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萰
武漢市第五醫(yī)院產科,湖北 武漢 430050
妊娠婦女易產生各種擔憂,其中最大的擔憂是胎兒的健康,另外擔憂孩子的外貌,懷孕會不會影響夫妻關系,懷孕期間是否影響工作,影響家庭的經濟問題以及產后休養(yǎng)問題等[1]。但是目前國內尚未見文獻針對出現新生兒病理者的心理進行護理干預的報道,本研究則主要總結我院針對妊娠婦女最多擔心的問題,新生兒病理情況進行護理干預的措施,并通過比較干預后不同時期產婦的抑郁程度和生活質量SF-36評分,分析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及意義,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婦產科住院分娩后出現病理性新生兒的產婦62例,隨機將所有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1例。在觀察組中,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28.6±1.4)歲;孕周 33~42 周,平均(38.5±1.9)周;早產兒13例,新生兒顱內出血4例,中重度窒息8例,病理性黃疸3例,新生兒肺炎3例;在對照組中,年齡20~35歲,平均(28.5±1.5)歲;孕周 32~43 周,平均(39.5±1.8)周;早產兒 12 例,新生兒顱內出血5例,中重度窒息7例,病理性黃疸4例,新生兒肺炎3例。兩組產婦年齡、孕周以及新生兒病理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觀察組
1.2.1.1 產前護理 產前孕婦既對分娩方式存有恐懼害怕心理,加上產檢預示可能出現的新生兒病理狀態(tài),在擔心妊娠結局的同時,還擔心胎兒發(fā)生意外,這一切對其造成強烈的心理應激,加上住院環(huán)境的陌生及未知的治療效果等因素的影響,常使孕婦出現焦慮不安、甚至恐懼害怕的心理,住院期間經濟負擔加重,又擔心花了錢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大多孕婦有失眠、情緒低落、沉默少言、坐立不安等憂慮表現[2]。護理上針對產婦的心理特點,加強其健康教育,加強與產婦的交流,耐心傾聽產婦的訴說,同時注意語言的和藹,與產婦形成一種有好的呼喚關系,使得產婦主動將心里所擔心的問題講出來,幫助其緩解焦慮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
1.2.1.2 產后護理 產后應該盡早進行母嬰同室,并行母嬰接觸,術后除要常規(guī)檢測產婦生命體征,對于剖宮產者,除要保持其手術切口敷料干燥、注意陰道出血情況外,更要注重其心理護理,因為術前產婦并未形成新生兒存在病理缺陷的意識,一時間心理上難以接受,在產后1 d時,因為許多疾病無法得到確診,只是一個初步的臨床映像,所以許多產婦抱有一線希望,期待新生兒一切正常的心理,此時護理上要對產婦多加安慰,告知某些病理狀態(tài)的發(fā)生,不會對新生兒產生嚴重的影響,其具有良好的預后,而且有些疾病不是24 h內就能確診的,必須通過進一步的檢查,且臨床初步映像有一定的不準確性,增加產婦戰(zhàn)勝疾病的信息,加快術后恢復,減少其焦慮,較少產后抑郁的發(fā)生,對于已經確診存在新生兒病理狀態(tài)者,護理上要針對新生兒不同的病情,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告知在目前發(fā)達的醫(yī)療技術下,許多新生兒疾病是能通過醫(yī)學干預治療的,且大多數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好。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如飲食指導、健康教育、會陰護理等。比較兩組患者產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以及生活質量SF-36評分。
產后抑郁[3]使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進行評估,包括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等10個項目。每項根據癥狀分:0分:從未;1分:偶爾;2分:經常;3分:總是。對于EPDS>9分者作為抑郁臨界值。生活質量采用美國醫(yī)學研究所的生活質量量表(SF-36)進行評價,包括36個條目,以及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根據得分多少,將生活質量分為低:<70分;中:70~80分;高:>80分3個層次,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4]。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多組間率的比較使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產前兩組抑郁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產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產后6周抑郁程度較產后1 d和產前均出現顯著下降(P<0.05),對照組產后6周抑郁程度顯著低于產后1 d(P<0.05),但與產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比較(,分)
表1 兩組產婦產前、產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比較(,分)
注:與同組產后6周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產前 產后1 d抑郁程度 產后6周抑郁程度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31 31 7.56±1.12*7.69±1.15 1.992 0.157 9.61±1.52●*13.54±2.66*10.637 0.003 5.82±0.98●8.67±1.35 5.621 0.012
觀察組產前總體健康、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等7個維度得分高于產后1 d(均P<0.05),對照組僅生理職能1個維度得分高于產后1 d(P<0.05),觀察組產后1 d生活質量中總體健康、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等8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產后6周以上8個維度得分均較產后1 d升高(P<0.05),而對照組僅軀體疼痛和精神健康2個維度得分高于產后1 d(P<0.05),其余6個維度得分與產后1 d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病理新生兒產婦往往需要忍受新生兒出生后與母親分離的痛苦,不但無法及時執(zhí)行母親的角色,而且還為新生兒所患疾病以及治療和護理的有效性擔心,因此容易出現產后抑郁,同時因為產婦在住院期間,所處的陌生環(huán)境,以及集體的作息時間、相關的醫(yī)院規(guī)章制度等,出現一些不適感,加上產后傷口的疼痛、奶脹等的影響,也是導致產婦出現抑郁、焦慮的原因[5-6]。
患有抑郁癥的產婦拒絕治療的原因也許是沒有認識到疾病的嚴重性、認為該病是一種慢性病、很少有人支持、該方面的保險費較少和家庭收入低以及教育程度低,早期放棄治療的參與者,大多數是來自家庭和資金支持受限的單親家庭[7]。產后6周內是抑郁癥的高發(fā)時期,在做好常規(guī)的產后訪視、產后檢查、了解產后生殖器官恢復狀況的同時,注意觀察產婦的心理變化,通過本研究的護理干預發(fā)現,產前兩組抑郁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產后1 d和6周抑郁程度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同時兩組產后6周抑郁程度較產后1 d顯著下降。在護理工作中,對于產后6周者,訪視人員只要重視產后抑郁癥的先兆,完全有可能早期發(fā)現,對輕癥患者提供咨詢技術,對中重度患者,及時聯合應用抗抑郁藥物,防止病情發(fā)展[8-9]。本研究發(fā)現,一旦產婦出現產后抑郁,則會嚴重影響到產婦的生活質量,本研究通過生活質量SF-36評分,發(fā)現觀察組產前除生理功能外生活質量其他7個維度得分均高于產后1 d,而對照組僅生理職能1個維度得分高于產后1 d,同時產后1 d時,病理新生兒的產婦中,觀察組生活質量8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產后6周生活質量8個維度得分均較產后1 d升高,對照組產婦則隨著新生兒病理的發(fā)生發(fā)展,慢慢的心理上被動接受,其僅軀體疼痛和精神健康2個維度得分高于產后1 d。
表2 兩組產婦產后1 d和6周生活質量SF-36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產婦產后1 d和6周生活質量SF-36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產后1 d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點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總體健康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活力 社會功能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觀察組對照組產前產后1 d產后6周產前產后1 d產后6周77.8±5.0*76.8±6.6●81.2±7.9*76.9±4.8 73.5±5.2 74.6±5.3 74.9±4.8 73.5±5.9●78.6±7.8*72.9±4.1 69.5±3.1 71.1±4.8 76.5±4.5*75.8±5.6●80.3±8.1*78.3±5.3*73.5±4.0 76.7±4.5 76.8±4.9*74.2±4.5●79.6±7.3*75.4±3.8 69.9±3.8 78.1±3.9*82.3±5.3*80.4±4.7●83.5±9.0*69.5±3.3 69.5±3.6 70.1±4.5 78.4±5.1*73.5±4.8●79.8±7.1*70.1±5.4 69.9±2.9 71.0±3.8 79.6±5.4*75.3±4.9●80.4±7.4*75.9±5.0 73.3±5.4 75.5±5.0 81.3±5.6*73.8±5.1●88.5±8.7*75.8±5.5 71.1±5.0 80.9±5.3*
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病理新生兒母嬰分離的產婦,針對其心理特點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能減少產后抑郁的發(fā)生,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值得引起臨床重視。
[1]吳春燕,田昌碧.不良心理因素在孕期對母嬰健康的影響[J].廣州醫(yī)學,2005,29(5):458.
[2]陶春花,舒宗建.前置胎盤期待療法期間孕婦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中國護理,2004,1(8):493-494.
[3]吳麗萍,何仲,王立新,等.信息支持對減輕母嬰分離早產產婦產后抑郁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6-8.
[4]劉美蓮,陳耀強,葉鳳珍,等.護理干預對妊娠高血壓綜合征患者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15(3):281-283.
[5]Calas JF.Taking care of a newborn suffering from dysmorphism[J].Soins Pediatr Pueric,2010,5(254):40-42.
[6]Swift MC, Scholten I.Not feeding, not coming home: parental experiences of infant feeding difficulties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in a neonatal unit[J].J Clin Nurs,2010,19(1-2):249-258.
[7]黃蓉.一種新的圍產期抑郁癥治療護理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0,48(5):19-21.
[8]柳和平,吳愛靖,武春建.影響產后抑郁的因素及預測[J].中國新醫(yī)學論壇,2007,7(4):61.
[9]劉芹.心理干預對減輕早產產婦產后抑郁的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