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杰 劉玉芹 李保君 王清蘭 齊宇新
1.河北省遷西縣中醫院,河北 遷西 064300;2.河北省遷西縣人民醫院,河北 遷西 06430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癥多有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焦慮急躁等,形成的病機主要是肝病日久,肝陰耗傷,氣機郁滯,肝病及脾,脾胃運化不足,濕濁內生,更礙氣機,濕性黏膩,遷延難愈,造成肝膽脾胃不和,虛實夾雜。給予扶正祛邪,和解少陽,和胃降逆,調暢氣機治療,方取小柴胡湯合升降散。筆者就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治療療效進行觀察,現將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在遷西縣中醫院和遷西縣人民醫院進行治療的84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診療規范》2008年版)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西醫治療組)和42例觀察組(小柴胡湯合升降散組)42例。在對照組中,男 23例,女19例;年齡23~56歲,平均(42.1±5.2)歲;病程 1.2~13.4 年,平均(5.1±1.7)年;病情程度:輕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14例。在觀察組中,男24例,女18 例;年齡 23~54 歲,平均(41.9±5.3)歲;病程 1.3~13.1 年,平均(5.2±1.5)年;病情程度:輕度10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西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給予患者凱西萊治療,0.2 g/次,1次/d,靜脈滴注,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采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進行治療。方藥組成:柴胡24 g、黃芩 9 g、人參 6 g、半夏 9 g、甘草炙 5 g、生姜 9 g、大棗4枚、白僵蠶 6 g、蟬蛻 3 g、姜黃 9 g、大黃(生)6 g;每日 1 付,早晚飯前1 h空腹內服,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后進行效果評估。
顯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均消失,輔助檢查示血清學指標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示血清學指標均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示血清學指標均有稍微改善但是不明顯或進一步加重[2]。總有效=顯效+有效。
選用SPSS 15.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7.62%)高于對照組(88.09%),不良反應發生率(0)低于對照組(14.28%),與對照組臨床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兩組治療前門靜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門靜脈內徑及門靜脈血流量均低于對照組,門靜脈血流速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門靜脈內徑(cm)門靜脈血流速度(cm/s)門靜脈血流量(mL/min)對照組(n=42)觀察組(n=4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24±0.11 1.18±0.10 1.25±0.09 1.07±0.08*13.55±1.56 15.43±1.68 13.62±1.54 17.02±1.72*978.36±122.34 921.33±117.86 980.25±121.97 881.43±125.70*
兩組治療前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免疫球蛋白 A(IgA)、免疫球蛋白G(IgG)低于對照組,免疫球蛋白M(IgM)、補體C3(C3)、補體 C4(C4)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中醫認為慢性肝炎主要病機為正氣不足,由于患者氣機郁滯,復加飲食不節、失節,損傷脾胃,水濕不化,濕濁內生,困脾傷肝,造成肝膽脾胃氣機不利,最終形成慢性肝炎。本病應屬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標本同治,補虛瀉實,祛邪不傷正,補虛不留邪,給予扶正祛邪,和解少陽,和胃降逆,調暢氣機治療。小柴胡湯辛開苦降,升降散使少陽樞機通利,氣機調達,另外,辛能祛濕,苦能燥濕,補氣健脾,脾能化濕,且補脾以防肝病日久傳脾,阻止慢性乙肝向肝硬化進展。慢性肝炎中肝膽濕熱重者,應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為主,其中茵陳蒿湯類藥效較佳;肝郁脾虛者疏肝解郁、健脾和中為主;肝腎陰虛者健脾益氣、溫腎扶陽為主;瘀血阻絡者活血化瘀、散結通絡為主,可合用泄濁湯或茵陳四逆湯之類[3-5]。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治療本病主要采用通府瀉濁法,方用小柴胡湯合升降散進行治療。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補體水平比較(,g/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補體水平比較(,g/L)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IgA IgG IgM C3 C4對照組(n=42)觀察組(n=42)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19±0.22 3.02±0.20 3.21±0.19 2.70±0.23*13.72±1.19 11.98±1.20 13.75±1.24 10.52±1.23*0.71±0.13 0.80±0.15 0.69±0.12 0.91±0.14*0.55±0.12 0.93±0.15 0.54±0.14 1.39±0.18*0.15±0.06 0.22±0.04 0.16±0.07 0.30±0.04*
臨床上較多研究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免疫狀態的紊亂,而某些藥物治療對于疾病雖有一定療效,但是其存在的不良反應也對患者的免疫狀態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免疫狀態的評估可以作為評估藥物綜合療效的一個標準[6]。研究已經肯定慢性乙肝患者還存在門靜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多項指標的變化,因此藥物對于患者這些指標的影響可以作為了解患者疾病的發展與轉歸的一個方面,從而可以作為評估藥物療效的有效因子[7]。
本文中筆者就通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療效進行研究,發現其綜合優勢明顯,除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得到提升外,觀察組患者中無不良反應出現,同時其對患者的免疫狀態的提升改善有著明顯的作用,表2中的數據肯定了其在改善患者機體免疫狀態中的突出優勢,而表3中的數據則可以說明其在改善乙肝門靜脈系統中的效果及優勢,說明其在改善肝臟狀態中的效果,真正體現出了其“祛邪不傷正”的優勢。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療效好,安全性高,對于患者的免疫狀態及肝臟狀態的改善有積極的作用。
[1]楊永和,吳仕文,程亞偉,等.四逆散加味合紫河車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熱帶醫學,2010,10(5):627.
[2]陳雨,趙映前.四逆散治療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進展[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3,5(4):82-84.
[3]朱媛媛,趙蘭波,馬雅鑾,等.茵陳蒿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45 例[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17(5):579.
[4]毛建華.加味茵陳蒿湯合加減大承氣湯治療慢性重癥肝炎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0,5(7):1954-1955.
[5]葉航,王憲波.中醫藥治療重型肝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09,2(4):301-304.
[6]Jung MC,Grüner N,Zachoval R,et al.Immunological monitoring during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sign of new effective therapies:induction of a vaccine-specific CD4+T-cell proliferative respons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carriers[J].Vaccine,2002,20(29-30):3598-3612.
[7]魯虹霞,車巖,宋建勛,等.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門靜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變化[J].蘭州大學學報,2008,34(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