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香順 殷 浩 張廣超
1.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放射治療科,吉林 吉林 132022;2.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神經外科,吉林 吉林 132022;3.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伽瑪刀治療研究中心,吉林 吉林 132022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少見的血管性腫瘤。由于腫瘤位于海綿竇,靠近多組顱神經,血供豐富,手術非常困難,術中出血多,術后致殘率高[1]。近年來,有學者報道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伽瑪刀治療,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未出現新的顱神經受累癥狀[2~3]。吉化集團公司總醫院伽瑪刀治療研究中心于2004年5月~2010年5月,采用Leksell伽瑪刀對12例MRI診斷為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患者進行治療,并進行隨訪,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4年5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Leksell伽瑪刀治療的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患者12例,其中,男4例,女8例;年齡35~78歲,平均51.2歲;頭痛、復視、眼瞼下垂9例,伴面部麻木3例;MRI表現:腫瘤位于海綿竇,圓形或類啞鈴形腫塊,均勻的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明顯均勻強化。
局麻下安裝LEKSELL G型立體定向框架,增強1.5T MRI 3 mm薄層掃描。應用Gamma Plan劑量計劃軟件制訂治療計劃。40%~55%等劑量曲線覆蓋腫瘤,腫瘤周邊劑量9~14 Gy,平均 12.2 Gy。 中心劑量 18~28 Gy,平均 24.8 Gy。
本組病例隨訪時間6~40個月,平均22.8個月。無死亡,未發現與伽瑪刀有關嚴重并發癥。臨床隨訪,治療后3~10個月,9例患者頭痛、復視癥狀緩解。2例頭痛、面部麻木減輕。1例治療后1年出現視力下降,行手術治療。影像隨訪:腫瘤消失1例,縮小8例(圖1),體積不變2例,增大1例。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海綿狀血管瘤,占顱內海綿狀血管瘤的0.4%~2.0%[4]。此病多發女性,發病隱蔽,臨床表現缺乏特征,術前誤診率高[5]。目前,MRI是診斷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較有價值的方法,表現具有特征性。腫瘤位于海綿竇,邊界清楚。T1W1低信號、少數等信號,T2W1明顯均勻高信號。增強掃描病灶明顯強化,無腦膜尾征[6]。
圖1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伽瑪刀治療前后腦MRI
目前,外科手術是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主要治療方法。雖近年來,顯微外科飛速發展,但由于腫瘤位置深、血供豐富、與頸內動脈和Ⅲ、Ⅳ、Ⅴ、Ⅵ顱神經關系密切。導致手術出血多,顱神經受損率高,腫瘤全切率低,且伴有一定的死亡率[7]。因此,長期以來,手術切除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一直是神經外科的難題之一。
海綿狀血管瘤對射線敏感[8]。因此,近十年來,有很多學者嘗試用伽瑪刀治療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并取得良好效果,未出現新的顱神經受累癥狀,中長期隨訪腫瘤控制率在90%以上。本組病例,在隨訪過程中,1例消失,8例縮小,2例未增大,1例增大后手術治療。治療前受損的神經癥狀多數改善或保持不變,未出現新的神經受損癥狀。與上述文獻報道相似。1例腫瘤增大患者,考慮由于腫瘤壓迫視神經,伽瑪刀治療劑量受到限制(腫瘤周邊劑量9 Gy,中心18 Gy),導致腫瘤增大,后手術治療。
綜上,筆者認為,由于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位于顱內重要結構,手術治療風險大。對直徑小于45 mm的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伽瑪刀治療由于損傷小,效果良好,可作為其主要的治療方法。
[1]羅世琪,馬振宇,謝堅,等.中顱窩腦外海綿狀血管瘤[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1993,9(6):318-320.
[2]LIU AL,WANG C,SUN S,et al.Gamma knife radio surgery for tumors involving the cavernous sinus[J].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2005,83(1):45-51.
[3]王恩敏,潘力,王濱江,等.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MRI表現及伽瑪刀治療(附 14 例報告)[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5):267-270.
[4]李立新,胡衛星,傅震,等.手術治療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臨床體會[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9):544-546.
[5]楊紀周,張斯佳,陳勇.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CT、MRI診斷和鑒別診斷[J].中國 CT 和 MRI雜志,2008,6(5):46-49.
[6]Sohn CH,Kim SP,Kim IM,et al.Characteristic MR imaging findings of cavernous haemangiomas in the cavernous sinus[J].Am J Neuroradiol,2003,24(6):1148-1151.
[7]Linskey ME,Sekher LN.Cavernous sinus haemangiomas:a series,a review,and hypothesis[J].Neurosurgery,1992,30(10):101-107.
[8]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