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勵 李承明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在傳統農業大縣的經濟基礎上,到底是什么讓大荔科技產業園區后來居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圍,實現了由農業到工業的精彩跨越,在一片曾經的荒沙地上迎來了園區的升級發展——
古老的大荔,長期“以農為榮、以農為綱、以農立縣”的傳統思維,導致縣域經濟總量小、發展速度慢。2005年以前,大荔縣工業經濟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
隨著大荔科技產業園的成立、發展和壯大,大荔曾經的“工業滯后”必將一步步成為過去。而大荔為此經歷了怎樣的轉型歷程?發展策略有哪些?為“大荔模式”奠定了什么理論基礎?
2005年夏季,時任大荔縣委書記王春陽和縣長孫云峰相繼履新。怎樣才能徹底摘掉經濟弱縣、財政窮縣的帽子,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從而使大荔人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實現真正富裕?

大荔縣主要領導商討工業園區發展大計
歷史性的課題,考驗著這兩位大荔決策者的智慧和膽略。2005年,新班子到任后,在深入走訪調研、全面客觀審視縣情的基礎上,清醒地看到大荔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緩慢,更重要的是干部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現如今是大荔縣委書記的孫云峰給記者介紹,當年他們馬不停蹄地考察調研后,思路達成了高度一致,還是那句老話,“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大荔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實現經濟結構從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的轉型,只有依托農業資源優勢發展現代工業,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縣域經濟面貌。只有工業強縣,才能引領大荔突出重圍,真正實現富民強縣。
2006年10月召開的大荔縣委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攻項興城,強工促農”的經濟工作總體思路正式提出,古老的同州大地上第一次吹響了實施“先工戰略”的嘹亮號角。這一年,大荔科技產業園也正式成立了。
科學發展,規劃先行。據大荔科技產業園管委會主任王升云介紹,2007年,根據縣委、縣政府制定的園區發展定位、產業定位、發展目標,園區管委會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運作,高水平管理”的思路,委托西安中晟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大荔科技產業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通過了專家評審和縣政府審批。
委托陜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園區區域規劃環評報告書,還是渭南市較早通過環評審批的園區之一。
到了2010年,面對新一輪的西部大開發和實施關中-天水經濟區的新機遇,大荔結合“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視角考慮,對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進行了修編,將園區總體規劃面積由原來的12平方公里擴大到2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中小企業局局長劉忠生對此評價,這個新規劃突出了大荔特色,將科技產業園納入了大荔縣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從而完整了園區的主體功能,提升了園區的發展水平。
2006年,縣委、縣政府在陜西渭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大荔核心區的基礎上,成立了大荔科技產業園區,建立健全了園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管委會屬縣政府直管正科級事業單位。
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代表縣政府對園區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行使經濟管理權,負責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的工作,園區的征地拆遷、社會事務等依托有關部門和所在鄉鎮進行。
為支持和加快園區發展,縣政府以[2006]13號文件,專門制定了《陜西渭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大荔核心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土地出讓、稅費征收、園區管理、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了政策支持和優惠。

成泰機械

長石絕緣板
如何落實好政策?大荔探索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新的模式。著力推行了項目代理制、企業派駐特派員制,執法部門入企登記制,有效堅持了縣委書記、縣長“月督辦制”,全方位為企業排憂解難,保證了企業招得來、留得住、心情好、建設快。
大荔縣作為一個資源、區位、條件均不占優勢的欠發達縣份,要取得園區建設的突破,實現先工戰略,就要靠不折不扣的落實力和執行力,就要靠別人沒有的優良環境做保證。
正像楊林縣長的自信言語:“我們的政策可能不是最優惠的,但一定是最到位的;我們不敢保證環境不出問題,但敢保證出了問題就會認真負責地一管到底。”
在園區“陜西德飛新能源科技公司的施工現場”,總經理張杰對記者說:“我們的投資項目達10億元以上,投資大荔,我們看中的不僅是這里便捷的交通和巨大的市場,還有政策環境,對大荔縣委、縣政府搞工業園區的氣魄,我們相當佩服。”
為保證招商引資的深入持久開展,從2006年6月開始,大荔縣在全縣推行項目代理制,縣級和縣直部門領導帶頭擔任項目代理人,大大減少了辦事環節,促使了一大批項目落戶:
——成立縣級領導掛帥的招商項目組,包聯重點項目。針對延長產業鏈、挖掘資源優勢、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勞動就業等四個突出問題,精心篩選一批項目,成立了七個重大項目招商組,要求每組每年至少引進投資5000萬元。每個項目組都有具體包聯部門及鄉鎮,由縣級四套班子領導擔任組長,親自帶領部門跑項目。
——成立追蹤招商小分隊,多路出擊招引項目。在全縣遴選優秀干部擔任駐外招商代表,分期分批奔赴江蘇、浙江、廣東、山東等地,主動出擊,尋找項目。同時,對已有合作意向和基礎的項目,實行跟蹤上門,蹲點招商。
——建立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由縣委副書記和分管副縣長親自擔任召集人。聯席會議領導小組代表縣委、縣政府統籌協調解決招商引資中出現的具體問題,有權在全縣范圍內整合人力和信息資源,從而形成招商引資強大合力。
同時印發了《關于推行項目代理制的實施意見》和《大荔縣治理投資與發展環境特派員職責、職權紀律和管理辦法》等配套文件,組織大荔縣行政執法部門對園區企業進行公開承諾,明確了各職能部門辦理相關手續的收費標準和辦理時限,提高了辦事效率,強化了服務職能。制定的《園區企業服務指南》,規范了各職能部門為企業辦理相關手續的程序和內容。
陜西金紫陽農業科技集團董事長吳江鵬介紹:“我們在園區建成了西北最大的糧油物流配送中心項目。項目從立項到建成投產都由縣廣電局原局長劉喜成代理,像劉喜成這樣的‘項目局長’,大荔縣就有10多個。”

同興紡織生產車間
如何統籌城鄉,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大荔縣創新思路,將縣城與科技產業園區融為一體,走出了一條跨河發展、產城融合的新路子。
然而,縣城與園區相互割裂。園區集中了一批企業,逐步形成了優勢產業集群,但教育、醫療、文化、休閑、購物等相關服務配套較為滯后,難以吸引聚攏住人才。而縣城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缺少產業支撐的問題愈來愈突出,難以吸引更多的農民進城落戶,一個75萬人的人口大縣,城鎮化率徘徊不前,是標準的“大縣小城”。
站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大背景下,大荔縣決策層深入調研,決定通過跨河發展,把縣城與園區連為一體,將科技產業園區建設成為新的城市副中心。一方面加速帶動完善園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提高園區的吸引力和承載力;一方面促進產城融合,力爭用5到10年時間,建立大縣城框架,把縣城發展到5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到30萬人。
道路建設成為大荔打開產城融合的突破口。2009年10月,大荔有史以來自行組織實施的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公路建設項目——省道202線大荔科技產業園過境段拓寬改造工程開工。工程全長12.12公里,主車道按24米寬的一級公路標準建設,部分路段按60米寬的城市道路規劃建設,并在原洛河橋西側增建一座同寬度新橋。一年后,工程全面建成竣工,暢通了縣城與科技產業園區的快速通道。
2010年11月,該縣又對地處縣城和園區連接地帶的洛河進行綜合治理,加高培厚城區段3公里堤防,將原堤壩由8米加寬到21米,堤壩上按城市道路標準進行設計,設置綠化帶和人行道,將這里逐步建設成為集休閑、娛樂、景觀為一體的洛濱公園。
實踐證明,大荔跨河發展、產城融合的創新策略,進一步加快了產業園區的建設步伐。
大荔科技產業園,正在走向輝煌,成就著創業者們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