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向東 趙捷 呂瑛
(1.上海市長寧區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042;2.上海市長寧區中心醫院 上海 200336)
現代治療已使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降低[1],但隨著“中醫治未病”理念在社區的不斷推廣,如何提高社區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功能康復逐漸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采用針灸、推拿方法對社區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及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進行治療干預,報告如下。
選擇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11 月在華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針灸推拿科及社區服務站、治未病中心等就診的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及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內科學教科書(第5 版)[2]冠心病分型中的穩定型心絞痛和無癥狀型冠心病患者;2)符合《國家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醫診斷標準[3],辨證分型為痰阻心脈型;3)年齡在45 ~75 周歲,生命體征穩定,對答正常。排除標準:1)對本治療方法不適應者; 2)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型冠心??;3)有明顯認知功能障礙、癡呆和各種失語癥的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急性腦血管疾病、合并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精神病患者等。符合條件的對象共80 例。
將80 例患者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 例。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內科藥物治療:包括擴張冠脈,營養心肌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內科藥物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及推拿治療。針刺取穴:心俞、脾俞(雙)、郗門、陽陵泉、三陰交、豐隆(單)。推拿部位:膻中、心俞、厥陰俞、內關穴、胸部任脈循行部位及背部督脈、太陽經循行部位及神門等。采用毫針,心俞、脾俞用補法,郗門、陽陵泉、三陰交、豐隆單側取穴,手足左右交替,用瀉法,每次取3 ~4 穴,每次留針20 min[4]。針刺結束后予以推拿,患者取俯臥位,以一指禪推法結合指按、指揉法在心俞、厥陰俞按摩各3 min;以小魚際擦背部,透熱為度?;颊哐雠P位,以一指禪推法結合指按、指揉法在膻中、內關穴按摩各3 min;橫擦前胸部,透熱為度[5]。針灸、推拿均10 次為1 個療程。第一、第二療程每周進行2 次,休息兩周后進行第三療程,每周進行1 次,療程結束后3 個月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SF-36 是在1988 年Stewartse 研制的醫療結局研究量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MOS SF )的基礎上,由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發展而來。1991 年浙江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教研室翻譯了中文版的SF-36。所有患者分別于治療前、療程末進行SF-36 量表評分(治療組增加第二療程末評分),SF-36 量表的內容見表1,評估者不參與具體干預實施。

表1 SF-36 量表的內容
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組總有效率之間比較用非參數兩樣本率比較,檢驗水準α=0.05。
共納入患者80 例,每組40 例。兩組患者基線時,性別、年齡、病程、生活質量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基線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基線比較(±s)
Group 男/女 年齡 病程 生活質量積分對照組 11/29 64.12±11.37 4.14±4.72 42.75±22.14治療組 12/28 64.15±12.11 4.28±4.18 41.68±20.46
干預后對照組脫失病例2 例,脫失率為0.5%;治療組脫失病例2 例,脫失率為0.5%。治療組第2 個療程及第3 個療程SF-36 得分與治療前比較有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或P <0.01);對照組SF-36得分與治療前比較,亦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僅在BP、GH、RE、HT 等方面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在治療后第2 個療程及第3 個療程均高于對照組(P <0.05 或P <0.01)。提示:經針灸及推拿干預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較治療前有所提高,明顯優于單純內科對癥治療(表3)。
表3 健康狀況問卷中生活質量8 個方面干預前后的比較(±s)

表3 健康狀況問卷中生活質量8 個方面干預前后的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P <0.01;與對照組比較,△P <0.05,△△P <0.01。
治療組(N=38)治療前 第三療程末 治療前 第二療程末 第三療程末PF 60.18±19.26 67.55±18.93 61.21±22.63 76.06±13.91* 78.66±16.29*△RP 13.12±22.37 20.69±19.42 12.56±23.01 42.13±39.47** 48.03±38.98**△△BP 44.72±25.61 51.37±20.68* 43.39±24.54 72.69±21.19** 78.13±22.65**△△GH 44.66±21.89 53.76±17.33* 45.35±19.34 62.29±19.26** 69.02±19.29*△VT 45.96±22.67 52.69±20.87 47.34±24.77 58.21±21.47* 62.11±20.09*△△SF 46.28±26.32 51.37±22.09 45.15±29.44 69.24±21.37* 70.16±23.27*△△RE 26.91±29.88 40.84±19.79* 26.42±37.41 60.43±43.49** 63.97±42.84**△△MH 47.29±20.32 56.08±20.62 46.53±18.29 73.71±19.19* 75.81±16.59*△△HT 31.54±19.76 44.63±20.07* 30.23±15.19 54.66±16.92* 58.17±17.72*△維度 對照組(N=38)
冠心病屬中醫“胸痹”,“真心痛”范圍,其病位在心,與肝、腎和脾諸臟的盛衰有關。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脂食品過量攝取,生活起居好逸少動,以及氣候環境的污染惡化,使冠心病的中醫證候譜發生了變化,痰濁證候的比例日見增多[4],故本課題采用針灸和推拿治療方法,針灸所取穴位為郗門、陽陵泉、三陰交和心俞等的特定要穴與經驗穴,具有強心寧神、寬胸降氣、舒肝鎮痛、健肝益腎、活血化瘀的功能。通過針刺以上穴位,能加強臟腑與體表的聯系,起到通補兼施,虛實兼顧的雙向調節作用[4]。郗門為心包經郗穴,心俞為心經之背俞穴,可益心氣,寧心神。郗門、陽陵泉、三陰交左右交替取穴采用《內經》“左取右,右取左”的法則,屬交叉針刺法。另外,取穴少而精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和恐懼感,又能方便我們在選穴時適應不同的體位。推拿手法為以指代針,與針灸相結合,有異曲同工之用。所取穴位膻中為八會穴之一,寬胸理氣止痛;與厥陰俞俞募相配,能調二經氣血,陰陽之偏盛、偏衰;推拿背部督脈、太陽經循行部位,能振奮一身之陽氣。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逐漸從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冠心病的治療重心已逐漸轉移到社區防治上來[6]。而隨著“中醫治未病”理念在社區的不斷深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恢復機體功能狀況,也已成為社區患者關注的焦點。本研究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 進行量化計分評估,該量表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生活質量量表[7],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效度和反應度,適用于冠心病患者[8]。它包括社會醫學方面內容,如日常生活能力、生產能力、承擔社會角色的能力、智力、情緒穩定性及生活滿意度等。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患者通過針推結合干預后,SF-36 量表8 個維度均得到明顯改善,表明應用針灸推拿技術可明顯提高社區冠心病穩定型心絞痛及心肌缺血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遠期療效更佳。療程結束后繼續堅持治療的患者,療效取得了進一步提高。療程結束后3 個月的電話隨訪顯示:治療組積分呈上升趨勢,對照組積分無顯著變化。另外,觀察發現:年齡在65 歲以下的患者干預效果更好,隨著年齡的增加,干預效果有所降低。
針灸推拿結合作為一種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療方法,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且無副作用,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符合“早發現、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的治未病理念。但由于社區醫生人手少,日常工作量較大,因此,推廣可能會遇到瓶頸,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1] 俞順章,沈洪兵.國內外冠心病的發病現狀及其預防對策[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19(1):52.
[2] 葉任高.內科學[M].5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81-301.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297.
[4] 許幗光,李新娣,樓風仙.針刺治療160 例冠心病臨床療效分析[J].安徽中醫臨床雜志,1995,7(1):1-3.
[5] 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90.
[6] 葛均波.社區冠心病的規范化治療[J].上海醫藥,2012,33(2):7-10.
[7] Favarato ME, Favarato D, Hueb WA, et al.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enders[J]. Rev Assoc Med Bras, 2006, 52 (4):236-241.
[8] Ruta DA, Hurst NP, Kind P, et 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 2006, 13 (3):398-406.