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驍青 賈 力 陳 振
陜西省商洛市中心醫院骨一科,陜西 商洛 726000
眾所周知,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復雜的高能量損傷的關節內骨折,當前在我國的發病率越來越高。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為雙側平臺均有骨折,治療非常困難,均需要手術治療,從而達到良好的復位[1]。隨著現代骨科的進步,內固定技術得到了廣泛發展,從堅強的內固定轉變到生物學固定,從單獨螺釘固定到多種鋼板固定,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與進展[2]。為此,本研究選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與傳統解剖鋼板內固定兩種方法治療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以期為臨床選擇提供強有力的實踐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0年12月我院骨傷科住院患者80例。入選標準:①符合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標準;②符合SchatzkerⅥ分型標準;③骨折為新鮮骨折;④年齡、性別不限,要求手術者;⑤術中內固定堅固,X線透視骨折復位呈解剖復位,關節面平整;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3]。其中,男70例,女10例;年齡最小24歲,最大55歲,平均41.5歲;左側發病45例,右側發病35例;合并同側腓骨骨折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5例,外側副韌帶損傷4例,外側半月板損傷2例,同側股骨骨折2例,同側腓總神經損傷2例,其他部位骨折10例;致傷原因:交通傷40例,高處墜落傷20例,砸壓傷20例。根據入院順序,將80例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術前抬高患肢,同時進行積極的藥物消腫治療,待軟組織情況允許后行手術治療,所有手術均由本文筆者完成。
對照組:用松質骨拉力螺釘加壓固定關節面,手握踝部牽引下肢,糾正患者的骨折成角、旋轉與移位以及旋轉畸形,恢復正常下肢力線及長度;然后根據骨折的特點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選擇長度合適的解剖鋼板,切開皮膚暴露骨質,但不切開骨膜,用組織剪在骨膜外、肌肉下造一潛行隧道,插入普通解剖鋼板,其中,外側用L型支撐鋼板,內側用T型支撐鋼板,同時上下各固定3枚螺釘。
治療組:先用松質骨拉力螺釘加壓固定關節面,位置不能影響鎖定鋼板置入及鎖定螺釘的固定。手握踝部牽引下肢,糾正患者的骨折成角、旋轉與移位以及旋轉畸形,恢復正常下肢力線及長度。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選擇合適的鎖定鋼板,切開皮膚暴露骨質,不切開骨膜,用組織剪在骨膜外、肌肉下造一潛行隧道,插入鎖定鋼板。用1枚皮質骨螺釘經標準螺釘孔將鋼板貼附到脛骨外側骨質,安放近端2枚鎖釘,其中1枚也可通過近端標準螺釘孔用拉力螺釘加壓固定關節面骨折,安放遠端鎖定螺釘2~3枚,當選擇的接骨板為微創內固定系統時,借助插入導向手柄,插入LISS鋼板,擰入自攻型螺釘。
兩組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術后即囑患者行股四頭肌主動收縮訓練。
采用AutoCAD 2010工程繪圖軟件測量脛骨平臺內翻角(TPA)以及后傾角(PA)。TPA:前后位X線片上脛骨平臺切線與脛骨解剖軸的內側夾角。PA:側位X線片上脛骨平臺切線與脛骨上段后側皮質切線的垂線的夾角。隨訪患者患肢膝關節功能,采用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醫院(HSS)膝關節臨床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分數越高,預后越好[4]。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患者術后及術后3個月的TPA與PA角度進行測量分析發現,治療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TPA角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是PA角度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脛骨平臺內翻角與后傾角角度比較(,°)
表1 兩組術后及術后3個月脛骨平臺內翻角與后傾角角度比較(,°)
兩組均隨訪3個月,治療組患肢膝關節活動度與患肢膝關節功能評分(HSS值)均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2。
當前骨折患者的組成中,脛骨平臺骨折約占2%,常為高能量暴力損傷所致,多為交通傷與墜樓傷。本研究資料中,交通傷40例,高處墜落傷20例,砸壓傷20例。脛骨平臺骨折屬關節內骨折,常累及脛骨干,并發癥較多。本研究資料中,合并同側腓骨骨折10例,前交叉韌帶損傷5例,外側副韌帶損傷4例,同側腓總神經損傷2例,外側半月板損傷2例,同側股骨骨折2例,其他部位骨折10例。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為損傷較嚴重的骨折,同時存在干骺端和骨干分離,此類骨折中單髁或雙髁和關節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粉碎,需要手術治療[6]。
表2 兩組術后患肢膝關節活動度與患肢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表2 兩組術后患肢膝關節活動度與患肢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患肢膝關節活動度(°) 患肢膝關節功能評分(分)對照組治療組t值P值40 40 100.32±20.68 125.32±18.36 3.852<0.05 81.36±12.52 99.86±20.85 4.962<0.05
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的治療原則是減少內固定物與骨皮質之間的接觸面積及骨折部位復位,以保護骨折局部軟組織的附著。常規解剖鋼板通過支撐模式固定脛骨近端主要骨塊,關節骨折可以單獨或通過鋼板近端松質骨拉力螺釘加壓固定,但是治療效果一直不太好[7]。近年來鎖定鋼板被廣泛應用,同時隨著微創內固定系統(LISS)的應用,在治療粉碎性脛骨近端骨折、骨質疏松的脛骨近端骨折等方面有了更好的選擇[8-9]。鎖定鋼板準確放置能與外側平臺以及脛骨前外側相符合,并且骨膜外放置,螺釘置入能夠避免進入關節且受力最大[10]。有研究顯示,脛骨外側普通鋼板聯合鎖定鋼板固定后,脛骨平臺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為單獨外側普通鋼板固定的4倍[11]。本文結果顯示,治療組術后與術后個3月TPA角度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變化,但是PA角度明顯增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進行觀察發現,治療組的患肢膝關節活動度及患肢膝關節功能評分(HSS值)都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相對于傳統解剖鋼板,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SchatzkerⅥ型脛骨平臺骨折能有效改善后傾角,有利于患者術后患肢膝關節的恢復,值得推廣應用。
[1]羅從風,姜瑞,曾炳芳.應用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脛骨近端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10,7(12):1124-1127.
[2]邱貴興,戴魁戎.骨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47.
[3]陳海龍,尚延春,周九琴,等.屈膝前抽屜位脛骨遠端牽引治療過伸損傷類脛骨平臺骨折[J].中醫正骨,2008,20(1):19-20.
[4]邵安澤,岳洋,潘長軍,等.關節鏡在治療各型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應用[J].河北醫學,2007,13(11),1307-1309.
[5]馮振洲,閻作勤,蔣淳,等.抗滑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雙髁骨折26例[J].中華創傷雜志,2005,4(21):276-278.
[6]孫輝,羅從風.中國人正常脛骨近端后側形態學測量[J].上海醫學,2008,31(5):335-338.
[7]胡承方,羅從風.國人脛骨近端形態學測量調查[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7,9(2):126-128.
[8]翟科斌,賈全忠,鐘英.雙鋼板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7,10(15):39-41.
[9]趙善明,張鍵榮,李錦榮,等.58例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華創傷雜志,2003;19(10):621-622.
[10]Karunakar MA,Egol KA,Peindl R,et al.Split depression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a biomechanical study [J].J Orthop Trauma,2010,16(3):172-177.
[11]Young MJ,Barrack RL.Complications of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J].Orthop Rev,2009,23(7):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