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孝邦
(作者是新華社廣西分社記者)
“走轉改”并不簡簡單單地只是“走”,更重要的是,“走這一趟”后會帶來什么樣的“改變”?
對于一個長年在基層采訪的攝影記者來說,我的“根”就在基層。長期以來,我一直用鏡頭關注廣西農村,記錄農民、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的生活現狀。如何記錄出理性、沉穩的圖像,而不浮于那簡單的“一走”?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前,我到廣西柳州市農民工聚居的城中村——白沙村采訪,拍攝了一組“小候鳥的六一心愿”的圖片。那天巧遇南寧鐵路局柳州機車車輛廠團委到白沙村里開展“慶六一,獻愛心”活動。
“熊三三!”
“到!”
“潘木生”
“到!”
“劉詩國”
“到!”
……
面對一大群“小候鳥”們,我一一點名讓他們上前領取這個單位團委帶來的節日禮物。這個舉動讓志愿者們動容。團委書記張怡元說,在這個破舊不堪,甚至是被城市遺忘的角落里,沒想到一位新華社記者竟然能一一叫出每一個孩子的名字。
他不知道,這群孩子,不僅僅是我的拍攝對象,更像是我的孩子,我的朋友。記住孩子們的名字,對于一個用心去拍攝的職業記者來說,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功課。農民工子女,他們因為缺少社會的關愛,缺少豐厚的物質生活,所以渴望被別人記住。記住他們的名字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關愛,更是一種信任。為此,每次采訪農民工子女,我都會在這方面做足功課——用心去拍攝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的瞬間都是精彩的,同時記錄好他們的名字,在處理照片中再次加深記憶。如此一來,下一次見面采訪時就能準確地叫出他們的名字了。另外,照片就是最好的語言,我自己都記不清送給孩子們多少照片了。而迄今最好的本人照片就是一位農民工的孩子用我手中相機拍攝的。

好新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白沙村的“小候鳥”們,我持續關注他們已有三年多了。三年的“跟蹤追訪”,引發了社會各界的行動:大學生志愿者“愛心家教”在這里掛牌,城鄉孩子“手拉手”活動、企業家獻愛心等活動在這里開展……愛心如潮,但退潮之后,孩子們又將回歸生活的原點,因為,真正能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心里的沒有幾個。
我們該如何去關愛這個數量龐大的群體?如何真正為他們搭建起一座愛心的橋梁?這就需要我們這個社會大家庭去思考去探索。而我能做的,只是不斷地用鏡頭去記錄他們的瞬間動態反饋給社會,僅此而已。
“記者叔叔,你怎么這么久沒有來看我?”
“記者叔叔,下一次你來看我是什么時候呢?”……
每一次去柳州,我都會去白沙村里走一趟,有時并不是為了拍攝,只為看一看他們,看看有誰離開了這個城市,又有誰新到了這里。
只有和采訪對象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傾聽到他們心底的聲音,捕捉到最生動的畫面場景,拍攝出無愧于良心的作品,激起社會千層浪。

□ 1月22日,在廣西柳州市白沙村,來自貴州農村的潘柳門(前)和哥哥潘勇在燃放鞭炮。(作者供圖)

□ 2011年8月25日,麻秀英(左)和兒媳覃美香在地里除草。(作者供圖)
2011年8月23日,我到南寧市邕寧區百濟鄉南華村那樸坡采訪,無意中看見一對駝背老人在田間勞作,那個場景深深地震撼了我。后從村民那里了解到,那對駝背老人是85歲的麻秀英和60歲的兒媳覃美香。
麻秀英的家人相繼去世,只剩下兒媳與她相依為命。面對歷盡滄桑的兩位老者,我沒有貿然用鏡頭對準她們,而是卸下攝影包放在田邊,挽起褲腳,拿起鋤頭,和兩位老人一起下地干活。隨后我又買了一些生活用品送到老人家里。老人不無感激地拉著我的手坐在家門口“絮絮叨叨”地說著什么。老人的話,開始時我不太能聽懂,但還是俯首認真傾聽。
有了第一天像孩子一樣與她們相處,我第二天的采訪拍攝格外順利。記錄麻秀英和覃美香兩位老人晚年艱苦生活的照片和稿件一經發表,立即引起相關領導高度關注。最終,麻秀英和覃美香婆媳倆的生活得到了切實改善。
廣西大部分農村地區,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使大量留守農村的老人成為了“空巢老人”。這些老人很多都生活困難,精神空虛。僅靠記者的身份足以洞悉他們的內心世界嗎?我以“晚輩”的身份去孝敬他們,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且能多呆幾天就多呆幾天,能多去幾趟就多去幾趟,耐心地聽他們說說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進留守老人的內心世界。
“走基層”不但要“愿”,還要“勤”。只有勤走基層,在“走基層”中了解農民的需求,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2011年,我和同事到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上林縣貧困山區采訪調研農村孩子的午餐問題,看到的是清一色的黃豆拌米飯和發餿的米粥。我無比震驚: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他們的午餐問題應該得到全社會關注,改善孩子們的營養狀況刻不容緩!那一刻,我意識到了自己肩上擔負著神圣的使命。之后,我和同事堅持在艱苦環境中采訪,到該縣最偏遠的三只羊鄉三只羊小學采訪,拍攝了大量圖片,先后采寫播發了《“補助款”變成“扶貧款” 廣西山區學生一天兩頓黃豆拌米飯》《山區小學生渴望告別“粥瓶”午餐》等專題圖片,推動了廣西實施營養餐工程,廣西教育部門投入大量財力開建小學食堂,為學生提供免費營養午餐。
輿論監督是需要“常回頭看看”的。隨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我一直在跟蹤采訪山區學校的營養餐工程實施進展情況。2011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我再一次來到三只羊小學。從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到三只羊小學的車程近3個小時,有一段路,車子是在陡峭的土石路上爬行,從車窗向外望去盡是懸崖和群山。在經歷了 “驚心動魄”之后,我們終于趕到三只羊小學。11時,學校準時開飯。在食堂里,我們看到,工人由原來的1個增加到了5個,孩子們每人可領到一碗白菜炒雞蛋,那香味,和半年前的“黃豆蒸飯”實在是太不一樣了……
站在食堂的分菜窗口,看著孩子們一個個井然有序地排隊打菜,聞著香噴噴的菜香,那一刻,我心中涌起了一陣暖流。我及時將山區學生享受免費午餐的情況反饋給社會。
目前,盡管國家已經在實施營養改善計劃工程,但還應看到,廣大農村地區在實施這項工程過程中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如食品安全、食堂建設、資金監管、人員配備等,這些都在困擾著基層干部群眾和老師。
置身于崎嶇的山路、泥濘的村道、古樸的木屋,你能感受到都市中消失的內心悸動。只有對腳下土地的愛才能拍出令人感動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