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7日,一度在整個廣西玉林市轟動一時的玉林市農機局原局長黃幟受賄一案,終于塵埃落定。經玉林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最終認定黃幟與他人共同受賄154.2萬元,個人分得贓款77萬元,另外單獨受賄94.5萬元,并以受賄罪作出了判處其有期徒刑12年、并處沒收財產30萬元的一審判決。 (據4月12日《檢察日報》)
現實中,人們常常會把政府的一些部門,按職能或單位執法權力的大小,分為“窮”的“冷”的單位(通常稱“窮廟”)或“富”的“熱”的單位(通常稱“肥缺”)。有關部門的視線往往集中在“肥缺”單位,近年來查處的腐敗分子,多數是“肥缺”單位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而一些“窮”的“冷”的單位卻被忽視。

▲黃幟指認轉移寄存的100萬元贓款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有二:一是“肥缺”單位領導、工作人員手中的權力更大,容易被行賄者當作拉攏的主攻對象,他們一旦失去警惕,容易腐??;二是各級紀檢監察、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也將注意力主要放在這些“肥缺”單位。人們往往覺得“窮廟”單位沒有錢,會認為即使他們想貪也沒有條件。上級主管單位也會忽視對這些“窮廟”的監管,再加上內部制度不完善,監督乏力,也同樣會出現腐敗。玉林市農機局原局長黃幟與他人共同受賄154.2萬元,個人分得贓款77萬元,另外單獨受賄94.5萬元。被人們認為是“窮廟”的農機局,原局長黃幟竟然貪腐150多萬元,成了“富方丈”。從黃幟案件可以看出,“窮廟”也出“富方丈”,這應當給我們敲響警鐘,更值得我們警惕。
反腐敗不能分“窮”單位“富”單位,要改變過去反腐敗的傳統觀念,拓寬反腐渠道,構建制度對權力的制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