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哲
陜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急診科,陜西 咸陽 712000
肺動脈高壓(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由于多種原因造成肺內小動脈攣縮、血管壁增厚重構或原位血栓形成導致肺動脈壓力進行性增高從而引發右心負荷增高、右心功能不全、肺血流灌注減少,從而出現多種臨床癥狀和體征的一種疾病,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且預后不良,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1-2]。關于該病的治療,傳統的方法為藥物降低體循環壓力,但經過多年的臨床應用及研究發現,該方法不良反應較多且療效難以令人滿意[3]。藥物聯合應用是近年來研究的重點,筆者采用前列地爾聯合西地那非治療PAH患者35例,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PAH患者70例,其中男 39例,女 31例,年齡 38~67歲,平均(57.6±15.4)歲。病例選擇標準:①年齡≥18歲;②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③急性肺動脈擴張試驗陰性;④右心導管檢查示:肺動脈收縮壓(SPAP)≥ 3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平均肺動脈壓(MPAP)≥ 25 mm Hg,肺毛細血管血壓≤ 15 mm Hg[4]。 同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肺動脈高壓專題會議上對肺動脈高壓患者活動耐量做出的分級評價標準[5],上述患者均為Ⅲ~Ⅳ級,其中Ⅲ級42例,Ⅳ級28例。上述患者原發疾病為左心瓣膜病25例,左向右分流先心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4例,肺栓塞5例,其他5例。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原發疾病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患者入院后給予吸氧并酌情給予強心利尿治療,待心功能好轉后給予西地那非50 mg/d口服,10 d為1個療程,連續使用3個療程。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前列地爾靜滴,10 μg加入到100mL生理鹽水內,起始速度緩慢,逐漸增加至20滴/min,并以此速度維持,10 d為1個療程,連續使用3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對比。治療前后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肺動脈內徑(PA)、收縮期肺動脈壓(SPAP)、左室射血分數(EF),同時進行肺功能檢查及血氣分析,觀察兩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并在兩組之間進行對比分析,同時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PA、PAP及EF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治療后均顯著優于治療前(均P<0.05),且上述指標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指標變化()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指標變化()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后 例數 PA(mm) PAP(mm Hg) EF(%)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5 35 35 35 35.7±3.2 28.2±3.3*#35.4±3.4 31.6±3.3*62±11 46±12*#61±12 54±11*35±6 46±6*#34±7 42±8*
治療前兩組患者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VC)、動脈血氧分壓(PaO2)及6 min步行距離相比均無統計學差異(均P>0.05),而治療后均顯著高于治療前(均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肺功能、血氣分析及6 min步行距離變化()
表2 治療前后肺功能、血氣分析及6 min步行距離變化()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治療前后 例數 VC(%) PaO2(mm Hg)6 min步行距離(m)觀察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5 35 35 35 56±6 69±8ab 57±7 63±8a 62.3±7.8 74.3±8.3ab 61.9±7.6 69.1±8.2a 259±11 365±13ab 261±12 314±13a
兩組患者均無低血壓、心動過速、肝腎功能障礙等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2例患者出現頭暈,由于癥狀較輕,未予特殊處理,未影響療程。
按照導致PAH的病因,可分為五個類別:動脈型PAH、左心疾病相關性PAH、呼吸系統疾病或缺氧導致的PAH、慢性血栓性PAH以及原因未明的PAH[6]。該病具體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隨著細胞生物學及分子遺傳學的快速發展,目前多認為離子通道、血管內皮損傷或重構、血管活性腸肽、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等舒張血管的物質減少,收縮血管物質如血栓素、血管緊張素等增加導致了血管活性物質平衡失調,進而在PAH的發生中起了重要作用[7]。本病發病率雖然不高,但因起病較為隱匿且進展較快,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預后較差。近年來,隨著該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其治療方案已逐漸由以往的單純肺血管擴張治療轉變為肺血管擴張、血管內皮功能改善與血栓形成的抑制等的綜合治療[8]。
西地那非屬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該藥物在男性性功能障礙中的療效已廣為人知,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該藥物在肺動脈高壓中的應用可起到較好效果。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于2008年批準該藥物用于肺動脈高壓的治療。西地那非可通過使環鳥苷酸降解減少來增加內源性一氧化氮,從而擴張肺動脈,降低肺動脈壓力[9]。前列地爾主要成分為前列腺素E1,該藥物與體內受體結合,使腺苷酸環化酶激活,細胞內環磷酸腺苷濃度增加,從而擴張肺動脈血管,降低肺動脈壓力。該藥物還可直接作用于肺血管的平滑肌,使之擴張,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起到降低肺動脈壓力、增加心輸出量的作用[10]。筆者聯合應用西地那非與前列地爾治療PAH患者35例,與僅使用西地那非治療的對照組進行了對比分析, 結果發現, 兩組患者治療后PAP、PA、VC、PaO2、EF及6 min步行距離等指標均顯著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治療后顯著優于對照組(均P<0.05)。說明二者聯合應用對于肺動脈壓力的降低、肺動脈血管壁重構的逆轉、肺功能及左心功能的改善、活動能力的增強等均具有較好效果。而在不良反應方面,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及副作用發生,觀察組僅出現2例輕微頭暈,未影響治療。
綜上所述,前列地爾聯合西地那非用于PAH的治療可較為理想地降低肺動脈壓力,改善肺功能及心功能,增強患者活動能力,同時不良反應及副作用較為輕微,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 朱鋒,熊長明.肺動脈高壓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2):167-170.
[2]Langleben D,Orfanos SE,Giovinazzo M,et al.Pulmonary capillary endothelial metabolic dysfunction:severity in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related to commective tissue disease versus 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J].Arthritis Rheum,2008,58(4):1156-1164.
[3]Simonneau G,Rubin LJ,Galie N,et al.Addition of sildenafil to longterm intravenous epoprosteno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terial hypertension:a randomized trial [J].Ann Intern Med,2008,149 (8):521-530.
[4]張丹,潘希峰,高寶安.肺動脈高壓研究現狀和進展[J].山東醫藥,2010,50(16):106-107,110.
[5]荊志成,徐希奇.肺動脈高壓現代分類和診斷策略[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160-1162.
[6]嚴鴻雁,木胡牙提.肺動脈高壓的診斷和治療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5):787-790.
[7]王毅,解衛平.肺動脈高壓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1,15(11):1621-1623.
[8]丁永杰,李敏.肺動脈高壓藥物治療進展[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1,6(6):451-456.
[9]Singh TP,Rohit M,Grover A,et al.A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crossover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oral sildenafil therapy in severe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J].Am Heart J,2006,151(4):851-855.
[10]鄭萍,鄭智.前列地爾對先天性心臟病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的治療作用[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6,12(5):219-2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