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長青 崔智慧 孫迎迎 張玉娜
江蘇省豐縣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蘇 豐縣 221700
斜坡位置較深,位于中線顱底區域,原發病變以脊索瘤最常見,繼發病變以轉移瘤最常見。斜坡病變因常規X線及CT檢查信息量較少,易于漏診,MRI具有多序列、多層面及軟組織分辨率高的優勢,能早期顯示斜坡病變,尤其對于較小的早期病變。現回顧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11月20例經臨床和(或)病理證實的斜坡腫瘤的低場MRI資料,以探討低場MRI對斜坡腫瘤的診斷價值。
20例斜坡腫瘤患者中,男14例,女6例;年齡20~75歲,平均60.3歲。原發性8例,其中括脊索瘤6例(圖1、2),神經纖維瘤各 1 例(圖 3、4);鼻咽癌直接侵犯 7 例(圖 5~8);轉移性6例,原發灶肺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全部病例原發灶均經本院手術或病理證實,轉移灶由臨床隨訪證實。頭顱部主要臨床表現:頭痛及Ⅲ~Ⅵ級顱神經損害癥狀。
使用沈陽中基AG3500型0.35T低場永磁型MRI機,正交單接收頭線圈,采用大視野快速掃描方案進行掃描:掃描方位均包括軸矢冠位,序列包以T1WI、T2WI為主,部分加掃STIR,主要掃描參數:T1WI(TR/TE 為 400~450/15~17),T2WI(TR/TE 為 3 200~3 600/130~145),FOV33~35 cm,激勵次數1次,層厚:軸位5~10 cm;矢狀位及冠狀位 3~6 cm,層間距1 mm。15例增強采用靜注釓噴酸葡胺注射液0.1~0.2 mL/kg。重點觀察病灶各序列信號強度及累及范圍。
脊索瘤6例,中術后殘留及復發3例,表現為斜坡正常形態信號消失,部分或全部被不規則膨脹性生長得腫瘤替代,信號多不均勻,多呈T1WI稍低T2WI高信號,內見T2WI點狀、條狀低信號,不均勻中度至明顯強化;腫瘤大?。?.3 cm×4.1 cm~8.8 cm×6.7 cm;均伴周圍侵犯:5例侵犯中顱窩骨質,1例侵入鼻咽,2例向前下生長占據蝶竇,2例包繞頸內動脈,1例腫瘤向后壓迫腦干。神經纖維瘤1例,為術后復發,病灶侵及兩中顱窩,前侵及蝶篩竇,前下達后鼻孔,呈T1低T2高信號。
圖1 矢狀位T2WI
圖4 軸位T1WI
繼發性12例,其中,鼻咽癌直接轉移性6例,原發灶肺癌3例,胃癌2例,乳腺癌1例。腫瘤多呈浸潤性改變,軸位斜坡對稱性T1中高信號消失,部分或全部為T1WI低信號取代,T2WI多呈等高信號,瘤灶多均勻強化,但T2WI及T1WI增強多難以區分病變。
蝶骨、顳骨和枕骨所圍成的斜坡區域,構成了顱底的中、后顱凹。有研究表明正常斜坡T1WI上的信號隨年齡增長黃骨髓漸替代紅骨髓而信號逐漸變高,約至24歲時斜坡幾乎T1WI上呈均勻高信號,增強后正常斜坡紅骨髓區呈輕度強化而黃骨髓區多無強化。慢性貧血、心力衰竭、骨髓病變及化療后等可致紅骨髓重新替代黃骨髓使斜坡呈T1WI低信號,但形態多無變化,軸位斜坡信號兩側對稱(本組1例20歲患者因兩側軸位T1信號不對稱結合隨訪進展得以診斷),同時其他部位骨髓信號也呈類似的改變。斜坡腫瘤表現為正常斜坡被腫瘤組織部分或全部取代,這些均是MRI診斷斜坡腫瘤的基礎[1-2]。
原發病灶多呈膨脹性生長,以脊索瘤最為常見,其他如腦膜瘤、神經纖維瘤、神經鞘瘤等相對少見。原發瘤灶多呈T1WI稍低T2WI高信號,增強多呈中度以上強化[3]。繼發性早期外形多較完整,逐漸失去正常形態,可伴軟組織腫塊形成。本組中3例常規CT顯示陰性而MRI中T1WI顯示腫瘤,部分性轉移者強化后T1WI有時難以與正常區域相區別,以T1WI顯示斜坡的早期侵犯最敏感,對于左右偏側病變上下部分性病變因頭部雙側對稱可較好顯示,上下部分性病變矢狀位T1顯示更佳,T2WI因黃骨髓較多顯示高信號更難以區分。近處直接侵犯以鼻咽癌、鞍區、鼻竇及蝶骨嵴等毗鄰結構常見。遠處轉移很少見,本組均合并脊柱等骨質及其他器官廣泛轉移,提示可能為晚期腫瘤全身侵犯的表現之一。多序列、多方位結合可較全面地顯示腫瘤的形態、大小和對周圍組織的侵襲。MRI無需增強即可清晰顯示頸內動脈、基底動脈等大血管,對其被包繞或侵犯容易顯示[3]。
因斜坡病變以脊索瘤及轉移瘤最為多見,其主要特征及鑒別診斷如下:脊索瘤呈膨脹性生長,骨質破壞較廣泛的T1WI低T2WI高的信號影和瘤內呈T1WI低及T2WI低的鈣化灶;斜坡腦膜瘤,寬基底附著于斜坡上,多不伴斜坡破壞,多向后生長,增強后明顯均勻強化并可見腦膜尾征;垂體大腺瘤,以鞍區為中心,多可見“束腰征”,多不伴斜坡骨質破壞;較大的脊索瘤還應與鼻咽癌近處直接侵犯鑒別,后者表現為以鼻咽區為中心的異常;斜坡轉移瘤,明確的臨床病史,與原發灶相似的信號特征,其他部位多有相同信號的轉移等有助于鑒別[2-4]。
總之,MRI對成骨性轉移及鈣化成分顯示稍差甚至難以判定,但多序列結合能明顯提高斜坡腫瘤的早期診斷率,與CT結合應用能較為準確地評價斜坡腫瘤病變。有研究表明對于斜坡轉移性病變,MRI診斷準確率高于核素掃描[5],越來越成為骨轉移瘤首選的最佳影像學檢查方法[6]。
[1]柏根基,王德杭,洪汛寧,等.斜坡骨髓信號的磁共振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1,21(5):441-443.
[2]王東,張挽時,熊明輝,等.斜坡腫瘤的MRI診斷[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6):336-338.
[3]何光武,項華,何江波,等.斜坡脊索瘤的MRI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06,4(2):10-11.
[4]耿偉明,馮秀江,劉偉民.神經纖維瘤病17例MRI表現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30):7501-7502.
[5]李卉,謝傳淼,李建鵬,等.骨顯像與MRI對鼻咽癌脊柱轉移瘤診斷的對比觀察[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9,25(12):2279-2281.
[6]張德翻.低場MRI對骨轉移瘤的診斷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9):121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