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湘君 朱 勇 劉鳴江
1.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湖南 長沙 410008;2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手外科,湖南 衡陽 421002
負壓封閉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術是由德國ULM大學Wim Fleis Chmann醫學博士等在1992年首創的,具有獨特的設計思維并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傳統外科引流術的一種新型引流技術。VSD技術最早用于修復治療四肢軟組織的創面,于1994年被引進中國,并首次用于普外科[1-2]。目前臨床上主要用于各種復雜創面修復治療和提升移植皮膚成活率等,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各種創傷中,軟組織缺損是極為常見的一種,且常伴有骨折、大血管及神經損傷、周圍組織嚴重挫傷等[3]。復雜創面的壞死組織較多且很難徹底清除,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營養不足,創基深者甚至可伸入到骨質,創面極易被污染。自2006年以來采用VSD技術治療修復各種復雜創面缺損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6年3月~2010年3月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院共收治復雜創面患者52例,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齡15~80歲,平均(45±13)歲。 傷后至進行手術時間 40 min~10 h,平均(2.3±1.8)h;受傷原因:車禍傷 37 例,高空墜落傷 4 例,機械擠壓傷8例,砸傷3例;受傷位置:大腿17例,小腿10例,上臂3例,前臂5例,足部12例,手部2例,骶尾骨部3例;污染類型:創面輕度污染8例,中度污染38例,重度污染6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各26例。對照組中,男 15 例,女 11 例;年齡 16~80 歲,平均(44±14)歲;傷后至手術時間平均(2.2±1.0)h;創面輕、中、重度污染為 5、18、3 例。治療組中,男 16 例,女 10 例;年齡 15~78 歲,平均(46±12)歲;傷后至手術時間平均(2.4±1.1)h;創面輕、中、重度污染為3、20、3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傷后至手術時間、創面類型及位置、創面面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例)
兩組患者均進行徹底清創,清除創面內的污物、異物及失活組織,露出殘腔。對照組在上述處理之后,給予常規換藥治療,即用凡士林紗布覆蓋后換藥,并使用多側孔引流沖洗及引流等方式。
治療組則采用VSD技術治療,采用由武漢VSD醫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VSD高分子泡沫型合成敷料(VSD敷料),其內有2條僅一端有孔的硅膠引流管,一張黏合性強的聚胺甲酸乙酯薄膜。依據患者創面的情況在清創處理后,將VSD敷料修剪成與創面大小、形狀基本一致,敷于創面或貼于創腔內,使其放入后能充分貼合整個創面,將硅膠引流管由創面周圍的正常皮膚約3 cm處引出,用酒精棉球清潔創面周圍的皮膚后縫合固定邊緣,再用聚胺甲酸乙酯薄膜覆蓋封閉VSD敷料、硅膠引流管及其周圍正常皮膚3 cm以上。引流管接高負壓吸引裝置,保持高負壓封閉引流狀態,調整并維持高負壓在50~80 kPa,以敷料收縮變為扁平,引流管凸顯觸之變硬且有液體引流出為度(參見文獻[4])。并隨時注意保持引流管通暢及維持高負壓,適當地給予敏感抗生素及營養支持治療。持續負壓引流7~10 d后,取出敷料觀察,若肉芽組織生長旺盛新鮮,即可行自體植皮;創面較大者或是創面有分泌物,則需重新更換VSD敷料,繼續負壓引流,直至肉芽生長良好,再行植皮術。
于術后第7天開始觀察兩組患者是否有滲出、死腔情況發生及肉芽組織的生長狀況等創面的形態學情況;創面行植皮、縫合及皮瓣轉移等Ⅱ期手術的合計手術處理時間;以毫米方格紙法計算治療后的創面面積;記錄患者換藥次數及總住院時間等。并觀察其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
采用SPSS 16.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7 d后肉芽組織生長量顯著多于對照組,創面未有明顯的滲出,未殘留死腔,肉芽組織生長旺盛新鮮,無水腫;對照組治療7 d后創面仍有滲出,并殘留有死腔,且肉芽組織生長不甚明顯。
治療組創面修復時間為 7~10 d,平均(8.3±1.5)d;對照組修復時間為 9~17 d,平均(13.6±1.8)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Ⅱ期手術處理時間、治療后的創面面積、換藥次數、總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治療組中未出現因使用VSD敷料引起的嚴重局部或全身術后并發癥、過敏反應及其他不適癥狀,但出現2例引流通路不暢及創面負壓不夠1例,分別采取生理鹽水沖洗引流管并增強負壓等措施后情況穩定,無患者出現并發感染;對照組患者有3例發生創面感染,且不愈合,加強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后情況好轉。治療組患者感染情況雖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修復時間(d)Ⅱ期手術處理時間(d)治療后的創面面積(cm2)換藥次數(次)總住院時間(d)治療組對照組26 26 8.3±1.5▲13.6±1.8 8±3▲14±5 9.7±1.7▲13.2±0.8 1.5±0.8▲9.1±3.2 20±5▲30±7
創傷后的創面極易被感染,因此需為治療建立適宜的生理環境。常規的換藥治療使患者在換藥時承受極大的痛苦,而沖洗引流并未對肉芽組織的生長起到實質性的促進作用,且還會造成極高的壞死率。
VSD技術是一種由內置引流管的聚乙烯酒精化海藻鹽泡沫敷料覆蓋或填充組織損傷的創面,再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閉建立一個密閉空間,通過可控負壓促使創面快速愈合的治療方法。其治療機制為[5]:能避免常規引流點接觸創面導致的引流局限,形成全創面引流;代謝物及毒性產物在高負壓的作用下,可清除徹底,減輕毒物的重吸收,避免二次感染;通過愈合創面,阻止形成殘留死腔。武漢VSD醫用科技有限公司更是自主研發出新型VSD敷料,該敷料是一種高分子泡沫型合成敷料,形似海綿,有良好的組織相容性,而無免疫活性,且吸附性與透水性極強[6]。此技術能有效地避免創面感染,加強引流創面的迅速清潔,使引流區的血液循環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創面肉芽組織生長,促使引流區加速愈合,方法簡單有效。
本文通過對患者采用VSD技術修復治療復雜創面的療效觀察結果可看出,采用持續VSD術修復治療復雜創面,不僅能有效縮短創面修復時間,減小創面面積,還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傳統的常規換藥治療,適宜臨床廣泛應用。
[1]呂松峰.負壓封閉引流配合脛骨皮瓣治療小腿創傷性骨皮缺損[J].中國臨床研究,2011,3(1):64,66.
[2]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3-125.
[3]裘華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4.
[4]李學擁,李望周,李躍軍,等.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敷料下的正壓及其產生機理[J].西北國防醫學組織,2007,28(1):16-18.
[5]雷林革,沈美華,何如祥,等.持續負壓封閉引流術在各種復雜創面修復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師雜志,2011,13(1):73-74.
[6]梁冰,周金賢,黃磊,等.應用負壓引流技術加外固定架治療小腿骨折合并軟組織缺損的療效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1,13(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