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堅 莫 逆 梁金春 熊子武 詹永韜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高州 5252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病急癥,采用冠心病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對于有顧慮難以承受手術風險或因經濟條件所限不接受介入治療,和在沒有開展早期介入治療的醫院,應用負荷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片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起效快速、有效,安全性高,本文探討負荷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片治療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脈綜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with non-ST-segmentelevation,NSTEACS)的臨床效果,并評估安全性。
選擇2006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就診的非ST抬高性ACS患者170例,ACS的診斷標準為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于2007年制訂的標準[1],具體為:①初發型心絞痛:近1個月內首次發生的心絞痛;②惡化性心絞痛:在相對穩定的勞力性心絞痛的基礎上,近2個月出現逐漸加重的心絞痛,表現為心絞痛發作頻度增加、持續時間延長或痛閾降低;③靜息心絞痛:在休息或安靜狀態下,無明顯誘因引起的心絞痛;④梗死后心絞痛:即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 24 h~1 個月內發生的心絞痛;⑤非 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符合以下3個條件:有典型缺血性胸痛病史,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水平升高且有動態改變;胸痛發作時心電圖顯示ST段壓低≥0.1 mV和(或)T波倒置,無ST段抬高和病理性Q波,且有動態改變。患者隨機分為常規治療組和強化治療組。其中常規治療組85例,平均年齡(63.8±9.3)歲;強化治療組 85 例,平均年齡(64.2±10.1)歲。兩組患者年齡、危險度分層及合并癥比較(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情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除外以下情況:①有消化道潰瘍;②有出血時間延長的血液病或粒細胞減少者;③嚴重肝、腎功能損害;④有腦出血病史;⑤無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過敏等的禁忌證。
采用單盲對照法在常規使用抗心絞痛藥物的基礎上[硝酸鹽類、β-受體阻滯劑、鈣拮抗劑、低分子肝素5 000 U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連用7 d)、降脂藥],強化治療組聯合使用負荷量氯吡格雷(首劑300 mg,隨后75 mg/d)和負荷量阿司匹林0.3 g,隨后100 mg/d;常規治療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服阿司匹林(0.3 g/d),隨后100 mg/d,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療效判定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三級。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心電圖恢復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或發作時間縮短,心電圖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心電圖無改善,上述癥狀減少<50%或加重[2]。總有效=顯效+有效。
觀察各種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包括心絞痛(發作頻度、程度)、心肌梗死(包括再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等情況。隨訪時間3個月。所有入選患者在入院后、3個月時均做上述指標測定及心電圖、心臟B超等檢查,觀察記錄心血管事件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應用SPSS 13.0軟件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治療后,常規治療組和強化治療組的臨床療效見表1。經總有效率采用 χ2檢驗,得 χ2值為 10.98,P=0.000 9<0.05,提示兩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兩組隨訪期間再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發生率情況見表2。經χ2檢驗計算可知,兩組的心絞痛、心肌梗死(含復發)、心力衰竭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較[n(%)]
強化治療組和常規治療組各有2例靜脈穿刺部位瘀斑,分別有2例和1例出現大便潛血陽性,但癥狀不嚴重,未作處理。用藥前后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強化治療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經對癥治療后緩解。無腦出血及急性消化道出血發生。
不穩定型心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均屬于非ST段抬高性ACS。其發生機制為冠狀動脈內皮出現功能障礙而發生痙攣,繼而出現粥樣硬化斑塊內炎性反應,隨后血小板黏附、聚集、釋放血小板因子,從而激活凝血系統,隨之觸發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終導致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發病機制[2]。在形成血栓過程中,血小板及凝血系統活化發揮了關鍵作用。因此,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在NSTEMI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阿司匹林通過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減少血小板的血栓素A2(TXA2)生成而發揮血小板抑制作用。在急性ACS中的應用氯吡格雷可直接抑制腺苷二磷酸(ADP)與ADP受體的結合,選擇性抑制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從而抑制ADP依賴性糖蛋白Ⅱb/Ⅲa受體復合物的激活。由于血栓素A2及ADP是血小板聚集反應中兩個相互獨立的重要環節,同時抑制這兩個環節,較單獨抑制其中一個環節,具有更好的抗血小板功效。負荷劑量的氯吡格雷(300 mg),能在90~120 min內抑制65%~75%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3]。首劑氯吡格雷300 mg負荷劑量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在90 min內即可顯現,在6 h內達到穩態,可降低血小板血栓形成達70%[4]。Müller等[5]認為氯吡格雷對由ADP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是劑量依賴性的,負荷劑量的氯吡格雷可產生快速而明顯的血小板抑制療效,氯吡格雷獲益在服用數小時后即可出現,而如果從維持劑量每天口服氯吡格雷75 mg,則抑制作用在3~7 d內達到穩態,在穩態時血小板平均抑制水平維持在40%~60%之間[6-7]。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負荷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片治療治療非ST段抬高性ACS能夠更快、更強地實現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能更好地控制心絞痛發作,提高臨床療效,明顯降低住院期間嚴重缺血事件。同時治療期間治療組病例均無出血、過敏等較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另外,有報道[8-10]波立維還具有抗炎作用,可縮小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面積,減少內膜增生性病變,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發展,可使ACS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負荷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片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其控制癥狀及降低心臟事件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出血、白細胞減少及胃腸道癥狀等副作用無明顯增加[11],這對于穩定病情,有顧慮或因經濟條件所限不接受介入治療方法或擇期PCI的患者,提供了有效方法。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性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雜志,2007,35(4):296-297.
[2]趙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診療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1-89.
[3]顏紅兵,馬長生,霍勇,等.美國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M].2版.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06:215-217.
[4]Cadroy Y,Bossavy JP,Thalamas C,et al.Early potentantithrombotic effect with combined aspirin and a loading dose of Clopidogrel on experimental arterial thrombogenesis in humans[J].Circulation,2000,101(24):2823.
[5]Müller I,Seyfarth M,Rudiger S,et al.Effect of a high dose of Clopidogrel on platelet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J].Heart,2001,85(1):92-93.
[6]趙秀麗,胡大一.氯吡格雷[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3,1(1):61.
[7]周嬿.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及近期預后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雜志,2008,12(6):1253-1254.
[8]李芳.氯吡格雷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的抗炎作用[J].臨床心血管雜志,2006,22(12):716-718.
[9]梁孫英,張明,鄧珍.不同負荷劑量氯吡格雷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臨床應用研究[J].現代醫院,2009,9(7):24-27.
[10]王擁軍.氯吡格雷穩定易損斑塊預防卒中[J].中國中醫藥科技,2005,12(1):43.
[11]劉麗娟,吳耀強.基層醫院治療中、低危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72 例分析[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06,11(5):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