永恒地懲罰著。
馬克·吐溫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描述的南方社會和岸上世界充滿了殘忍、貪婪、謀殺、欺騙、虛偽和種族歧視。與天堂一樣的河流相比,陸地就似地獄一般。地獄在但丁的《神曲》以及彌爾頓的《失樂園》中都得到了描寫。作為一種原型,小說中的陸地象征著地下的世界。圣經時代那個墮落的世界重新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的美國。歷險記中,哈克和吉姆在陸地上體驗到一系列危險和困難。當他們靠近陸地,靠近那些“溫暖”的城鎮的時候,他們遭遇到了各種困苦;相反,當他們遠離陸地,重歸河上之時,他們則能過上平靜而快樂的生活。陸地代表著荒謬、殘忍和野蠻的世界。當哈克不得不上岸的時候,他親眼見證了格蘭福德和斯芬德森兩大家族間因宿仇而展現的野蠻與暴力。美國南部對于哈克和吉姆來說就是“地下世界”,當時的道德法律和價值觀念給人們造成的壓抑和摧殘,在哈克身上,特別在黑奴吉姆身上清晰可見。
吉姆和哈克是最普通的人,他們誠實而善良,但在陸地上卻沒有希望、光明和自由,沒有前進的方向。那里只有等待著吉姆的奴隸制度和等待著哈克的暴力與壓抑。他們在岸上所見的驚悚與可怕,一回到河上就全部煙消云散。與大河相比,陸地成了自由精神的人間地獄。
(二)《圣經》原型
作為另一類重要原型,圣經原型在小說的情節展現和主題闡釋中同樣重要。
1.伊甸園——美國夢的原型。美國夢是美國精神和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它是美國人的道德歸因及對精神與物質的追求,代表著一種新的能量和激情。早期清教徒來到美國,是為了建立他們心中的天堂。盡管時光流逝歲月變遷,但美國夢的核心從未改變。對于原型批評理論家來說,文學反映的是神話和儀式。美國夢的神話源頭來自《圣經》。在《圣經》中,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中過著幸福的生活。他們自由、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但是,卻被蛇引誘偷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然后就變得有了知識,有了羞恥感,因為背叛了上帝被逐出伊甸園。此后,重返伊甸園便成了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對于清教徒來說,美洲大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那個失去了的但又可重新觸及的新伊甸園。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我們能夠或多或少地發現美國夢在哈克身上烙下的印記。一個人只要有夢想,就有機會到達,哈克相信能夠找到他理想中的樂土,于是通過沿著密西西比河漂流去尋找自由和幸福。伊甸園原型已成為西方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神話原型之一。
2.亞當—哈克的原型。從相近的性格和人格角度看,哈克的原型來自亞當,可以稱他為美國的亞當。哈克出生在一個破敗貧窮的家庭,沒有接受任何教育。他的父親是個殘忍自私無法給他任何家庭溫情的酒鬼。直到他被道格拉斯太太收養,情況才有所改觀。但盡管能夠吃飽,睡得舒服愜意,但哈克卻從未感到開心。因為道格拉斯寡婦可笑的規矩讓哈克感到困惑壓抑,令他很不自在。顯而易見,道格拉斯太太是“文明”社會的代表,她象征著當時的社會價值體系。這套價值體系要求,一個好人必須服從上帝,遵守所有規章制度,任何不守規矩的人都要被社會拋棄進而被改造。而哈克思想開朗,充滿對自由的渴望,是一個有著反抗與冒險特質的男孩兒,他不能接受這些束縛。他反叛逃離了那個社會去尋找真正的快樂,從自己的家里跑了出來,去到能夠找到夢想的地方。他從父親的控制中逃離標志著他新生命的開始。因為亞當也是在離開伊甸園之后才開始了一段不同于以往的新生活,從這點上看,他就像是亞當,美國的亞當。
3.諾亞方舟——竹筏的原型。諾亞方舟的故事在西方社會人人皆知。它這樣告訴人們:當上帝用洪水清除世間一切罪惡的時候,諾亞建造了一個方舟,拯救了他的家庭和世間的動物。從原型批評的角度,哈克的竹筏就像諾亞方舟一樣,只不過在19世紀的美國,方舟變成了小小的竹筏。這個竹筏承載著馬克·吐溫的理想。
在竹筏上,哈克和吉姆是安全的,沒有任何罪惡靠近和危險降臨,所有的事情都平和、安寧。但只要他們離開竹筏,就會遭遇數不清的危險和苦難以及一個充滿暴力、歧視、謀殺和欺騙的世界。為了遠離這些罪惡,他們只能待在竹筏上,就像諾亞和他的家人與動物們呆在方舟上一樣。河上的竹筏是哈克和吉姆的避難所。在竹筏上,黑白膚色的區分漸漸消散,他們變成了好朋友。當他們離開竹筏的時候,哈克和吉姆一次次被追捕,就像動物被獵人射殺一樣。哈克被陸地上人性的喪失和暴力的場景所震驚,但安全的方舟——自由的竹筏卻保護著他們。
(三)主題原型
一般認為,主題是研究文學作品最需要探究和發掘的基本元素。弗萊認為,許許多多的作家通過遷移的方式,已經不自覺地將神話的元素再現于他們的作品之中了。在時間的長河里,這種遷移的現象發生在幾乎所有的文學作品中。即使這部作品屬于現代風格,但它仍可能沿襲著來自古代神話的鮮明主題。在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中,原型主題有多種表達方式:探求、追尋、拯救、逃離、回歸、墮落、死亡、再生。弗萊認為神話一直在表現對于社會或者群體至關重要的故事,這正是他們神圣莊嚴的原因。忽視《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原型主題的重要性,將會大大降低這部小說的價值。
1.求索——漂流和尋找的原型。在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荷馬史詩中,有很明顯的漂流主題。最著名的就是的故事。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之后,歷經十年的漂泊,終于返回了自己的家鄉,但卻發現自己習慣了海上漂泊的日子,已無法適應家中平靜的生活。所以,他決定再次開始新的征程。他的漂泊與遠行,強烈地昭示著人的冒險精神與雄心壯志,以及對前方和未知世界的勇敢探尋。
作為西方文學文化中主要的漂泊者形象,奧德修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已變成了一種原型。他的探尋和求索代表了西方的個人與英雄主義觀念,彰顯著他們的冒險精神和他們對未知世界的強烈好奇,這種精神也充斥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字里行間。哈克不服從道格拉斯太太的規矩和要求,接著又選擇逃離他的父親,最后下決心在密西西比河上乘筏漂流。在小說的最后,哈克拒絕了菲爾普斯太太的收養,決定去河上繼續他的漂流生活。在某種意義上,這是奧德修斯求索和漂流原型的再現。漫長而未知的旅程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勇敢堅強。不論在西方還是東方,漂流原型都展示出宏大而壯闊的歷史圖景。在我國,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三下南洋、玄奘的西行求經、鑒真的東渡日本、還有開拓茶馬古道與絲綢之路的先賢志士,都張揚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求索之路。他們的求索展現出中華民族對未知、對信仰、對前途、對希望的自我尋找,對國家、民族的道義堅守和使命擔當,對歷史、未來的堅定理想。就像哈克的歷險故事一般,在前進與漂流中,尋找自我,尋找人生和人性的真實。
2.復活—哈克重生的原型。復活神話來自于圣經教義與記載。耶穌基督的復活是來自上帝的珍貴禮物和他神圣的諾言的兌現。自亞當離開伊甸園開始,人類天生便帶著罪惡。耶和華告訴人們,罪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個代價就是死亡。因為永恒的死亡不是上帝想要看到的,他提供了一條救贖的道路,通過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受難來為人類贖罪。當復活降臨,基督再臨人間,大地重現生機,人類獲得了拯救。基督復活的原型彰顯了人類永恒的希望。
在小說中,哈克經歷過許多危險。他親歷了一艘蒸汽船的沉沒,見證了暴徒間野蠻殺戮的血腥。他被迫卷入南方兩大部落的沖突,也親歷了兩個騙子——“國王”和“公爵”共同愚弄一個可憐的家庭。每次當他身處危險,哈克總能夠找到克服苦難的辦法。在這個“置身危難—避離危險—再次涉險—再度避險”的循環中,他漸漸認識到奴隸制度的殘忍和黑暗,并且與逃跑的黑奴吉姆建立起深厚而堅固的友誼。哈克從困境中一次次逃脫的情節展示出一種復活的原型。也就是說,每次逃離都象征著哈克的一次死亡和重生。這里的重生不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思想和精神上的,標志著他的精神和思想走向了成熟。
哈克沿密西西比河的漂流與求索逐漸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他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與過去的觀念和認識告別,因而“復活”了。準確地講,在竹筏上和吉姆的旅程是哈克道德自我發現的過程。哈克善良的本性和他在漂流中經歷的事情,使他懷疑所有在“文明社會”中被告知的東西。開始的時候,他對黑奴懷著輕蔑,這種蔑視受制于他的成見。但在航行中,哈克經歷了幾次是否應該幫助吉姆的思想斗爭,尤其在對待吉姆逃跑這件事上。但最后,他成功地克服了先入之見,徹底改變了對黑奴的態度。至此,他的道德觀進入了全新境界,哈克獲得了靈魂和精神意義上的“復活”。
(四)原型的重要價值及其共有文化意義
不論哪種原型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這些豐富、獨特的原型及其象征意義,是我們剖析主人公精神發展與道德進步依賴的重要線索。綜合分析以上所有原型,我們發現,這些原型存在著一種共同或相近的意義——一種不斷向前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滿懷進步的希望和夢想以及重建新世界的前進力量。不論原型是河流、陸地、伊甸園,還是亞當、諾亞方舟,抑或是求索與探尋,他們都暗含著相同或近似的意義,通過這些包含在不同原型中相同意義的審視和發掘,我們就可以找到哈克成長的過程和作者對于人類整體進步的吶喊。
三、美國社會批判和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
發展是人在地球上存在往復的永恒主題。如果沒有發展,社會就會失去動力,蕭條陰郁,毫無生機。在沿著密西西比河向下游漂泊的時候,哈克逐漸獲得了精神的成長和道德的發展。從兩個家族的爭斗中逃離,哈克說:“這兒畢竟真沒家的感覺,其他地方似乎讓人憋得慌,但竹筏就不是這樣。你會覺得相當的輕松和舒服,盡管在這么狹窄的一個筏上”(Twain, 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6. Print.128)。本質上講,哈克不喜歡那個腐朽的地方,期盼著找到一片充滿平等和自由的土地。它要表達的,是小說呼吁或期待的一個全新社會。
但哈克只是個孩子,他能做的只是向他的內心直覺和先天良知尋求指導。通過展示小說中豐富的原型,馬克·吐溫期望能夠達到為整個人類呼吁,為人類平等自由吶喊的理想。小說的結尾展示出,哈克已經通過他的成長經歷漸趨成熟,并且繼續前行去尋找更多生命和精神的自由,找尋真正的平等。哈克相信,所有種族都應該是平等的。小說批判了社會的丑陋,并且致力于推動社會的進步。通過湯姆與哈克,馬克·吐溫表達了種族平等和社會公平的基本觀點。在小說的最后,吉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重獲自由,但卻并非指代黑人全體獲得自由。所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提倡的種族平等與自由就像一座燈塔,為黑人照亮了一條充滿希望的路,它鼓舞了包括白人和黑人在內的所有人為了平等和自由的社會而不斷地抗爭與追尋。
四、結論
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學偉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為美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著作奠定了基礎。《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講述平凡人群動人故事的偉大作品。當我們從原型批評的視角分析它的個體成長與社會進步主題時,愈可看到原型體現的特殊意義,個體的品德和精神成長是人類和社會持續發展進步的基礎。
小說中的原型表達了主人公的精神成長和道德進步。河流代表著凈化、重生和前進,竹筏代表著快樂、自由和安寧,陸地代表著腐朽和恐怖的社會,于竹筏代表的“天堂”做對比。哈克是美國亞當形象的再現,而“美國夢”則反映著伊甸園的不老神話,漂流和追尋代表著人類對于自由平等的永恒求索。所有這些意象和象征都浸潤著相似的意義和內涵,那就是:滿懷希望與夢想的發展與進步,以及重建新世界的趨勢和方向——也就是對于美好未來的永不停止的求索。
在小說的結尾,哈克又踏上了探尋之路,他對希望的求索在今天仍舊擁有堅實的意義。小說展示出,只有通過艱辛和磨煉,不斷地求索、追尋,我們才可以長大,才可以收獲自己的夢想,人類才能重建一個充滿善良、美麗、平等、自由的嶄新社會。毫無疑問,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將會繼續在世界文學藝術的星河中熠熠生輝,不斷照耀我們前行的道路。
(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