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紅 曲文菊 葛吉玉 莊青山
1.山東省膠南市中醫醫院護理部,山東 膠南 266400;2.山東省膠南市中醫醫院肛腸外科,山東 膠南 266400;3.山東省濰坊市人民醫院普外科,山東 濰坊 261041
便秘是老年人常見問題之一,便秘的老年人既往均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高血壓病史,便秘可加重原發病或誘發其他嚴重并發癥,灌腸是解除便秘的有效方法,而傳統的灌腸方法由于灌注位置較淺,經常遇到灌腸液外流,在腸內保留時間短,而達不到灌腸通便的目的,影響灌腸效果,并造成床單和地面的污染,同時容易發生胃腸痙攣性疼痛等并發癥。為了提高灌腸效果并減少灌腸液外漏及胃腸痙攣性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筆者使用胃管及開塞露聯合生理鹽水深部保留灌腸治療老年便秘87例,并對灌腸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病例入選標準:60歲以上符合習慣性便秘的診斷標準:①排便間隔時間延長,超過72 h,且排便困難;②大便排出困難,一次排便在20 min以上;③平時需服瀉藥或其他方法協助排便者;④大便不能一次排盡或有阻塞感或便意不盡感;⑤病程在1個月以上。
病例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不配合治療者;②排除器質性病變(如腫瘤、結腸息肉、克羅恩病、結腸炎等)所致腸道狹窄及由藥物引起的便秘;③患有肛裂、肛周膿腫等肛腸疾病者;④排除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肺、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或嚴重疾患者。
2008年6月~2012年1月山東省膠南市中醫醫院收治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87例,其中,男46例,女41例,年齡60~84歲,平均71.3歲。將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實驗A組(n=29)、對照 B 組(n=29)、對照 C 組(n=29),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三組患者均采用左側臥位,灌腸前排空膀胱。實驗A組采用胃管與一次輸液器相連灌腸,對照B組采用一次性腸道沖洗器,兩組灌腸液均為60 mL開塞露加250 mL生理鹽水的稀釋液,溫度為39~41℃。患者均采用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5~120 cm,臀下墊一橫單,液面距離肛門45 cm,石蠟油潤滑肛管,輕輕將肛管插入肛門內5 cm左右,打開調節器,滴速約60滴/min,邊灌邊繼續緩慢插入,對照B組插入深度為7~10 cm,實驗A組需繼續緩慢插入,直至插入肛門25~30 cm。對照C組采用胃管與50 mL注射器,灌腸液為開塞露60 mL,灌腸深度為25~30 cm。
①灌腸效果評定標準:顯效:灌腸2 h內排便,腹脹癥狀緩解;有效:灌腸2~4 h內排便,腹脹癥狀緩解;無效:灌腸后4 h內未解大便。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灌腸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灌腸液外溢和患者胃腸痙攣性疼痛、里急后重感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所有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療效比較,實驗A組總有效率(96.6%)優于對照B組(79.3%)和對照C組(86.2%),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灌腸液外溢、胃腸痙攣及里急后重感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顯示,實驗A組明顯少于對照B、C組(P<0.01)。見表 1、2。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表2 三組灌腸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根據成人直腸解剖特點,肛管長3~4 cm,直腸12~15 cm,直腸加肛管長度為15~19 cm,乙狀結腸全長40 cm[1]。肛管由兩種括約肌組成:內括約肌和外括約肌。內括約肌為平滑肌,屬不隨意肌,受自主神經支配,有協助排便功能。外括約肌為橫紋肌,屬隨意肌,有括約肛門排便的功能。正常情況下,肛門內外括約肌處于相互協調狀態,從而允許氣體排出,防止大便及液體溢出。在生理狀態下,除排便前和排便時,直腸總是空的。只有當糞便和液體從乙狀結腸進入直腸時,刺激了直腸壁內的感受器,沖動傳人到大腦皮層的排便中樞,排便反射才會出現。直腸是受到刺激反應較敏感的部位,傳統的灌腸方法插入深度為7~10 cm,藥液直接作用于直腸,刺激直腸壁感受器產生便意,同時直腸壁內的感受器對壓力刺激具有一定的閾值,當藥液在直腸內積聚達到150~200 mL時,壓力達到7.3 kPa時,直腸內壁壓力感受器即產生強烈反應,通過反射立刻引起排便反射,使灌腸液外溢[2]。加之大多數老年人的肛門括約肌松弛,更易引起灌腸液外流。本組病例,對照B組插入深度為7~10 cm,在直腸范圍內,直腸對開塞露的刺激較敏感,同時由于直腸壓力感受器刺激腸壁產生便意,而患者肛門括約肌松弛不能閉合肛門阻止灌腸液外溢,因此進入的灌腸液不能在直腸內滯留,在灌腸的過程中就有灌腸液溢出肛門,不能達到軟化糞便的目的,灌腸液不能進入較深的腸道,從而達不到清潔腸道的目的。而溢出的灌腸液和糞便水造成了床單的污染,增加了護理困難和費用。
筆者采用胃管與一次輸液器相連灌腸,將灌腸深度增加到25~30 cm,此時已經超過了直腸加肛管的長度(15~19 cm),越過了直腸與乙狀結腸的交界處,灌腸液緩慢進入乙狀結腸的中部,由于結腸的敏感性較直腸明顯降低,結腸容積較大,且呈“乙”字形彎曲,左側臥位時位置較低,灌腸液不容易外滲,在腸內保留時間較長[3],從而能很好地與糞便混合,達到保留灌腸和軟化大便的目的。本組病例實驗A組灌腸液外溢的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B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灌腸液溢出的越少,灌腸液的有效灌注量越大,灌腸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越長灌腸效果越好。本組病例實驗A組有效率灌腸效果明顯優于對照B、C組,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
開塞露是一種常用的通便藥物,系用50%甘油或山梨醇制成,其作用機制是利用甘油或山梨醇的高濃度,即高滲作用,讓更多的水分滲出腸壁入腸腔內軟化大便,同時潤滑刺激腸壁,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反應,使大便容易排出[4],從而達到治療便秘的效果。然而較大劑量開塞露灌腸,部分老年便秘患者會因開塞露刺激腸壁引起腸蠕動突然加快或痙攣。出現腹部疼痛不適,甚至因開塞露不能完全排完,高滲的開塞露持續刺激直腸黏膜而出現肛門里急后重感。筆者應用無刺激性的生理鹽水將開塞露進行稀釋,在減輕開塞露刺激性的同時,在腸腔內對腸道形成一定壓力,二者聯合灌腸一方面達到軟化糞便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更有效刺激腸蠕動。相關臨床觀察也證明足量的生理鹽水可使腸腔內水分增加,促進腸蠕動,加快排便,因而開塞露聯合生理鹽水灌腸治療老年性便秘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5]。
傳統用的肛管較粗硬,對腸黏膜機械性刺激較大,容易損傷腸壁[6],增加患者的痛苦;一次性吸痰管較細軟,便秘患者糞便較硬,吸痰管不易插入較深位置;胃管軟硬度合適,管徑合適,用它代替肛管能插入較深位置,減少患者的痛苦。
綜上所述,應用胃管及開塞露聯合生理鹽水深部保留灌腸治療老年便秘,提高了灌腸效果,減少了灌腸液外溢、胃腸痙攣及里急后重感等并發癥的發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文慶.人體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
[2]顧毅.開塞露低壓灌腸治療老年臥床病人便秘的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雜志,2009,7(8):1987.
[3]莫春容,胡麗君,陳希容.盆腔膿腫患兒保留灌腸插管長度探討[J].護理學雜志,2003,10(18):781.
[4]王亞琴.老年患者清潔灌腸的護理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11):23.
[5]莫莉,曾國艷,鄧家蓮,等.開塞露聯合生理鹽水灌腸治療化療病人便秘 30 例[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2):344.
[6]王緒美,谷體彤,玄寧,等.開塞露致直腸出血1例[J].新醫學,2004,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