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吳少華
(作者是《海寧日報》副總編輯)
一、媒體競爭的需要。媒體競爭要求縣市報的時政報道必須從民生的視角去關注,去吸引讀者。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對所屬9家縣市報定位為“區域中心城市第一傳媒”,明確要求縣市報引入都市報辦報理念,在內容和形式上借鑒都市報的視角和手法,體現親民性和貼近性。這就要求時政報道必須高出一籌,發揮輿論引導主陣地的功能。
二、群眾主動參與、監督的需要。2011年3月,海寧市將整治水環境工作列為政府實事工程,而水環境整治是事關百姓健康的大事,光靠幾個部門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關鍵要發動廣大群眾自覺參與保護、監督。《海寧日報》策劃了“暗訪水源地污染源”行動,對水源保護區內的環境衛生開展全面的輿論監督,報紙還開設了QQ、微博、熱線等平臺,吸引讀者網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期間,網民發帖、跟帖上百條,紛紛將身邊看到的污染源向編輯部報料。海寧市市長對這組報道先后兩次作出批示:“就是要通過公眾監督來促進有關部門的日常監督,研究長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水源地保護問題。”通過大半年的整治,水環境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水質有了提升。在當年度河流水質考核中,首次因水質改善而獲得上級獎勵。
三、提升傳播效果的需要。不少會議、領導活動等時政報道語言干癟、生硬,書面化、套路化,缺乏生活氣息是重要的原因。領導對自己的講話,用“強調”“指出”的形式見諸報端也頗有微詞,畢竟這樣的報道方式會使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大打折扣”。這就要求媒體的采編人員包括老總應該下決心,在時政報道的改革上下工夫,提升時政報道的傳播效果。
一、從群眾關注的角度找準切入點。拆遷征地是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拆遷后的土地派什么用場,是用來發展房地產賺錢,還是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百姓非常關注,也直接影響到拆遷工作能否順利進行。2011年,海寧市決定開發建設環東西山,但環山而居的部份居民不舍得讓出好地段,因此征遷工作進展緩慢。《海寧日報》為此開設專欄進行解讀,讓市民知曉開發建設環東西山是用來建設森林公園,改善老城區居民的居住環境,不是讓少數人獨享,而是讓全市人民共享美景。《環東西山亮出“城市客廳”美景》,向市民描繪了森林公園美好的前景;《兩山美景大家享》,勸說拆遷戶要顧全大局,讓大家受益;《馬家兩兄弟顧大局簽約讓地》,從兩兄弟等待觀望到親眼目睹東山建設初露美景,最終爽快地在拆遷協議上簽了字,馬家兄弟的舉動為拆遷戶帶了好頭。目前,拆遷工程已基本完成。這也說明拆遷工作雖難,但只要站在民生的角度講清政策、講明道理,群眾是會主動配合的。
二、從群眾關心的內容找準結合點。時政報道怎樣做才會激發讀者的興趣?將會議的內容“照單全收”,對領導的活動“來者不拒”,顯然讀者是不買賬的。必須有所選擇,用群眾的眼光從會議中、材料中去挑選與之息息相關的內容,挖掘有價值的新聞。
看病貴、看病難,一直是市民群眾反響強烈的熱點問題,也是政府工作的難點問題。今年,海寧被列為浙江省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縣市,對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但當地報紙先后兩次報道都是從政府工作的角度去反映,如《市政府常務會議召開逐步啟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廣大群眾關注的醫改怎么改?改后能帶來哪些實惠?報道都沒有作具體的交代,讀者看后說這樣的報道等于沒報。為了讓群眾詳細了解這一惠民政策,報紙又重新進行策劃,百姓“藥袋子”變沉還是減輕?配“基本藥物”有什么好處?看一次普通門診花費是漲是跌?藥品降價醫院收支如何平衡?怎樣改變“濫開藥”“多檢查”的現狀?記者帶著群眾關注的這些問題請醫療衛生部門一一進行解答,把百姓心中的疑問解釋得清清楚楚。
“含金量”如此高的內容怎么會被忽視?明明可以做得很有“看頭”的新聞卻做得“味同嚼蠟”,一方面與記者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有關,另一方面程式化的思維定勢阻礙了時政報道的創新。
三、從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找準動情點。時政報道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多用群眾喜歡的語言,用群眾喜歡的話語方式能夠拉近新聞與百姓的距離,而這些生動活潑的語言就來自群眾。因此要改變時政報道生硬的話語方式,少一點書面語言,多一點生活語言,摒棄官話、套話,用平民化、個性化的語言去報道時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去關注時政,讓時政報道變得既好看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