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軍 曹文靜 廖常菊
四川省自貢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四川 自貢 643000
開展現患率調查既可以了解醫院感染發病的趨勢,又可以具體了解患病情況、危險因素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可對醫院感染控制的效果進行客觀評價,增強醫務人員醫院感染控制意識,為進一步制訂醫院感染監控措施提供依據,進而達到有效控制醫院感染、降低醫院感染發病率的目的。為此,筆者于2010年7月3日進行了我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現報道如下:
調查2010年7月3日0~24時所有住院患者988例,包括當日出院患者,當日新入院患者不列為調查對象,其中,男534例,女452例,年齡最大88歲,最小3 d。
由分管院長、院感科主任及院感科專職人員組成領導小組,由各病區感染監測員(醫生、護士)組成調查小組,各小組均有1名院感專職人員負責,3~4名調查員為一組,將所有臨床調查人員隨機分配到每一組,每組負責調查3~4個病區,每個調查小組隨機分配調查區域。2010年6月28日由院感科主任對全院科主任、護士長、醫生、護士監測員進行統一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醫院感染監測狀況、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調查時間、范圍、內容及方法。采取床旁調查和病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由調查人員統一填寫個案調查表,由院感科專職人員匯總、統計分析。
依據衛生部2001年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確定是否為醫院感染。
共調查患者988例,發生醫院感染31例,36感染例次,現患率為3.14%,例次現患率為3.64%。現患率較高的科室為重癥監護室、神經外科及腫瘤科,分別為33.33%、16.67%、8.65%。見表1。
表1 各科室醫院感染情況分布[n(%)]
醫院感染發生部位依次為下呼吸道15例,占48.39%,泌尿道5例,占16.13%,上呼吸道3例,占9.68%,胃腸道2例,占6.45%,皮膚與軟組織3例,占9.68%,其他部位3例,占9.68%。
從31例醫院感染患者中分離出病原菌10株,其中,革蘭陰性菌7株,包括大腸埃希菌2株,銅綠假單胞菌2株,鮑曼不動桿菌2株,其他假單胞菌1株,真菌3株。
本調查988例患者中有542例使用抗菌藥物,抗菌藥使用率為54.86%,其中,治療用藥355例,占65.50%,預防用藥152例,占28.04%,治療+預防用藥35例,占6.46%。所有用藥患者中使用一聯抗生素324例,占所有用藥患者的59.78%,二聯用藥214例,占39.48%,三聯用藥4例,占0.74%。
對355例治療用藥患者進行調查發現,應用抗生素前曾做細菌培養與藥敏試驗并以此指導用藥者117例,僅占32.96%。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醫院感染現患率為3.14%,較國內文獻報道的醫院感染現患率(4.0%~8.0%)低[1],但高于我院2009年醫院感染率(2.6%),提示醫院感控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醫院感染現患率高于8%的科室有重癥監護室(33.3%)、神經外科(16.67%)和腫瘤科(8.65%);感染例次高于8%的科室有重癥監護室(50.00%)、血液科(23.53%)、神經外科(16.67%)、腫瘤科(8.65%)和康復科(8.47%),這些科室將成為我院感染監測的重點科室。分析其原因為:重癥監護室多為急性危重患者,機體免疫力低,且侵入性操作多,如呼吸機及各種導管留置,用藥復雜,發生醫院感染可能性較高[2];神經外科多為老年慢性病患者,如腦梗死患者長期臥床易發生醫院感染;血液科、腫瘤科患者機體抵抗力低,基礎疾病重,且接受激素、化療、放療、免疫抑制劑等治療,使機體抵抗力減弱,這些都是造成院內感染的因素;康復科感染率與平時調查有差距,主要與收治患者住院時間長、慢性疾病多、患者經常去其他科室做康復治療流動性強有關,另外也與醫生平時觀察病情有疏忽,不重視醫院感染有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加強醫院感染監測工作。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身體各部位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為下呼吸道(48.39%)、泌尿道(16.13%)、皮膚與軟組織(9.68%)、胃腸道(6.45%)、上呼吸道(9.68%)及其他部位(9.68%),與文獻報道接近[3]。患者呼吸道感染率較高一方面可能由內源性感染引起,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該部位接受侵入性操作機會多,造成黏膜的局部損傷所致。泌尿道感染與侵襲性操作、尿管留置時間長、護理不得當有關。因此,針對上述情況應加強醫務人員無菌操作規范,評估導尿指征,減少留置尿管的根數及留置尿管時間。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醫院感染主要病原體以革蘭陰性菌和真菌為主,與國內報道一致[4-5]。提示一些醫院感染常見菌在我院有長期寄居情況,有流行隱患。為此,臨床科室應加大消毒、隔離力度,重視患者標本送檢工作,做到早發現、早處理。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抗菌藥物使用率為54.86%,較任南等[6]報道的抗菌藥物使用率為48.42%高,未達到衛生部三級醫院抗菌藥物使用率≤50%的標準。提示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和管理欠佳,抗生素使用不規范現象普遍存在。但本次調查發現,我院臨床細菌標本送檢率較國內其他文獻報道[7-8]高,治療用藥患者中細菌培養送檢率為32.96%,這與我院長期考核醫師院感染標本送檢率有關。但仍存在經驗性用藥問題,今后在此方面需加強,尤其要加強對臨床、檢驗科醫務人員的宣傳,以養成根據藥敏情況用藥的習慣。
總之,通過此次現患率調查,了解了我院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制訂醫院感染監控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在醫院感染預防和控制中積極采取干預措施,重視醫務人員衛生,減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藥物,可以有效地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
[1]吳安華,任南,文細毛,等.159所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結果與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5,4(1):12-16.
[2]劉坤,李有信,馮喆,等.綜合性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6,5(1):48-50.
[3]徐欣欣,楊雪梅,申玉玲,等.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0):1116-1118.
[4]肖永紅,王進,趙彩云,等.2006-2007年mohnarin細菌耐藥菌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51-1056.
[5]饒紹琴,周忠華,喻華,等.2006-2007年Mohnarin西南地區細菌耐藥菌監測[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8,10(33):622-628.
[6]任南,文細毛,吳安華.165所醫院住院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橫斷面調查[J].中國醫師雜志,2007,9(5):633-635.
[7]任南,文細毛,吳安華.全國醫院感染橫斷面調查結果的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7,6(1):17-18.
[8]鄒艷艷,丁清,文瑞華.醫院感染現患率調查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