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歷史上,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東太后慈安一直被忽視,在許多影視劇中甚至被認為是個可憐的角色。其實,這是個致命的誤讀。
慈安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之后4個多月內,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寶座,這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咸豐帝倜儻不羈,要他在哪個女人身上專注幾乎是不可能的,唯獨皇后慈安一直到咸豐去世都榮寵不衰,其胸懷丘壑為人有所不及是顯而易見的。

有書記載,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于德”,慈禧“優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決定。其理政之才主要表現在:
一、重用能臣。晚清要員薛福成在他的《庸盒筆記》中記述:誅殺陷城失地、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將驕蹇貪淫的勝保下獄賜死,賞給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爵位,皆出自慈安之意。
二、誅殺安德海。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辦龍衣的機會,一路上大肆索要給養被拿獲。雖然慈禧有意袒護,但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
三、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到立后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年輕俏麗的鳳秀之女富察氏。兩人各執己見,最后同治帝采納了慈安的意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可見,慈安不僅有德,而且有才,小事不拘,在大事上決不糊涂。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是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