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春紅
(上海浦東新區機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202)
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從20 世紀60 年代實施以來至今已有50 多年的歷史,是目前為止最為廉價、簡單有效的救命技術。在人群中大力普及CPR,在院前急救中充分發揮城市特殊人群中作為“第一目擊者”的作用,可以提高院外急救水平,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心搏驟停患者的院外死亡率。在2000 年的國際指南會議上,專家強烈建議在學校推廣基本生命支持(BLS)技術作為基礎教育戰略。近幾年來,各種災難突發事件不斷發生,政府有關部門對公眾自救互救的生存技能越來越關注。我中心于2011 年5 月組織社區醫護人員對本社區806 名中學生進行心肺復蘇知識的調查,現報告如下。
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選取機場社區某中學全部初二、初三學生806 人,其中初二442 人,初三364 人;男484 人,女322 人,年齡13 ~15 歲。
根據2010 版AHA 心肺復蘇指南,自行設計心肺復蘇術(CPR)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1)學生性別,年齡,年級;2)對CPR 學習的態度;3)CPR 理論知識20 道題(包括2010 版心肺復蘇新指南的更改內容),每題答對得1 分,答錯或未答得0 分,總分≥12 分為合格。由經過統一培訓的社區醫護人員做為調查員,現場解說后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806 份,收回合格問卷776 份,有效應答率為96.3%。
資料整理分析采用Excel 2003 和SPSS 11.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776 名學生CPR 理論知識測評僅16 人合格,合格率為2.1%,無人滿分。單項題目中,對人工呼吸的首選方法和呼救方法的得分比較高,對2010 版新指南更改內容中涉及CPR 的操作順序,按壓深度、按壓速率等無人全部答對,見表1。
中學生認為很有必要學習705 人,占90.9%的;無所謂的64 人,占8.2%;不需要學習7 人,占0.9%。發現暈倒在地的人,第一時間上前進行搶救的585 人,占75.4%;不搶救的42 人,占5.4%;不知道如何搶救149 人,占19.2%(其中未經培訓占83.8%)。

表1 機場社區某校776 名中學生心肺復蘇知識合格情況
心肺復蘇的主旨是“搶救生命”。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公眾心肺復蘇初級救生術普及占總人口比率的1/4,在美國規定1/3 以上的公眾應學會院前急救,大中學校師生都必須接受心肺復蘇等急救培訓[1]。德國聯邦政府規定10 ~16 歲的青少年要接受1.5 d 的課程學習(心肺復蘇等),<10 歲的兒童參加8 h 的急救知識課程學習(主要為心肺復蘇知識)。在德國北萊茵州每年培訓17 000名學生。據日本某急救中心調查,大阪府地區內196 所高中除了16 所外,均進行較系統的急救普及教育(92%),一般為2 ~4 h 學時,包括心肺復蘇等。在荷蘭,兒童10 歲就開始接受急救知識教育。Lubrano 等發現,對11歲以下兒童利用情景設置、動畫圖片等進行多輪心肺復蘇技能訓練,兒童能普遍接受復蘇的基礎知識。
本調查資料結果顯示,機場社區中學生心肺復蘇急救知識普遍缺乏。孟凡山等[2]對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識掌握現狀的調查顯示:91.6%的學生愿意學習急救知識,同時絕大多數人愿意為他人進行急救,也愿意把急救知識傳授給家人,能夠起到蟬聯效應。在本調查中,認為學習CPR 知識很有必要的占90.8%;無所謂的占8.3%;不需要學習的占0.9%。發現暈倒在地的人,第一時間會搶救的占75.4%;不會搶救的占5.4%;不知道的占19.2%(其中因不知道急救知識而不救的占83.8%),由此看出中學生中CPR 知識普及率雖低,但學習的需求度較高,學習態度良好,愿意對他人進行急救的學生占了大多數。
隨著生活題條件的改善,中學生的身高,體重,生長發育迅速,心理,智力漸趨于成熟,操作能力強。國外調查研究發現:13 ~14 歲的兒童能完成標準的心臟按壓;9 ~10 歲兒童能夠運用正確的按壓手法和按壓頻率[3]。在對機場某中學14 ~16 歲學生進行的體能檢測中發現,男生的平均身高166.2 cm,體重58.8 kg;女生的平均身高159.7 cm,體重 51.2 kg,可見中學生具有足夠的生理心理狀態來接受CPR 的培訓。
另外,隨著近幾年各種災難意外事件的不斷發生,政府部門對公眾的自救互救技能越來越關注。上海市政府與紅十字會下發2 萬套急救設備,并在東方綠洲專門成立了青少年急救培訓基地。急救醫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培訓歷史較短。而在學校里進行基礎生命支持的普及教育,對學生進行基礎訓練可能是最有效的急救技術推廣方式,對健康教育會有很大影響[4]。2010 年心肺復蘇指南頒布后,對于公眾來說,更加簡單,易學易行,且學習成本小,花費時間少,經過CPR 的理論與模擬練習,幾乎所有參加培訓者都能很好的掌握。
雖然,學校人員集中,教學備齊全,政府對急救教育體系投資日趨完善,但是對急救知識的更新,規范正確的操作技能,科學的培訓方法,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學校的聯合培訓,不僅能提高社區醫護人員的急救技能,為中學生急救培訓提供技術保障,提高其自救互救的能力,以滾雪球方式逐漸向社區推廣增加第一目擊者的數量;同時通過推廣對目前“六位一體”的服務模式能夠更好的進行補充,對急救事業的推動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 張雁,溫新華,林長敏,等. 國內外公眾基礎生命支持技術培訓現狀及其差距[J].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20):1668-1669.
[2] 孟凡山, 趙玉蘭, 戴冬梅. 某校高中生急救知識掌握現狀[J]. 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 30(2):19-20.
[3] Jones l,Whitfietd R,Colquhoun M,et a1.At what age can schoolchildren provide effective chest compression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Heartstart UK schools training programme[J]. BMJ, 2007, 334(7605): 1201-1203.
[4] Farah R, Stiner E, Zohar Z, et 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urprise Drills for assessing, improv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of hospital personnel[J]. Eur J Emerg Med, 2007, 14(6):3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