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陜西省西安市正和醫院,陜西 西安 710054
支氣管哮喘是重要的呼吸系統疾病,近年來在全球發病中呈明顯上升趨勢。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氣道炎癥和支氣管高反應性疾病,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1]。細胞因子系指由免疫細胞及某些非免疫細胞經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生物活性物質,是一組多樣性的多肽或蛋白質,是在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效應階段產生的并起介導和調節免疫及炎癥應答作用的物質。細胞因子的產生、生物學作用、受體表達、相互調節等均具有網絡特點,如IL-1能誘生IFN-α/β、IL-1、IL-2、IL-4、IL-5、IL-6、IL-8 等多種細胞因子,由此形成一種級聯反應,表現正向或負向調節效應。IL-8是和支氣管哮喘發病機制及病理異常相關介質中研究最早的細胞因子之一,而IL-4與IFN-γ是兩種作用截然相反的T細胞亞群分泌的細胞因子,以相互拮抗的方式調節著機體的免疫應答[2]。反映呼吸中樞輸出驅動強弱的指標有很多,近年來P0.1逐漸受到研究者的重視。P0.1是指吸氣相的第0.1秒的口腔阻斷壓,除了具有其他指標的諸多優點外,尤其是這種方法具有無創性,容易操作且測定的重復性好[3]。本文具體探討了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前后上述相關細胞因子和呼吸驅動的改變情況,為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治愈提供參考。
選擇2009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門診和住院部治療的支氣管哮喘患者80例作為觀察組。所選病例標準:①年齡<60歲;②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為3~8分;③入選患者均經過病史詢問以及肺功能檢查,臨床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支氣管哮喘診治指南;④無其他系統并發癥及多器官損傷;⑤征得患者及家屬同意。80例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59歲,平均41.5歲;病程為1個月~15年,平均5.0年。觀察組患者都采用綜合治療方法,首先應用呼吸興奮藥,然后應用無創機械通氣治療。同期選擇正常健康人80例作為對照組。上述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實驗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受試者均進行外周血單核細胞PBMC中IL-4、IL-8、IFN-γ水平的測定。采用雙夾心ELISA法試劑盒,由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IL-4、IL-8和IFN-γ的檢測靈敏度分別為 0、0、50 ng/L。
P0.1把吸氣相的第0.1秒的口腔阻斷壓變化視為延髓呼吸中樞神經的呼吸驅動功能,具體方法為經4~6個呼吸周期自動測出,至少測3次后取最小值,3次測量結果相差<10%。最大吸氣壓(PIMAX):受試者呼氣至殘氣位,然后作最大努力吸氣持續3 s以上,至少重復2次,誤差<20%,取維持3 s以上的最大值即為PIMAX。
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觀察組治療前IL-8和IFN-γ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IL-4水平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治療后IL-8和IFN-γ 水平明顯降低(P <0.05),IL-4水平顯著升高(P < 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細胞因子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檢測結果比較(,ng/L)
表1 兩組細胞因子檢測結果比較(,ng/L)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IL-4 IL-8 IFN-γ對照組觀察組 治療前治療后80 80 80 16.85±4.62 10.58±5.10#14.89±5.62*159.21±16.85 198.21±25.21#165.52±39.40*1 486.21±109.25 2 323.52±37.12#1 596.25±620.36*
觀察組治療前的P0.1值高于對照組,PIMAX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均有明顯改善(P < 0.05),且與對照組接近(P >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呼吸驅動檢測結果比較(,kPa)
表2 兩組呼吸驅動檢測結果比較(,kPa)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例數 P0.1 PIMAX對照組觀察組 治療前治療后80 80 80 0.199±0.001 0.486±0.001#0.225±0.001*6.235±0.078 4.892±0.005#5.812±0.447*
支氣管哮喘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但目前支氣管哮喘的發病學研究已有很大進展,其發病機制涉及細胞分子生物學機制、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統氧化劑的作用等,而以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D8+T細胞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為主的氣道壁的氣流阻塞是支氣管哮喘的兩大特點[4]。IL-4是CD4+T細胞中Ⅱ型輔助性T淋巴細胞TH2和CD8+Tc2等分泌的一種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的淋巴因子,能促進內皮細胞某些黏附分子特別是VCAM-1的表達。研究發現,使用糖皮質激素可明顯抑制IL-4和IL-5,而IL-4與呼吸道重塑結構有關,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撤藥過快,可能導致急性的支氣管哮喘發作和呼吸道炎癥的復發[5]。IL-8是趨化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員,IL-8主要通過與靶細胞上的特異受體結合來發揮作用,合成的IL-8是中性粒細胞最主要的細胞因子,提示一旦中性粒細胞達到炎癥處,可吸引更多的炎性細胞遷移到炎性部位[6]。干擾素IFN-γ屬二型干擾素,IFN-γ可激活中性粒細胞,促進其呼吸爆發并激活血管內皮細胞,促進CD4+T細胞與內皮細胞的黏附及向血管外滲出[7-11]。本文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所有患者都治療痊愈出院,觀察組治療后IL-8和IFN-γ水平明顯降低(P<0.05),IL-4水平顯著升高(P<0.05),治療后上述細胞因子水平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P > 0.05)。
21世紀初,人們逐漸認識到呼吸力學檢測的重要性,呼吸驅動是指吸氣時呼吸中樞發出激發吸氣肌收縮的神經沖動,它是可以量化的[12]。國外調查顯示,呼吸中樞驅動可作為一種生理性生物標志物來監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變化[13]。P0.1已被確認為是反映呼吸中樞吸氣驅動的良好指標,而PIMAX是常規的呼吸驅動功能指標[14]。本文結果顯示,經過觀察,觀察組治療前的P0.1值高于對照組,PIMAX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都有明顯改善(P < 0.05),且與對照組接近(P > 0.05)。
由此可見,支氣管哮喘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和呼吸驅動主要指標都有明顯變化,加強上述相關指標的檢測,將有助于早期進行治療干預以利提高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治療成功率。
[1]劉立虎,劉東輝,徐宜全.支氣管哮喘的治療現狀與進展[J].臨床薈萃,2010,7(2):60-62.
[2]Kasahara K,Shiba K,Ozawa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ronchial subepithelial layer and whole airway wall thicknes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J].Thorax,2002,57(3):242-246.
[3]秦文敬.支氣管哮喘患兒治療前后血清IL-6、IL-10和GM-CSF檢測的臨床意義[J].放射免疫學雜志,2008,8(5):407-408.
[4]李剛.哮喘患者血清TNF-α、IL-13、IgE水平變化及意義[J].山東醫藥,2007,47(20):57-58.
[5]Warner SM,Might DA.Airway modeling and remodel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J].Curr Opin Allergy Clin Immunol,2008,8(1):44-48.
[6] 羅英.淺談支氣管哮喘的治療進展[J].基層醫學論壇,2012,2(10):18-20.
[7]蘇新明,劉志,劉剛,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驅動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05,34(6):552-554.
[8]孟玲.支氣管哮喘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白細胞介素-6及白細胞介素-8 水平變化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2,9(11):61-62.
[9]覃宏志.腫瘤壞死因子α、超敏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4和白細胞介素-10在支氣管哮喘患者中檢測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1):108-110.
[10]常青.舌下脫敏治療兒童過敏性支氣管哮喘療效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11,17(6):27-29.
[11]黃英.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聯合治療[J].兒科藥學雜志,2007,13(1):1-4.
[12]張玲玲.TNFα 308G/A基因多態性與食管鱗狀細胞癌預后關系的研究[D].石家莊:河北醫科大學,2010:99-101.
[13]Lai WO,Goh HH,Bao Z,et al.The role of sphingosine kinase in a murine model of allergic asthma[J].J Immunol,2008,180(6):4323-4239.
[14]Suarez CJ,Parker NJ,Finn PW.Innate immune mechanism in allergic asthma[J].Curr Allergy Asthma Pep,2008,8(5):45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