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立勇
今年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面向全球傳播的中文頻道開播20周年,20年來經歷了中心制、綜合制再到頻道制的多種管理體制,這也是電視新聞節目不斷改革的20年,作者以親身經歷進行了總結和思考。
1992年10月1日,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CCTV-4)開播,從1992年開播到1993年11月這一年多時間里,這個中文外語頻道一直由中央電視臺對外中心和第四套節目編輯部兩個部門在運營管理。中央電視臺對外中心負責節目制作,第四套節目編輯部提供節目播出平臺。1993年11月這兩個部門合二為一成為海外節目制作中心,中心下屬新聞部、專題部、編輯部、外語部等。
上世紀90年代,“東方時空”“焦點訪談”相繼開播并受到觀眾的關注和喜愛,一時間電視新聞雜志和新聞評論成為電視業內的新熱點。央視海外節目制作中心新聞部也開辦了海外新聞評論欄目,1997年5月5日,原來的新聞性雜志欄目“中國報道”全新改版,以新聞報道加演播室訪談為欄目樣式,每周兩期,每期15分鐘,深入報道國內外大事。新版“中國報道”欄目的定位從向世界報道中國,拓展為以中國人的視點報道世界。放眼國內外大事,以幾乎與新聞欄目同步的時效性和嘉賓訪談的權威性,贏得海內外觀眾的廣泛認同。
從電視媒體管理機制這個角度來審視第四套節目播出這一外宣史上的重大事件,第四套節目中心制的源頭是1993年海外節目制作中心的成立。直到2000年9月25日中央電視臺英語國際頻道正式開播,中心制持續了將近七年時間。1998年6月,“中國報道”增加了報道數量,由原來的每周兩期改為每天一期,由每期15分鐘增至30分鐘。2002年9月,央視四套實現了24小時整點有新聞直播的準新聞頻道架構,同時建立了突發新聞快速反應機制。新聞直播平臺和快速反應機制的建立為直播伊拉克戰爭提供了可能,“中國報道”的擴容為嘉賓隊伍的建設以及國際話題的專業知識儲備夯實了基礎。可以說,中心制為第四套節目在日后的崛起積蓄了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在伊拉克戰爭直播中噴薄而出。
在中央電視臺臺史或者相關文件的表述中,并沒有綜合制這樣的概念,但我認為從2000年海外中心管理下的英語國際頻道開播到2010年頻道制改革(海外中心改名為中文國際頻道,外語頻道劃歸新聞中心管理),這一階段可以說是典型的綜合制。2000年9月25日,第一個面向全世界英語觀眾、24小時不間斷播出的英語國際頻道正式播出。由于最初英語頻道的員工較少,不便于建立部門,因此實行的是頻道制,可以說英語國際頻道是中央電視臺最早的頻道制試點。為加以區別,原來的第四套約定俗成地被稱為中文國際頻道。在海外節目制作中心,出現了中心制和頻道制并行的局面,因此稱其為綜合制。
因為具體的整合、構建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包括機制的建立也無法一步到位。還是要先易后難,穩步推進。具體到管理體制上,實行統分結合的管理辦法,在這一管理機制下,海外中心的外宣事業實現了大跨越,各語種的外語國際頻道相繼開播。2004年10月1日西、法語頻道開播,阿拉伯語頻道2009年7月25日開播,俄語頻道于2009年9月10日開播。這幾個頻道實行的也都是頻道制,綜合制是中央電視臺逐步發展壯大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現實選擇。
實際上在十年間這幾個外語國際頻道,包括起步較早的英語國際頻道在內,發展還是很快的,只是由于在國內落地所限,所以并不被太多國內觀眾所了解。另一方面,在中心制下修煉多年、厚積薄發的中文國際頻道由于在國內的廣泛落地和在直播伊拉克戰爭中的異軍突起而為人熟知。
CCTV-4的伊拉克戰爭直播創下了多項紀錄:中央電視臺第一次24小時立體化全方位報道重大事件;在中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大段引用外臺外電報道并不遮蓋臺標;收視率高達6個百分點,比平時增長了27倍,創出了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的歷史高度。可以說,直播伊拉克戰爭使中央電視臺第四套節目一夜成名。
經過了伊拉克戰爭直播的磨煉,直播在CCTV-4成為一種常態,在以前不敢想象的直播談話節目也成為現實,“中國報道”再次面臨改版,談話節目首次實現了直播,在中國電視界又一次領先。隨著節目的改版,欄目的隸屬關系也從專題部轉為新聞部,并改名為“今日關注”。
這樣的改版和改制都是在中心統一調配下完成的,沒有遇到阻力。這種統一管理與分級負責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既可以增強中心的宏觀調控能力,又能夠激發各頻道微觀營運的活力,無論是中心制還是綜合制,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中央電視臺從2005年起開始以經濟、體育頻道為試點推行頻道制。經過幾年的運行,兩個頻道在收視和競爭力上都有了大幅提高。特別是經濟頻道從去年改版為財經頻道、進一步明確頻道定位之后,頻道競爭力更是快速提升,目前已經占據全國財經節目市場70%的份額。財經和體育頻道試點成功,但對于擁有十幾個開路頻道的中央電視臺來說,這遠遠不夠。徹底打破十年來形成的節目中心制,順應市場趨勢,建立以頻道制為主的管理架構成為中央電視臺新一輪變革的“重頭戲”。
從2010年8月1日起,中央電視臺實行多年的“中心制”變為“頻道制”。
2009年7月“今日關注”隨著海外節目制作中心新聞部并入新成立的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成立的新聞中心整合新聞中心、經廣中心、海外中心、社教中心、文藝中心五大節目生產中心的新聞采編系統而成,標志著央視“新聞立臺”的發展方向。2010年10月我又重新回歸到中文國際頻道,參與大型日播旅游欄目“遠方的家”的創辦。2011年“遠方的家”推出百集系列特別節目《邊疆行》,我擔任這個百集系列節目的總策劃。《邊疆行》以紀實手法關注自然、關注民生、關注人文,通過記者真實生動的采訪體驗,為觀眾展現出一個發展變化中的真實的中國邊疆形象。乘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東風,《邊疆行》節目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完美轉型,走出了一條嶄新的旅游節目人文關懷新路子。
通過“遠方的家”以及《邊疆行》的管理實踐,可以發現頻道制扁平化管理的諸多優勢。總監以及分管的總監助理對于節目可以說是一竿子插到底,效率和效果都是前所未有。分管“遠方的家”欄目的是總監助理王峰,就節目的宣傳片解說詞她可以和欄目組開會開到凌晨四點鐘;“走轉改”匯報會,每一個參加匯報的記者都要在她面前過一遍,過完已經又到了凌晨四點鐘……
頻道制以頻道為運營實體有利于各個頻道、尤其是專業化之后的頻道利益最大化和競爭力的優化,靈活性較強。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從資源配置角度而言,頻道制最大的弊端是分散了節目、技術設備、人力和財力等媒體資源,不利于資源整合效益的發揮,臺編委會或者總編室統一管理的難度加大,無法形成系統優勢對抗競爭。實際上這種擔心并不是多余的,姑且不論從全臺角度如何在各頻道之間整合資源、合力共贏,僅從中文國際頻道的現狀而言,頻道制不徹底的弊端已經顯現。中文國際頻道作為一個播出平臺是統一的,但卻是兩個制作單位在為這個頻道提供節目,一個是原來屬于海外節目制作中心的采編隊伍制作的專題、文藝類欄目,另一部分是隸屬于2009年成立的新聞中心國際頻道新聞編輯部,這個部負責頻道內的整點新聞和“今日關注”“深度國際”等新聞性專題欄目。由于中心制和頻道制交叉,新聞編輯部在播出平臺的利用、中文國際頻道在新聞資源的使用上都存在障礙,長此以往就不能形成頻道合力,難以提升中文國際頻道的國際傳播能力。
頻道制下的頻道既是節目播出平臺也是節目制作主體,各頻道只有定位明晰,走品牌發展之路,才能防止內耗,形成特色。
關于頻道制之后下一步的管理體制變革,從1992年對外中心和第四套節目編輯部合二為一成為海外節目中心,到2010年的頻道制改革海外中心分為中文國際頻道和國際頻道新聞編輯部;再從我個人從海外中心到新聞中心再到中文國際頻道,可以說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實無論是分與合,無非就是如何處理播出平臺和制作主題這兩個方面的關系。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多種多樣的視頻收看方式,從臺內的角度而言節目制作能力才是頻道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將是推動節目制作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