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麗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醫院護理部,河北 唐山 063000
癌癥發病率不斷上升,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我國每年因癌癥死亡人數達80萬[1]。癌癥患者往往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憤怒、抑郁、絕望等,其心理障礙越來越得到關注[2],有效解除癌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其治療,筆者通過心理護理,有效減輕了癌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現報道如下:
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癌癥患者100例,其中,男 56例,女 44例;年齡 26~84歲,平均(56.7±16.8)歲。臨床診斷:肝癌21例,胃癌17例,乳腺癌14例,食管癌12例,結腸癌11例,胰腺癌9例,膀胱癌7例,宮頸癌6例,前列腺癌4例。
在開展心理護理前后均進行Hamilton焦慮量表(HAMA)[3]與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測評。以SDS評分進行患者抑郁程度分級,T<50為正常,T在50~59之間為輕度抑郁,T在60~69之間為中度抑郁,T≥70為重度抑郁。
1.3.1 介紹有關癌癥相關知識 向患者講解癌癥的原因、治療方案、生活方式與癌癥的關系、預后等。讓患者認識到癌癥并非不治之癥,只要科學合理的治療與護理,不少癌癥的生存期比較長,而且生存質量與患者的配合及認識有密切關系。通過講解消除患者的錯誤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讓患者更快地適應自己已經罹患癌癥的事實,在事實基礎上更好地調整心態,科學面對,力求最佳治療效果。
1.3.2 針對性講解治療方案及注意事項 患者對治療方案不理解,對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認識不足,當不良反應出現時,會讓患者覺得難以接受,對治療失去信心。護理人員要主動向患者介紹各種治療方案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讓患者先有心理準備,當出現不良反應時,患者已經有了預期,則不至于驚慌失措。
1.3.3 癌癥患者同伴教育 癌癥患者經常會出現抑郁、恐懼、絕望等情緒,對治療信心不足,這可能會讓患者抵抗力更快下降,加重病情。我們可以請抗癌成功的患者進行現身說法,介紹他們抗癌的經歷和心路歷程,讓患者增強信心,減少不良情緒,更好配合治療。
1.3.4 培養患者興趣,分散對癌癥癥狀的過度關注 患者越關注癥狀,癥狀越明顯,不良情緒更嚴重。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個性特點,組織相應的娛樂活動,增加社交活動,加強患者與其他人的溝通交流,在活動中分散注意力,從而改善情緒。
1.3.5 加強家屬與社會支持 當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癌癥時,會對家人或單位領導產生憤怒情緒,希望得到大家更多的關心與支持。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讓患者與家屬及單位領導進行接觸,讓雙方互相支持與理解,以更寬容的心態度過自己人生的最后階段,不留遺憾地走完人生路[4]。
所有數據錄入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焦慮總分、精神癥狀總分、軀體癥狀總分在心理護理后明顯低于心理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心理護理的開展,焦慮程度進一步下降。見表1。
表1 心理護理前后患者焦慮程度比較()
表1 心理護理前后患者焦慮程度比較()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項目 心理護理前 心理護理1周后 心理護理2周后焦慮總分精神癥狀總分軀體癥狀總分13.5±4.37.4±2.85.9±2.310.2±6.3*5.6±1.9*4.3±2.2*8.0±6.2*4.1±2.1*3.0±2.1*
心理護理前患者中無抑郁者3例(3%),輕度抑郁36例(36%),中度抑郁 43 例(43%),重度抑郁例 18(18%);心理護理后無抑郁者26例(26%),輕度抑郁45例(45%),中度抑郁22例(22%),重度抑郁7例(7%),心理護理前后患者抑郁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癌癥患者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多見,與多種原因有關[5-6],如大眾普遍認為癌癥是不治之癥,當一個人患有癌癥時,往往就會產生絕望感,對生活及未來失去信心。同時癌癥給患者的身體帶來巨大痛苦,在忍受軀體痛苦的同時,還要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對未來的恐懼、擔憂,對因病給家人帶來負擔的內疚與自責,均可以出現。癌癥治療費用較高,也是患者焦慮抑郁的主要原因,認為自己會拖累家人。每位患者因家庭、經濟、病情、個性等情況不同,心理問題也不同,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掌握患者的心理動態,及時進行心理干預。
表2 心理護理前后患者抑郁程度比較(例)
有研究顯示,通過心理干預,可以讓癌癥患者的疼痛明顯減輕,焦慮情緒得到緩解[7-9],本研究也顯示,通過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后,癌癥患者焦慮總分、精神癥狀總分、軀體癥狀總分在心理護理后明顯低于心理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心理護理的開展,焦慮程度進一步下降。心理護理前患者中無抑郁者3例(3%),輕度抑郁36例(36%),中度抑郁 43 例(43%),重度抑郁 18 例(18%);心理護理后無抑郁者26例(26%),輕度抑郁45例(45%),中度抑郁22例(22%),重度抑郁7例(7%),心理護理前后患者抑郁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心理護理對癌癥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有減輕的作用,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
[1]王建平,陳仲庚.癌癥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心理學,1997,1(5):27-28.
[2]高弋.癌癥病人心理護理的探討[J].海南醫學,2000,1(11):65.
[3]葉維菲,徐峻冕.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在綜合性醫院病人中的應用和評價[J].中國行為醫學,1993,2(3):17-19.
[4]葛玲.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74.
[5]石志勇.淺談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J].健康心理學,2000,1(8):33-34.
[6]陳振東,魏志勇,潘躍銀.癌癥病人精神狀況的定量估計[J].中國臨床心理學,1994,2(4):220-222.
[7]畢秀鳳.心理護理對癌癥患者抑郁的干預[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3):294-295.
[8]何瓊珍.心理護理對癌癥疼痛影響程度分析[J].華西醫學,2008,23(4):805.
[9]丁文珍.癌癥晚期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7(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